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定盧山

其實盧山這裡,如果管它叫做城,實在是擡舉它了,它不過是由石塊壘砌而成的石堡罷了。

這裡是當初夷男爲了防備李恪北伐而建,靠着盧山的山口,高一丈餘,長近五里,也是費了夷男不少心力,只不過這處石城卻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薛延陀人在這裡還從未阻擊過唐軍哪怕一次正兒八經的攻勢,鬱督軍山的汗庭已經沒了。

盧山石城內,自打今日早間起,突利失的心裡就慌張地厲害,他倒也不是怕唐軍攻城,他怕的偏偏是唐軍總這樣不攻城。

唐軍大軍在此,也有十來日了,可唐軍除了初到第一日點到即止的佯攻外,之後便再未攻過一次,就這樣每日遣人在城下來回巡視,不曾攻城。

唐軍不遠萬里來此,又攻陷了浚稽山,自然不是遊山玩水來的,突利失起初也擔憂唐軍是不是取了山後的小道來攻,可突利失命人外探出近百里,卻也沒有發現半個唐軍的蹤影。

唐軍越是不動,突利失也越是不敢動,猜不透唐軍的心思。

這一日,突利失遣出往後山探查消息的斥候回城,帶回的消息還是未曾見到唐軍的身影,突利失的心裡彷彿壓了塊石頭般壓抑。

可就當他正坐立不安,在帳中來回踱步走動的時候,門外的士卒卻突然走了進來。

“葉護大人,帕夏來了。”薛延陀士卒入內,對突利失道。

梯真達官現本該在汗庭,突利失萬沒想到梯真達官竟會突然出現在此,不過以梯真達官的身份,他既然出現在了這裡,必定是奉了夷男之命前來。

突利失連忙道:“快請帕夏進來。”

突利失傳令,片刻之後,梯真達官便跟隨士卒進了突利失的大帳。

“梯真達官拜見葉護大人。”梯真達官入帳,對突利失拜道。

突利失乃夷男新封的薛延陀葉護,論官職只在夷男之下,比起梯真達官這個帕夏還要更顯幾分尊貴,梯真達官給突利失見禮自然也在情理當中,但梯真達官在族中威望極重,就連可汗夷男都對梯真達官禮敬有加,不敢稍有怠慢,更何況是突利失這個小輩。

突利失道:“帕夏這是幹嘛,帕夏大禮我可萬萬擔當不起。”

突利失說着,連忙上前扶起了梯真達官。

梯真達官起身後,突利失對梯真達官問道:“帕夏此番突來盧山,可是奉了父汗之命?”

梯真達官道:“我奉可汗之命親自來此,傳令葉護領軍迴護汗庭。”

突利失聞言,驚訝地問道:“什麼?父汗要我回軍汗庭,這是爲何?”

突利失奉夷男之命駐守盧山,而盧山緊鄰鬱督軍山,又是通往鬱督軍山的要道,此地理當是斷不能讓的,可梯真達官卻傳令要突利失率軍回汗庭,突利失自然訝異。

梯真達官回道:“葉護恐還不知,唐軍已自東南山道迂迴攻至汗庭,被阿波設的右翼大軍暫擋在汗庭之外,但究竟能擋到何事,誰都不知,還請葉護速速領軍回鬱督軍山,護衛汗庭。”

突利失聞言,猛地一拍大腿,恍然大悟道:“難怪盧山外的唐軍遲遲不攻,原來竟是繞去了汗庭。”

突利失原本還在爲唐軍的動向心憂萬分,不知唐軍何意,但聽了梯真達官的話後,細細一想,這樣一來就都說的通了,原來唐軍之所以在盧山外逡巡不前,竟是已經遣了大軍前往汗庭了。

梯真達官道:“汗庭已危在旦夕,若是汗庭有失,到時就算葉護守得住盧山,那也只是甕中之鱉,還請葉護領兵隨我速去汗庭增援。”

突利失問道:“那盧山該當如何,難不成就此棄了此處嗎?”

梯真達官道:“可汗的意思是且先留下千餘人在此駐守,誆騙住唐軍,而後待葉護率軍回汗庭,擊退繞襲的唐軍後再率軍重返。”

盧山雖重,但與汗庭相比也就不過如此了,萬事之先,自然還是保住汗庭爲重,但要突利失就此棄守盧山,只留下千人在此,突利失又有些擔憂。

突利失道:“如此一來是不是太過冒險了,若是唐軍識破了我們的計策,趁我大軍撤離之時攻城,那盧山可就丟了。”

梯真達官見狀,頓時有了些怒意,道:“汗庭安危遠勝於盧山,調葉護大軍前往汗庭支援乃是可汗之命,難不成葉護還有質疑不成?”

突利失見梯真達官動怒,頓時有些慌了,梯真達官在薛延陀人望極重,莫說是他這個葉護了,就是夷男都不敢有半分怠慢,梯真達官動怒,突利失怎能不急。

突利失忙解釋道:“帕夏息怒,我絕無此意,只是父汗之令來地突然,一時不解罷了。”

梯真達官道:“此事確實突兀,葉護難做也在情理之中,不過可汗未免葉護疑慮,特賜可汗印信於我,命你依命行事。”

梯真達官說着,從袖中取出了一方大印,拿着大印放在了梯真達官的眼前。

以梯真達官的人望,又是手持可汗大印,他甚至可以直接罷了突利失的主帥之位,即刻取而代之。

當突利失看到梯真達官拿出了可汗印信時,這一切已經都由不得突利失了,突利失當即道:“既如此,我這就下去安排,隨帕夏領兵回援。”

在突利失看來,汗庭危急,危在旦夕,否則夷男也不會命梯真達官親自來此,並賜下可汗印信,強令突利失領軍回援。

突利失也算是統兵有方,四萬餘大軍,突利失下令衆軍集結,前後也不過花了一個多時辰,一個多時辰後,梯真達官和突利失便率衆軍北歸,往汗庭去了。

盧山雖然緊鄰着鬱督軍山,但鬱督軍山前後縱橫千里,盧山相距汗庭也有數百里的路程,就算是挑最近的山路往北趕,要到汗庭也需得三日多的功夫。

突利失哪裡知道,他信任有加,沒有四絲毫懷疑的梯真達官竟是李恪的人,突利失領兵北歸不過半日的功夫,盧山外虎視眈眈的唐軍就已經大軍攻城。他這一走,光憑留下的千餘人根本守不得盧山,無異於就算將盧山拱手送於了唐軍。

盧山守軍在唐軍的攻勢下決計守不住多久,而山路難行,到時就算盧山求援的消息送到了突利失手中,那時的盧山也早已歸了大唐了。

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十章 初定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三章 歸寧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章 請辭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七章 持節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五章 射花燈
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十章 初定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三章 歸寧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章 請辭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七章 持節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五章 射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