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

黃門侍郎轉樑王傅,雖是從正四品到從三品,但也是從實權官到清貴虛職,縱說是明升暗降也無半分不妥,只是就算降,李恪也給了劉洎足夠的體面,並未用他爲外州刺史,而是爲樑王傅。

樑王傅至少給劉洎留足了體面,也留足了希望,畢竟樑王李愔和李恪的關係遠不是其他親王能夠比得的,李愔是李恪唯一的嫡親胞弟,將來李恪登基,他若爲李愔的王傅,縱說是前途無量也不爲過,但那也是將來的事情了。

李恪對劉洎明升暗降,是在對付劉洎,但這也無異於是在向劉洎示好,否則李恪又何必這般大費周章舉薦什麼樑王傅,一箇中州刺史足矣。

李恪的話已經講了明白,剩下的就是劉洎自己的選擇了,是留在黃門侍郎的位置上死保李泰,還是暫且外放,留待將來,不同的選擇代表了劉洎對李恪的態度,也決定了劉洎將要走的路。

交代清楚後,劉洎便起身告辭離去了,可就在劉洎正要跨步出了光天殿的時候,李恪想起了什麼,又突然叫住了劉洎,上前對劉洎問道:“思道(劉洎表字)可知本宮爲何要如此大費周章?”

李恪這一次叫住劉洎,不喚官職,而是喚了劉洎的表字,倒是親切了許多。

李恪所言,也正是劉洎自己想要知道的,對付劉洎,削弱李泰勢力是一回事,所謂欣賞劉洎的才幹和品性也是一回事,可樑王傅的位置實在是太獨特了些,李恪爲什麼要給他。

劉洎問道:“還請太子爲臣解惑。”

李恪輕聲一笑,回道:“這是岑師的意思,眼下西南正亂,吐蕃正在川西虎視眈眈,欲叩邊鬆洲,本宮原本給思道留意的是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之職,先生有文才,亦通武略,若是本宮舉薦先生去益州,父皇大半也會應允,但岑師力薦思道爲樑王傅,勸說本宮,故而如此。”

劉洎聽着李恪的話,頓時明白了過來,難怪李恪會如此大費周章地舉薦他爲樑王傅,還願意同他說這些話,原來竟是岑文本在背後使力的結果。

劉洎雖是文臣,但對武事也頗爲精通,昔年南樑蕭銑稱帝時,岑文本爲南樑中書侍郎,劉洎便爲黃門侍郎,兩人關係甚篤。

劉洎爲南樑黃門侍郎時便曾奉蕭銑之命南征嶺表,取城五十餘,頗有軍功,若是李恪以此舉薦劉洎爲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李世民多半不會反駁。

既已提起了岑文本,劉洎的臉上不禁多了幾分苦澀,昔年爲至交,平起平坐的兩人,只在這短短數載間,竟已經拉開了天壤之別。

劉洎爲黃門侍郎自然官位不低,但比起岑文本就實在是不夠看了。

岑文本官拜中書令,身兼從二品太子少師,爵封江陵郡公,無論是官職、爵位還是人望,劉洎都已經被岑文本遠遠甩開了。而且這還只是現在,將來一旦太子李恪登基,岑文本作爲李恪業師,岑文本封國公,拜太師,入主尚書省不過是早晚的事情。

其實李恪的根基就在東南,有以蘭陵蕭氏爲首的江南世家扶持,而劉洎和岑文本同出南陽,又曾在南樑爲官,作爲江南世家子弟的他天然便該是和李恪站在一處的,只是彼時李恪已經有了岑文本,劉洎有心氣,又爲另謀出路,才入了李泰門下。

只是世事無常,想不到近十載過去了,劉洎自己進益有限,而岑文本已爲太子業師,李恪對岑文本也是言聽計從,甚至如今劉洎還需岑文本來反手迴護。

劉洎道:“景仁(岑文本表字)的好意,還望太子代我轉謝。”

李恪笑道:“思道的話本宮一定帶到,但本宮的話思道也一定細細思量。以往思道雖與本宮,與岑師政見相左,但如今局勢已然如此,餘者非人力可爲。本宮惜思道之才,岑師惜思道之情,思道是聰明人,本宮願效仿父皇心胸,以往的事情本宮也不會追究,思道自己又何必自斷仕途呢。”

如果說此前李恪的意思和表述還有些隱晦的話,那李恪這句話就頗爲直白了,所爲李世民的心胸無非指的就是開釋並重用魏徵之事。

以往魏王爲隱太子李建成心腹,曾多次力主殺了李世民,李世民和魏徵這般大的過節,李世民在登基之後尚能惜魏徵之才用爲宰相,更何況是劉洎之於李恪,他們中間還有一個岑文本呢。

李恪之意便是要告訴劉洎,現在的魏徵就是劉洎的上官,只要劉洎識趣,將來李恪也可以讓劉洎走魏徵的路,在朝中拜相,執掌門下。

劉洎正是盛年,他的仕途還遠遠沒有走到底,要他就此隨着李泰的奪儲失利,就此結束自己的仕途,他的心裡自然也是不甘的。

而且同爲江南世家子弟,生於江陵,劉洎也要給宗族一個交代,爲劉氏以後在江南世家中的地位考量。

李恪的話已經放在了這邊,選擇也已經擺在了劉洎自己的面前,他大不必跟着李泰一條路走到黑,順從心意,劉洎該選擇什麼,他自然是清楚的。

李恪說完,劉洎便離去了,而就在劉洎走後,光天殿的裡屋,岑文本緩緩地走了出來。

“弟子已從岑師所言,把話都同劉洎交代清楚了,剩下的便看他自己了。”李恪開口,先對岑文本道。

岑文本道:“爲了思道的事情,有勞太子了。”

李恪笑道:“岑師吩咐,弟子照辦便是,更何況正如岑師所言,劉洎此人無論才德還是品性,俱是侍中的極佳人選,岑師這麼做也是在爲弟子規劃。只是岑師好意,這般費心,也不知劉洎會如何做,會不會從弟子之言。”

岑文本道:“太子只管放心,思道的性子我是知道的,若是儲君之位未定,他斷不會從太子之言,可如今太子已入主東宮,他再隨魏王已是無用,他是聰明人,看得清路的。”

李恪道:“如此便好,王珪老邁,早不比以往,韋挺優柔,也難當大任,如今只要劉洎再一去,魏王在朝中已經難起風浪了。”

岑文本站在李恪的身旁,看着西面太極宮的方向,對李恪道:“大勢如此,一切可緩緩歸矣。”

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六章 殺機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章 夜襲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章 敲打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一章 奉茶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六章 欽陵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八章 聘禮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章 圈套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二章 敲打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章 拒辱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六章 殺機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
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六章 殺機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章 夜襲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章 敲打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一章 奉茶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六章 欽陵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八章 聘禮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章 圈套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二章 敲打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章 拒辱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六章 殺機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