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

大唐立國之初,名將如雲,但真正能被稱爲名帥,拿出來和那些歷朝名帥相較的,不過寥寥數人罷了。

李世民、李靖、李績、李孝恭、蘇定方,而後便該是裴行儉了,天下名帥,必有裴行儉一席之地,這樣的人與李恪同在河東,李恪怎會放過。

其實對於裴行儉,李恪一直都記在心中,只是裴行儉尚且年少,李恪也未急着招攬他來,只是不曾想今日裴行儉竟是自投彀中了。

“三郎似乎對裴行儉頗爲欣賞。”李恪和武媚娘用完飯便回了武府,晚間在赴宴的路上武媚娘還想起了今日午間的事情,對李恪道。

李恪道:“不錯,裴行儉出生名門,父兄也俱是良將,家學淵源,稍加磨礪必成大器。”

武媚娘不解地問道:“既然三郎對裴行儉頗爲看重,何不招他入府,反倒放他離去了?”

李恪一邊走着,一邊笑道:“裴行儉是裴家子弟,我若是想用,他是跑不掉的,只是裴家乃是煊赫名門,不可等閒待之,故而我也未表露身份,還是待我回了晉陽給裴家下令徵辟吧,以顯鄭重。”

“三郎說的也是,裴行儉不止是他自己,他身後站着的更是聞喜裴氏中眷房,謹慎些也是好的。”世家子弟,重的是門面,看的是規矩,用他們,自然也有用他們的法子,李恪所言也確有道理。武媚娘聞言,贊同地點了點頭。

可就當武媚娘話音剛落,擡起頭,卻看見了有趣地一幕,就在設宴的武府偏廳門外,武媚娘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武媚娘隨即對李恪笑道:“三郎所言不差,但只怕三郎的主意是打不成了。”

李恪不解地問道:“哦?這是爲何?”

武媚娘指着前面站在偏廳門外的那人,對李恪道:“三郎且看那是何人?”

李恪順着武媚娘所指的方向望去,頓時也明白了武媚孃的意思,原來在偏廳門外站着的不是旁人,正是午時他們在酒樓見過的裴行儉。

今日李恪宴請之人是裴仁師,裴行儉出現在這裡,自然就是隨裴仁師同來的了,裴行儉多半也是裴仁師的子侄輩。

裴家乃是河東大族,在太原的裴家子弟更是許多,裴仁師非是名士,故而李恪對他也知之不深,更不曾想到他和裴行儉之間的關係了。李恪午間纔在裴行儉的面前報了假名,不曾想時才半日,竟就被當面揭破了。

“臣裴仁師拜見殿下,拜見王妃。”李恪和武媚娘瞧見了裴仁師,裴仁師自然也瞧見了李恪,李恪和武媚娘近前,裴仁師連忙上前拜道。

裴仁師的舉動倒是叫裴行儉一愣,裴行儉看的很清楚,眼前的兩人分明就是他午時在酒樓見到的年輕夫妻,這少年公子還自稱楚恪,可他的叔父竟喚了他一聲“殿下”。

裴仁師此來是拜見楚王李恪的,裴仁師不會認錯人,能被裴仁師喚一聲“殿下”的必是有王爵在身的,而大唐沒有異姓王,那楚恪自然就不是他的名字了,他的名字應該是李恪纔是。

裴行儉此前還在奇怪,小小的一個新平楚家不過是個尋常世家,怎麼會出的了李恪這等龍姿鳳章的人物,裴行儉這才明白了過來,原來他午間見到的少年公子根本不是新平楚氏子弟,而是唐皇三子,楚王李恪,這便說得通了。

裴行儉的腦海中還在想在,一下子有些頓住了,未能隨裴仁師之後及時見禮,一旁的裴仁師見狀,不知就裡,生怕李恪動怒,連忙拉了一下子裴行儉的衣角,對裴行儉道:“守約,還不快拜見楚王殿下。”

裴行儉聞言,連忙也俯身拜道:“草民裴行儉拜見殿下。”

裴行儉拜後,裴仁師站起身子,對李恪賠罪道:“舍侄無狀,多有失禮之處,還望殿下勿怪。”

