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定北

“轟隆隆!”

突如其來的一聲春雷,在長安上空炸開,刺地人耳朵生疼,震地場中衆人都是一愣,甚至有些膽子小些的都不禁打了一顫。

衆人尚且如此,場中正和李恪角力的那隻畜生自也難免。

待衆人回過神來,再看向場中的時候,眼前的一幕叫他們瞠目結舌。

不知何時開始,方纔還在繞着圈子,嘶聲不斷的白馬已經悄然安靜了下來,頓住了身形,停在原地踏着步子,時不時地還回頭看着騎在背上的李恪,討好似地向李恪呼着熱氣。

眼前的一幕倒也叫李恪覺得訝異非常,他萬沒想到,一聲響雷之後,這匹白馬前後變化竟這般大。

不過李恪細細想了想,似乎也猜到了其中的緣故,多半是這白馬被空中的響雷給驚嚇住了,不敢再做反抗。

李恪心中想着,翻身下馬,一手拉着繮繩,一手試探着輕輕摸了摸白馬如雲一般鬆軟雪白的鬃毛,白馬竟“籲、籲、籲”長吁了三聲,蹲下了腿,在李恪的身前伏頸跪下了。

眼前的一幕看呆了場外的衆人,他們也沒想到不過片刻之間,變化竟會這般的大,方纔李恪還是危在旦夕的局面,可轉眼間竟就大功告成了。

“殿下福德深厚,有漫天諸神護體,竟得紫薇大帝相助,降天雷降龍駒!”

短暫的安靜之後,場中也不知是誰先開了口,打破了安靜。

眼下不過正月十五,還遠沒到春蟄的時候,這聲春雷來的卻是太早,也詭異地很。

神鬼之說,於唐本就很是盛行,所謂紫薇大帝,便是中天北極紫微太皇大帝,乃道教之神,四御之首,萬星之主,役使雷電鬼神,掌五雷,司戰!

李恪遇險,眼看或將遇不測,空中卻突然不早不晚地降下神雷相助,這不是天神相助是什麼?

這聲呼聲方落,場中的衆人也都反應了過來,一下子,場中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議論之聲,也都是與從天而降的這道雷聲有關。

衆人的議論聲中,李恪牽着這匹白馬,緩緩地走到了李世民的身前,李恪俯身拜道:“兒臣幸不辱命,降得白馬。”

李恪自問沒有叫天降神雷的本事,此事也必定只是一個巧合,李恪自己倒是未曾多言,但時人多信鬼神,眼下又正是宣揚唐威的時候,這天降神雷助李恪降馬,豈不正是時候?

李世民身後站着的房玄齡當先道:“恭喜陛下,今日天降神雷,助殿下降得薛延陀馬王,正是上蒼護佑我大唐,福澤天下。”

有了宰相帶頭,房玄齡話音剛落,羣臣也紛紛應和道:“恭喜陛下,上蒼護佑我大唐,福澤天下,大唐必盛。”

李世民聞言,臉上露出了滿滿的笑意,親自上前將李恪扶起,拍着李恪的手臂笑道:“我兒辛苦了。”

李恪起身,將手中的馬繮遞到了李世民的手中,對李世民道:“借父皇神威,此馬已然降服,兒臣向父皇交令。”

李世民從李恪的手中接過馬繮,看了看李恪,又看了看李恪身旁的白馬,把馬繮又重新塞回了李恪的手中,對李恪道:“此馬既是你降服的,便贈於你了。”

李恪忙道:“此馬乃薛延陀進貢父皇之物,兒臣豈敢貪據。”

李世民擺了擺手笑道:“此馬乃當世神駿,自當馳騁疆場,威震八方,朕已爲人君,自再無軍前臨陣的機會,此馬若是放在朕的手中,養於內苑也是可惜,不如便交由了你。”

李世民少年從戎,行伍出身,故而好馬,而如今李世民已爲皇帝,坐擁四海,自不必再如少年時那般親臨兩軍陣前,這馬到了李世民的手中反倒沒了用武之地,故而李世民便也就賜予了李恪。

李恪手中緊握馬繮,對李世民道:“謝父皇賜馬,兒臣自當秉父皇之志,爲父皇定鼎海內,揚我大唐國威。”

李世民諸子,文韜武略真正與李世民相像的唯李恪一人,李世民看着身前站着的李恪,英氣勃發,丰神俊秀,彷彿看到了少年時的自己,不禁也拍了拍李恪的肩膀,朗聲笑道:“我兒英果類我,甚好,甚好。”

英果類我四字,於李世民而言,只是對愛子的讚許之語,並無他意,但這些話傳到了羣臣的耳中,卻有了其他的味道。

李世民不是常人,他是皇帝,如今太子失德,聲望大不如前,李世民這個時候在天下人面前說出了這四個字,是否又意味着其他的意思呢,不必李世民多說,羣臣自有揣度。

李世民之言一出,羣臣中許多人看向李恪的眼神已然不同了,李世民先是贈馬於李恪,而後有言英果類我,是否是有意使李恪承其之志,立爲儲君?

李世民之意自不易揣度清楚,更無人敢去問詢,可聽在有些人的耳中卻很不是滋味,原本還在作壁上觀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臉色便難看了許多,但偏偏他們面對如此情狀卻又無能爲力。

李泰寬胖,上馬尚且不易,更遑論馴馬了,李承乾自問也沒有這份本事和膽量,方纔大度設叫囂,他們能做的只是言辭呵斥,但真正能爲李世民分憂的只有李恪,而他們也只能幹看着。

李恪手牽着白馬,忽然想起了什麼,對李世民道:“此馬既是父皇所賜,兒臣還請父皇賜名。”

李世民看着正值少年,一身胡服,牽馬立於眼前的李恪,胸中頓時升騰起一股子豪氣,對李恪道:“你是行伍出身,少時又曾助朕北伐突厥,這馬便就叫定北吧。”

李世民在這個時候,爲李恪的戰馬取了這樣一個名字,自是另有深意。

李世民說着是爲李恪突厥之功,但如今突厥以平,大唐北疆能謂之爲患者,爲薛延陀而已,李世民爲李恪戰馬取的“定北”之名,定的是誰,意在何處,不言自明。

李世民的話已經是明着在警示薛延陀了,大度設聽着李世民的話,臉色頓時難看了下來。

而就在此時,李恪也應景地摸了摸“定北”的馬頭,低聲道:“來日若有機會,我自當與你同往北疆,平我大唐北患,還我海內清平。”

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十章 密信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章 奏對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九章 拒親第一章 朝覲第六章 佯攻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十三章 盛會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章 請辭第十章 拉攏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九章 拒親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章 石室第十三章 歸寧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
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十章 密信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章 奏對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九章 拒親第一章 朝覲第六章 佯攻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十三章 盛會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章 請辭第十章 拉攏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九章 拒親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章 石室第十三章 歸寧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