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

世家門閥盤踞地方千年,勢力極大,極盛時甚至可以蓋過官府,權傾一方。

但世家門閥如水,雖有磅礴滔天之力,卻也註定了有他的缺陷,世家子弟在利益面前總會做出最利於自己和最利於家族的選擇,至於其他的,他們多半不論。

起初因爲朝廷有意削弱關隴門閥在西北府軍中的勢力,西北的關隴世家被捆綁在了一起,自然齊心,也給李恪添了許多麻煩,但是當李恪開了武威倉,壓糧之事已不奏效,而且此時出糧又有利可圖時,他們的心思就變了,立場也越不堅定。

李家姑臧房雖然領涼州世家名望,但餘者各家和他並無統屬關係,不過利益相關而已,所以才能從李家之言,可如今他們的利益產生了部分的衝突,之前的約定自然也就沒有那麼牢靠了。

蘭州,金城,李府。

此事幹系重大,是李君績親自交於李懷清的,故而當各家都流露出開糧的意思後,李懷清便親自去了一趟蘭州,向李君績請示此事。

“阿爹,這些涼州各家無一不是鼠目寸光之輩,爲了區區兩倍糧利,竟就願悖阿爹之言,開倉放糧。”李懷清坐在李君績的跟前,想着各家家主的那副嘴臉,心裡便燥地難受,對李君績道。

李懷清的言語間帶着滿滿的抱怨,可李君績聽着李懷清的話,神色卻平淡非常,不覺着有絲毫的不滿或是訝異。

李君績道:“早我得知李恪開了武威倉後便知道是這樣的結果了,那些人鼠目寸光,只看着眼下李恪還沒真正地動他們,他們又看着有利可圖,不動心纔是怪事。”

李懷清問道:“那眼下我們又該如何?”

李君績回道:“他們既然想放糧,那便任由他們放了便是,他們既然找到了你,就是已經定了放糧的心思,甚至有的已經在私下偷偷放了。”

有利在此,就算是李君績禁地住各家的家主,各家家主也禁不住下面的管事,所謂的禁糧隨着李恪開倉高價售賣“軍糧”已經名存實亡了。

李君績的意思李懷清自然清楚,只是李懷清的心裡多少還是有一些不甘,隴西李氏乃關隴巨閥,隴西李氏下的令,他們竟敢陽奉陰違,作爲姑臧房未來的家主,李懷清的心裡能好受纔是怪事。

李懷清道:“他們斗膽如此,咱們便該對他們稍加誡訓,叫他們知道厲害。”

李君績看着李懷清,搖了搖頭道:“你這話說的便錯了,世家和朝廷是不同的,咱們隴西李氏能夠執關西世家之牛耳,叫天下仰望,靠的可是威?

咱們李家的威再重,難道還能重地過朝廷,重地過那位殺伐果決的太子殿下嗎?身爲世家子,重威便是走了岔路,咱們要修的應該是望,如此纔可保李家長盛不衰。”

“阿爹說的是,兒記下了。”李君績的話說的並不重,但李懷清聞言還是連忙小心地應了下來。

自打李懷清執掌李家,把姑臧房交給李懷清後,李君績爲了維護李懷清在族中的威望,便很少當面指責李懷清什麼,但只要是李君績開口說了的,便必定是緊要之事,李懷清不敢怠慢。

李君績說着李懷清,看着李懷清的模樣,心頭一下子又想起了什麼,對李懷清問道:“近來你和獨孤家的獨孤衍還有往來嗎?”

李君績雖未直問,但李懷清大體也能猜出李君績的意思了,李懷清回道:“近來都不曾有過往來。”

李君績道:“如此便好,這個獨孤衍雖然比你年少,但卻狡猾地很,他非是嫡長,但卻對獨孤家家主的位置虎視眈眈,而其父獨孤師仁又對他太過寵溺,失了輕重,早晚必生亂子。”

李懷清不解道:“獨孤家在涼州的威望僅次於咱們李家,咱們若是能幫他登上家主之位,將來獨孤便可爲咱們所用,不也是好事嗎?”

李君績搖頭道:“不可,獨孤家誰爲家主,是他們獨孤家的事情,是獨孤師仁的事情,和李家無關,插手旁人內務乃是門閥大忌,若是傳到旁人耳中,旁人又該如何看我們李家,你需得記得,此事斷不可行。”

李君績之言入耳,李懷清也知道了李君績所言的嚴重性,當即道:“阿爹放心,兒記得了。”

獨孤衍的事情本就和李懷清干係不大,他也不想在此事之上和李君績講地太多,免得叫李君績越發地不滿了。

李懷清連忙把話帶了過去,對李君績問道:“聽阿爹的意思,似乎是有意準他們各家放糧了,莫不是阿爹有意在李恪開武威倉之事上下些文章?”

李君績並未直接回李懷清的話,而是先問道:“你多在涼州,你可知李恪已經從武威倉中搬出了多少軍糧?”

李懷清想了想,回道:“每日四萬石左右,此前一共搬了有五日了,至少已經出了二十萬石。”

李君績點了點頭道:“涼州乃西北重鎮,武威倉更是西北要倉,大半的西北邊軍都靠着武威倉供糧。武威倉之糧非戰時不可動,可李恪如今擅自調糧已是犯了大忌,正是藉此攻訐他的時候。”

李恪不經尚書省,擅開武威倉,這不只是李恪一人之過,更是涼州都督府,涼州刺史部還有武威倉署上下的罪過,只要在此事之上抓住了他們的要害,便可一鍋端了偏向李恪的涼州官屬一衆,只要拿掉了蘇定方的都督之職,所謂的打壓關隴門閥也就不了了之了。

世家門閥和皇權之爭向來如此,世家門閥輕易不會和皇帝正面敵對,他們抵抗皇權的辦法就是解決代表皇權的那個人,點到即止。

李懷清問道:“阿爹欲在朝中彈劾此事?”

李君績道:“陛下欲打壓關隴門閥也不是一兩日了,咱們就算在地方上鬧地再兇也是無用,事情終究還是要擺在朝堂之上解決的。”

李懷清有些擔憂道:“此前獨孤蘇曾往長安拜會過長孫無忌,欲以此事和長孫無忌商量,一同對付李恪,但卻被長孫無忌給回絕了。如今李恪在朝中地位越發穩固,兒擔心若是連長孫無忌都不肯出手的話,光憑咱們的人恐怕難以成事。”

李君績笑道:“長孫無忌雖然打定了主意作壁上觀,但朝中除了他也並非再無旁人,只要機會合適,我看那位魏王殿下恐怕比長孫無忌還要合適些。”

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章 易爵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
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章 易爵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