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恩蔭

“門下:朕並上皇起義晉陽,遂登皇極,經綸天下,實仗羣材。有應國公士彠合契元謀,蹈義輕生,艱辛備履,金石不移。論此忠勤,特宜優異。官爵之榮,抑惟舊典;勳賢之議,宜有別恩。可賜應國公士彠嫡長元慶太常寺丞,次子元爽文水縣公、朝議郎,以彰恩德。”

奉茶那日,李世民便曾當面有言,要代李恪和武媚娘贈一份大禮於武士彠,而今看來,李世民所言的那份大禮想必就是這封聖旨了。

這道聖旨的內容很是簡單,通過前後不過百餘字,無非就算以武士彠元謀開國之功,恩蔭子弟,加武士彠嫡長子武元慶爲太常寺丞,封次子武元爽爲文水縣公、朝議郎。

武元慶所封的太常寺丞,官正六品,爲太常寺佐貳官,在勳貴滿地走的長安城,雖算不得緊要,但因此前武元慶尚是白身,能以太常寺丞入仕,也算是一個不低的起點了。

至於武元爽,因是次子,故應國公爵位本就與他無干,但李世民竟開特恩,以武元爽爲文水縣公,加散官階朝議郎,武元爽一躍,也爲勳貴。

以武士彠舊功,恩蔭其子入仕倒也並非不可,也算不得逾矩,否則門下也不會將這道聖旨議過,但只是這時候來的實在是巧合了些。

武士彠乃上皇舊臣,太原元謀,非是李世民心腹,武士彠在朝爲官十餘載,早不封,晚不封,偏偏在武媚娘嫁入楚王府之後才封,這到底是承的誰的恩,朝中上下自然一目瞭然。

武士彠方纔看着有中官奉旨來此,便已有猜測,多半是皇帝有恩賞澤下,但武士彠原本以爲多半也就是金銀珠玉之物,最多也就是一個居閒的散官,但武士彠萬萬沒有想到,聖旨冊下的竟是太常寺丞和文水縣公。

武士彠聽着入耳的聖旨,自然難免詫異,不由地在心中感嘆,天下人皆知楚王李恪受皇帝恩寵,但不曾想皇帝愛屋及烏,竟至於此。

應國公府正堂內,宣旨的中官走後,武士彠起身,便拱了拱手對李恪道:“今日兩位犬子得殿下恩澤,入仕封爵,也算是了了老臣的一樁心事,老臣在此謝過了。”

李恪擺了擺手,笑道:“丈人可莫要誤會,父皇聖旨中已然言明,兩位內兄冊官加爵乃是因丈人昔年元謀之功,可與本王無干。”

武士彠聞言,似是自嘲道:“殿下莫要打笑老臣了,老臣的斤兩,自己還是清楚的,老臣在陛下面前何來的這等份量,陛下恩澤武家,必是因殿下之故。”

武元慶乃嫡長子,依例早晚當襲武士彠應國公爵,而武元爽卻爲次子,本該爲白身,但李世民卻特加恩典,封武元爽文水縣公,已是殊遇。

滿朝上下,次子封爵的並非沒有,但也是少見,且多是長孫家、杜家這些昔年天策府出身的從龍功臣,武士彠雖爲李世民重用,託以荊州重地,但論及功績、恩寵,都不至此,李世民的這道聖旨自然是看在了李恪的面子。

李恪道:“丈人乃國之功勳,恩澤子弟本也是分所應當,父皇不過依循舊例罷了。不過在本王看來,兩位內兄因何加官封爵並非緊要,緊要的是兩位內兄需恪守本務,爲國盡忠,當不負父皇之恩。”

李恪之言方落,這時,原本待在一旁的武家兄弟也知李恪之意,兩人連忙走到李恪身前,拜道:“殿下所言甚是,我們兄弟自當謹遵殿下囑咐,也不負陛下所託。”

——————————————————

延康坊,魏王府。

當李世民的聖旨到了應國公府,魏王李泰已經得到了消息。

“先生,你要我出手拉攏武家兄弟,這便是你給本王的交代嗎?”魏王府偏廳中,李泰手中拿着自門下省遞出的密信,對廳中坐着的劉洎問道。

劉洎才略不俗,爲李泰所重,但這一次,李泰同劉洎問話的神色明顯帶上了些許不滿,不過想來也是,當初要李泰出手拉攏武家兄弟的便是劉洎,可如今武家兄弟卻因李恪之故得李世民封賞,那他之前的拉攏豈不是就是個笑話?