有裴仁師之言,李恪也越發確認了兩人間的關係,裴仁基早亡,裴仁基亡故之時裴行儉當還年幼,如此看來裴行儉多半便是由裴仁師代爲教養的了。

李恪擺了擺手,笑道:“無妨,本王同裴公子也不是初面了。”

李恪說完,竟親自擡手扶起了身前的裴行儉。

李恪對裴行儉道:“想不到時隔半日,本王和裴公子竟又再見了。”

裴行儉到底不比常人,李恪當面,又事出突然,裴行儉竟然沒有半分的怯懦,反倒笑道:“草民眼拙,殿下一句玩笑,誑地草民好苦。”

裴行儉聰慧,若是放在平時,李恪所言未必能全然誑得住裴行儉,但近來太上皇新喪,裴行儉身在河東也不知長安情況,裴行儉只當楚王正在京中忙於太上皇喪葬之事,故而也未曾多想。

李恪聞言,一本正經地回道:“守約此言便說岔了,本王可不曾誑你,我乃楚王恪,簡略來說豈不就是楚恪了。”

楚恪和楚王恪,一字之差,卻相去千里,不過李恪都開了口,裴行儉也只得笑道:“如此說來倒是草民想的差了。”

李恪笑道:“李恪也好,楚恪也罷,你我能在此再見,便是你我的緣分,裴縣令,裴公子且隨本王席間入座。”

說着,李恪便當先進了偏廳,在廳中上首的主位坐下。

幾人落座,李恪先命廳中侍婢,滿上了酒,端起酒杯,對裴仁師道:“文水縣乃王妃故里,而裴縣令是文水地方長官,本王此番請裴縣令入府與宴,便是想見一見文水縣的父母官,裴縣令不會覺得唐突吧。”

裴仁師也連忙舉杯道:“殿下嚴重了,殿下要見臣,只管一封口令傳下,臣自當入府拜見,豈敢勞殿下專程設宴款待。”

李恪舉杯一口將杯中美酒飲下,笑道:“裴縣令此言便是差了,若非本王專程設宴款待,如何能知裴公子竟是裴縣令子侄。本王午間和裴公子在縣城酒樓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正悔着時間倉促,未能同裴公子多詳談幾句,裴縣令便將裴公子送來了。”

裴仁師道:“舍侄早聞殿下盛名,想一睹殿下風采,故而央求臣帶着他同來赴宴,殿下不見怪便好。”

李恪笑道:“裴公子乃談吐不凡,見識廣博,絕非尋常少年可比,本王豈會見怪,倒是本王今日見了裴縣令,還有一事要同裴縣令和裴公子相商。”

裴仁師聞言,回道:“不知殿下所指何事,但請吩咐。”

李恪道:“本王的楚王府商缺東ト祭酒一人,本王對裴公子甚至中意,不知裴公子可願屈就。”

親王府東ト祭酒,掌王府接對賢良,導引賓客之責,官居七品,雖算不得什麼要職,但卻常隨李恪身邊,也是心腹之臣。裴行儉尚是一介白身,李恪便以東ト祭酒相待,自然是有日後重用之意了。

而李恪重裴行儉之才,有意重用裴行儉,裴行儉又何嘗不是在尋覓良機。

自打裴行儉之父裴仁基早亡,河東裴氏中眷房便勢大不如前,非但被西眷裴和東眷裴穩穩壓着,甚至就洗馬裴和南來吳裴兩房都後來居上,隱隱有壓過中眷裴的意思,中眷裴家自然也是心焦。

裴仁師不過百里之才,縱然氣運再好些,最多也就是一州刺史的才幹,便頂了天了,難成大器,故而裴行儉此番隨裴仁師來此,也是爲了拜見李恪,若是李恪當真識得他才,做得了他的伯樂,也是他的晉身之機。

早有午前相談,李恪對裴行儉視之甚重,裴行儉看在眼中,而在裴行儉看來,李恪更是人中龍鳳,裴行儉自李恪的身上也看到了再興中眷房的機會。

裴行儉當即起身回道:“承蒙殿下青眼,草民願爲殿下效力。”

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十三章 歸寧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章 拉攏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七章 和親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七章 急招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章 結好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章 取義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章 拒辱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
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十三章 歸寧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章 拉攏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七章 和親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七章 急招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章 結好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章 取義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章 拒辱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