第十五章 定親

大唐娶公主和嫁公主不同,吐蕃求取公主在先,李世民拒親,吐蕃大舉攻唐在後,李世民若是就此嫁了公主,便有受吐蕃強逼,迫嫁公主的意思,李世民的面上需不好看。

但娶公主就不同了,吐蕃攻唐兵敗,而後獻嫁公主求和稱臣,這可是武功,傳出去或是錄於史冊也好聽地很,而且只有西北安穩,才能整治隴右軍府,這也符合李世民目前先動關隴門閥,整頓軍制的政治意圖。

李世民先對身邊的楊氏問道:“吐蕃贊普欲嫁妹於恪兒,你以爲如何?”

楊氏知道李世民的意思,笑着回道:“此乃國事,陛下定奪便好。”

楊氏說完,李世民又將眼睛看向了身邊的李恪和武媚娘,畢竟吐蕃公主要嫁入的東宮,總不能不問過太子吧,李世民這一舉似是在徵求他們的意見,但同時也表露了他自己的意思。

武媚娘何等聰慧的心思,她一看着李世民看向了自己這邊,便知道李世民這是有意同意此事了,否則李世民多半會直接回絕。

就在這剎那之間,無數的念頭在武媚孃的腦海中快速地閃過,武媚娘首先考慮的就是吐蕃公主嫁入東宮對於李恪的太子之位有否有威脅,其次是兩國和親對於大唐有否威脅,最後就是李恪納了冊妃於她的太子妃之位有否威脅。

首先,大國公主嫁入東宮,對李恪而言無疑是多了一分助益,哪怕吐蕃和東宮面和心不和,這份助益只是顏面上的;

其次,正如李恪自己所言,吐蕃正盛,又獨據地利,要滅吐蕃絕非三年五載的事情,先與吐蕃言和,厲兵秣馬已備來日,並非壞事;

最後,也是最緊要武媚娘最關心的,李恪身爲太子,內院如此單薄自是不妥的,早晚必納側妃,與其叫李恪納了那些世家女或權貴之後來威脅他的太子妃之位,不如就叫李恪娶了吐蕃公主。

畢竟大唐和吐蕃間早晚必有一戰,李恪不會對這個吐蕃公主交心,吐蕃公主更威脅不到武媚孃的寵愛和地位。

另外還有一個緣故推着武媚娘不得不贊同此事,那就是武媚娘雖爲李恪誕下了嫡長,叫李恪後繼有人,但李恪的內院實在單薄,子嗣不昌,若是武媚娘今日在此不允此事,未免有些恃寵而驕的意思了。

武媚娘擡頭看了眼李恪,小聲地對李恪問道:“父皇眼下興致正好,不可敗了父皇的興致,依我看不如就應下此事,如何?”

對於娶否吐蕃公主,李恪的心裡談不上牴觸也談不上支持,所謂兩國和親不過是面子上的政治手段而已,一旦時機成熟,不管是大唐還是吐蕃,都不會因爲這門親事而對對方有哪怕半分手軟。

李恪自己很清楚,他和吐蕃早晚必有一戰,就算他娶了這個吐蕃公主,回來也不過是個擺設而已,無傷大雅。

李恪笑了笑,回道:“此事於我無礙,本宮聽你的意思。”

武媚娘得了李恪的話,這才起身道:“啓稟父皇,兒臣以爲此事甚好,既能促兩國和親,邊境太平,還給咱們東宮添了人丁。”

武媚娘說的正是李世民想要的答案,李世民聽着武媚孃的話,緩緩地點了點頭。

李世民對祿東讚道:“既如此,那此事便就這麼定下吧,你可遣使回去告知松贊干布,就說朕允了此事,屆時由兩國禮官擇定佳期,便可嫁公主來大唐了。”

“外臣謝陛下恩典。”祿東贊聞言,面露笑意,當即應了下來。

吐蕃雖然未能迎娶大唐公主,但卻把吐蕃的公主嫁給了大唐的太子李恪,也算是促成了和親之事,祿東贊也總算是完成了松贊干布對他的交代。

這個時候,坐在下面的李恪看着站在身前的祿東贊,想着和親之事,心裡竟突然多了個念頭。

祿東贊文武雙全,若是放了他回吐蕃,早晚必爲大唐心腹大患,眼下兩國正在商討和親之事,豈不正是乘機留下祿東讚的好時機?

李恪在祿東贊準備回席之前,當即起身對祿東讚道:“貴使暫且了留步。”

而後,李恪又轉頭對李世民道:“啓稟父皇,兒臣尚有一事稟奏。”

李世民心情正好,於是笑道:“太子有何事?”

李恪回道:“我大唐與吐蕃和親,吐蕃公主嫁入大唐,難免語言不通,諸事不熟,未免因此平生誤會,引起兩國不必要之爭端,兒臣以爲可由吐蕃遣一能臣爲使,作爲陪嫁婚使留於我大唐。”

祿東贊似乎八字被李恪所克,每每和李恪相關的事情,總能叫祿東贊討不了好去。方纔祿東贊看着李恪突然出列便覺着有些疑惑,果然李恪一開口,祿東贊便在心中暗叫不好。

李恪這一開口,別人興許不知,但祿東贊卻很清楚,李恪所謂的這個留在長安的陪嫁使臣絕對是衝着他來的,而此後李恪的話也正印證了祿東讚的猜想。

李世民對李恪道:“恪兒所言極是,公主陪嫁,確當有陪嫁使臣同留長安爲妥。”

李恪看了眼祿東贊,對李世民道:“祿東贊與兒臣相談甚歡,而且他對於我大唐語言、習俗都頗爲熟悉,正是陪嫁使臣的最佳人選。”

祿東贊聞言,心中大急,生怕李世民聽了李恪的話,向松贊干布討要自己留於長安,到時松贊干布應也不是,不應也不是。

祿東贊忙道:“啓稟陛下,外臣慕大唐繁華久矣,若能留於大唐自然是一件幸事,但外臣生於吐蕃,又是家中長子,家室、祖業、父母俱在吐蕃,既要顧及家業,又要盡孝父母,若是留於長安恐怕我們噶爾家在贊普那邊也不好交代,還望陛下和太子另擇賢良。”

於是李世民也贊同道:“貴使說的也是,陪嫁遣使是兩國間的的好事,但倒也不便強人所難。”

李世民既已准許了祿東贊不必爲婚使隨東君公朗日林芝留於長安,李恪也不便再多堅持,否則反倒叫人覺着李恪刻薄了。

但祿東贊父子於吐蕃價值太大,將來也會是大唐最大的心腹之患,若是就此放過實在是太過可惜了,李恪想了想,心中突然又冒出了另一個念頭。

第五章 夜襲第五章 玄都觀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九章 飲酒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九章 奪河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三章 盛會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四章 恩蔭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章 面聖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一章 定帥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
第五章 夜襲第五章 玄都觀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九章 飲酒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九章 奪河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三章 盛會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四章 恩蔭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章 面聖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一章 定帥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