劉洎自李泰的手中接過密信,只是粗略地看了一眼,便將密信放下,壓在了自己的手下,反問道:“殿下以爲,廢太子、敗楚王可是一日之功?”

劉洎性情直率,他一開口,便一下子將李泰給噎住了,李承乾和李恪,一個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一個是身受李世民寵愛的三子,李泰同他們相爭,談何容易。

李泰也知劉洎之意,回道:“此乃要事,也是大事,非十數載之力不能成。”

劉洎緩緩道:“陛下春秋正盛,年富力強,太子之位不穩,若無天助,早晚被廢,殿下又何必急於一時?”

劉洎之言確有道理,李世民年不過三十有六,正是壯年,又無重疾,坐國至少還有十餘載,李泰雖志在帝位,但終究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只能前功盡棄。

不過李泰所思,卻與劉洎並非盡同,李泰道:“有些事情,宜早不宜遲,遲則生變,若是能早些定下儲君之位,自是最好,與其在武家兄弟身上空耗時間,不如多想着如何去對付太子和楚王纔是正經。”

劉洎聽着李泰的話,一下子頓住了,他並未急着回李泰的話,而是在不經意間皺起了眉頭。

劉洎論官職,雖不及中書侍郎岑文本,但劉洎自詡家世、文才、幹略,俱不在故友岑文本之下,他投入李泰麾下,爲的也是證明這一點。

原本劉洎以爲,自己不弱岑文本,而魏王李泰雖不從軍,但長於文事,當也不在李恪之下,但這一刻,劉洎知道,自己似乎錯了,李泰雖也名聲在外,但心性卻與李恪相差了不止一星半點,甚至連八年前的李恪都有所不如。

八年前,李恪年僅八歲,那時的他便做了其他所有皇子都不敢做的事情,自請爲質,北上突厥四載,爲他自己積累了多少皇子一輩子都博不來的資本。

北地苦寒,四載的煎熬,枯燥、艱難,甚至對那時的大唐而言,北定突厥還是遙遙無期之事,甚至都看不到出路,但李恪就是這樣熬了過來,纔有今日譽滿天下的楚王殿下。

大唐軍方的高階將領,十六衛大將軍、各州都督及以上,無論與李恪相熟與否,都願意賣李恪幾分面子,李恪的面子便是這樣實打實地掙來的。

可相比與李恪,李泰實在是急了些,武家兄弟這一步暗棋,他卻沒有足夠的耐心去走。

不過劉洎倒也是個硬脾氣,見得李泰不滿,非但沒有讓步,反而道:“儲位之爭非是市井買賣,豈可急於一時,殿下既欲求之,當效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之志,而非吳王夫差,求急而事敗。”

劉洎之言入耳,李泰的臉色頓時難看了許多。

劉洎性情忠直,說話也少有避諱。李泰聞之,自然不悅,不過李泰雖然心中不悅,但李泰也不會胸無城府到把凡事都放在嘴上,李泰不止要拉攏劉洎這個人,更要注重自己納賢的名聲。

李泰強壓下心中的不滿,放緩了神色,起身對劉洎道:“先生說的是,倒是本王貪急了,還望先生勿怪纔好。”

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七章 反常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三章 召見第六章 石室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章 爭執第七章 命格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十三章 歸寧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一章 定帥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十七章 反常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三章 歸寧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
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七章 反常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三章 召見第六章 石室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章 爭執第七章 命格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十三章 歸寧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一章 定帥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十七章 反常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三章 歸寧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