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刺客

段璀稟事之後,李恪並未準段璀即刻回蘇,而是着他留於揚州待命。

次日早後,還在段璀揚州驛館逗留,李恪之令召見的口信已經送到了驛館,着段璀於臨江宮外廳見駕,段璀不知李恪傳他何事,但也不敢有絲毫的拖沓,受命後便即刻趕了過去。

“末將姑蘇統軍府統軍段璀拜見大都督。”臨江宮外廳中,段璀奉命趕來,對李恪拜道。

今日的李恪對段璀,倒是比昨日來的要熱絡上許多,段璀剛一拜下,李恪竟親自上前,扶起了段璀,口中還道:“志感(段璀表字)來了,快快請起。”

段璀此前與李恪並無半分交情,昨日李恪待他態度平淡,他反倒不覺異常,還心安一些,可今日李恪方一見他,竟口稱表字,還親自上前將他扶起,叫段璀受寵若驚之下,也覺得頗有幾分不安。

“末將謝過大都督。”段璀不知李恪何故,只得連忙道了聲謝,站起了身子。

段璀起身後,纔對李恪問道:“不知大都督急召末將來此,可是有何吩咐?”

李恪笑道:“你擒殺左遊仙,又自逆賊身上繳得密信,立下了大功,本王自然要好好見見本王的功臣。”

段璀聽了李恪的話,心裡越發地不安了。

去歲李恪爲左遊仙所擄,一路之上吃盡了苦頭,心中自然憎恨左遊仙,欲除之而後快,可段璀殺了左遊仙不假,但左遊仙的屍首不過是個引子,那封書信纔是關鍵.

難不成李恪竟未拆開那封密信不成?否則李恪怎的還會有這樣的好臉色給他?要知道,這封信一旦進京,受累的不止是李承乾,還有李恪。

段璀心虛道:“此乃末將分內之事,大都督之譽末將愧不敢當。”

李恪擺了擺手道:“段將軍過謙了,段將軍乃樊國公之弟,出身將門,果然了得,本王該爲你請的功,必不會少。”

段璀不知李恪何意,但李恪的話已經說到了這個份上,他也只能應了下來。

段璀道:“末將段璀謝過大都督。”

李恪輕笑了一聲,對身後站着的王玄策問道:“先生,依大唐朝例,若敘論段將軍之功,該當如何?”

王玄策故作模樣地想了想,回道:“左遊仙乃南樑逆賊,自去歲襲掠殿下後,便被朝中列爲要賊,陛下曾命刑部、大理寺聯尋,此番段將軍斬殺左遊仙,依例此功當交由朝廷來論,不在殿下大都督職權之內。”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道:“既是如此,那便依先生之言。”

李恪頓了頓,對段璀道:“左遊仙乃南樑餘孽,國之大賊,此番論功,當依父皇及刑部之意。這樣吧,本王親自手書一封,上述你殺賊之功,明日便由你帶着本王的手書進京,呈遞父皇,屆時必有恩賞澤下。”

李恪當面,以李恪的身份,斷沒有誆騙段璀的必要,李恪既然說出了這樣的話來,便不會食言,李恪的話落入段璀的耳中,段璀雖覺着訝異,但心中還是不免有一些暗喜和僥倖。

姑蘇府統軍,官居從四品,若是再得晉官,便可入長安十六衛任郎將,亦或是往邊州統軍。其中看似只差兩級,卻是天壤之別。

左遊仙雖爲南樑餘孽,卻不過一流賊,此番誅殺左遊仙,這功說大也不大,尋常人想要憑此連升兩級其實不易,可若是真如李恪所言,李恪願意親自手書進京爲他表功,那要連升兩級便非難事。

如此恩遇近在眼前,若非段璀此前早已暗入李泰門下,段璀甚至都想拜李恪爲主了。

段璀俯身拜道:“末將謝大都督栽培。”

李恪笑了笑,示意段璀起身,道:“論功行賞本是分所應當,段將軍不必客氣,段將軍快起。”

“謝大都督。”段璀依李恪之言,緩緩站起了身子。

李恪待段璀起身後,看着身前的段璀,似乎是無意之中想了起來,對段璀道:“既段將軍要進京,本王正有一物要交於父皇,便勞煩段將軍辛苦一趟,順路帶去。”

李恪欲爲段璀請功,着段璀拿着他的手書進京,此番又要段璀順路爲他帶些東西,倒也算不得什麼,可不知怎的,段璀聽着李恪的話,卻總覺着有些不妥。

段璀問道:“不知大都督所言何物?”

李恪回道:“正是段將軍昨日交由本王的密信,此番段將軍進京,便替本王帶去,呈於父皇。”

段璀聞言,心中“咯噔”一下,不禁一陣驚慌。

這信本就是左遊仙當着段璀的面寫下的,信中所言何事段璀再清楚不過,段璀將此信交由李恪,本就是爲抽身事外,可此番李恪又命他將此信送進京,又將他給拉了回來。李世民若當真因這信中所言之事生怒,他這個始作俑者又豈能落了好去。

段璀還在因此事爲難,可李恪又豈會給他猶疑的時間。

李恪接着道:“其實此信是你自左遊仙身上取得,也正是你之功,由你將此信送進京正是妥當。”

“諾。”李恪發話,段璀也別無他法,只得硬着頭皮應了下來。

此時的段璀已經在心中暗自打定了主意,待他講此信交給李世民之時,務必一口咬定此信乃是奉李恪之命上呈,務必要將自己從中摘了出來。

當段璀拿着加蓋了揚州大都督府蠟封的密件自臨江宮出去時,已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只是他哪裡知道,他手中的密信早已不是昨日他交於李恪的密信。而且此封密信已被李恪加封封蠟,他也無法啓封,查驗不得,只得依李恪之命將此信送抵長安。

“先生,你觀方纔段璀之狀如何?”臨江宮中,段璀剛剛離去,李恪便對王玄策問道。

王玄策不假思索地回道:“臣觀方纔段璀情狀,頗爲反常,恐怕這僞造密信之事,與他脫不得干係。”

李恪點了點頭贊同道:“先生之言正與本王不謀而合。”

王玄策笑道:“所幸這密信已被殿下調了包,臣倒想看看,段璀身後之人若是見了這封密信,又是何等模樣,說不得還可藉此順藤摸瓜,拿回那批丟失的軍械。”

“哈哈,先生所言甚是。”李恪輕笑着應道。

在李恪眼中,段璀不過是一跳樑小醜而已,真正叫李恪擔憂的還是段璀身後之人和遺失在橫山的那批軍械,此番段璀捏造密信,說不得這軍械丟失之事也與他相關,若是能借此將這批軍械尋回自是最好。

李恪和王玄策還在說着話,可就在此事,不等李恪話落,廳外卻突然響起了一陣嘈雜聲:“刺客,抓刺客!”

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七章 反常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章 奏對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章 引薦第四章 取義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十九章 尋機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九章 登基大典
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七章 反常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章 奏對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章 引薦第四章 取義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十九章 尋機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九章 登基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