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重聘

盞茶之後,長孫衝離去,書房中便只剩下了李恪一人,李恪看重手中李世民的親筆御書,想着和親之時,慢慢地陷入了沉思,不自覺地半個時辰過去了,已近午時。

到了午時,本該是用飯的時候,可楚王妃武媚娘在內廳等了李恪許久,卻還不見李恪的身影,問了婢女後才知李恪還在書房,便命人備了飯菜,端着尋了過去。

等到武媚娘到了書房,看着李恪正在扶額思索着什麼,於是命人將飯菜端到了一旁的桌案上,自己走到了李恪的身前。

武媚娘對李恪問道:“三郎可是有什麼心事,怎的到了此時還不用飯?”

李恪聽了武媚孃的話,擡頭看到了一旁桌案上擺着的幾樣菜,問道:“時間過的這般快,竟已是午時了嗎?”

武媚娘笑着回道:“午時了,時候不早了,已經到了用飯的時候了。”

李恪看着盤中一箸未動的飯菜,問道:“媚娘也還未吃嗎?”

武媚娘道:“殿下有心事,都忘了用飯之事,媚娘一人怎還吃的下。”

李恪聞言,心中溢過一陣暖意,伸手將一旁的武媚娘攬在了懷中,輕輕的摟着武媚孃的肩膀,柔聲道:“媚娘還是快些用飯吧,媚娘若是餐不能飽,餓地消瘦了,爲夫可該心疼了。”

武媚娘靠在李恪的肩膀上,道:“媚娘也不覺着餓,媚娘想等三郎處置完事情後再一起用飯。”

李恪輕嘆了口氣道:“北伐之事突生變故,爲夫何來的吃飯的興致啊。”

武媚娘自李恪口中聽得北伐之事生了變故,也是一驚,忙問道:“三郎這是何意?”

李恪朝着身前桌案上放着的書信努了努嘴,道:“你且看看吧,此事着實頭疼地緊。”

武媚娘從李恪之言,從桌案上拿起了書信,看了幾眼後便也知道了李恪頭疼的緣故,北伐之戰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之中,京中卻突然傳出了和親的消息,這讓李恪這個北伐元帥情何以堪?

一旦兩國和親,自然是爲了兩國求和,兩國和談,邊線勢必休戰,若是邊州無戰事,李恪這個幷州大都督和居安東南的揚州大都督又有什麼分別?要知道,李恪來河東,可不是爲了幷州大都督的位置的,而是爲了滅國薛延陀的潑天之功。

武媚娘對李恪寬慰道:“三郎也不必太過憂心,看父皇信中的意思,似乎此事還未全然定議,應當還有轉圜的餘地,否則父皇也不會來信問詢三郎。”

李恪道:“我是幷州大都督,父皇既已來信問我,想必對和親之事已極爲動心了。我若是在宮中,興許局勢還會好些,可我眼下身在太原,奏事不便,想要力挽狂瀾恐怕不易啊。”

李恪身在太原,而李承乾、李泰和長孫無忌之流卻在李世民身邊,他們同李世民說話自然方便了許多,恐怕現在的他們正在同李世民力倡此事,想要儘早將此事定下,不給李恪留下任何餘地。

武媚娘道:“北伐事關重大,也是三郎問鼎儲位的關鍵一環,斷不能就此作罷,否則三郎的處境便被動了。”

若是兩國和親,北伐之事作罷,李恪這個幷州大都督便沒了用武之地,非但無功勳可立,還會被困守河東,想退都退不出去。

李恪對武媚娘道:“我欲使人前往浚稽山隘口,暗中挑起兩國之爭,乘勢將此事鬧大,再起兵戈,和親之事自然就不了了之了,如何?”

李恪所言的目的也很是明確,無非就是爲了逼兩國生戰,在這個節骨眼上,只要兩國戰起,所謂的求和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話,和親也就無從談起了。

不過武媚娘想了想,卻搖頭道:“此事萬萬不可,此事太過冒險了,三郎若行此事,一來太過倉促,難言必勝,二來此事做起來太過勉強,恐會叫人覺出端倪來,若是叫旁人知曉了,父皇怪罪下來,輕則三郎幷州大都督之位不保,重則就此失勢。”

李恪道:“媚娘所言極是,此事的風險實在是大了些,若非萬不得已,我也不願這麼做。”

挑動兩軍之爭,其中的風險李恪自然知道,而且此事一動,動輒數萬大軍的動靜,想要密不透風是絕無可能,萬一叫旁人覺察出來了,後果甚是嚴重,風險着實太大了些。

武媚娘沉思了片刻,慢慢地想通了什麼,而後對李恪問道:“三郎可曾想過其他的法子?”

李恪看着武媚孃的模樣,武媚娘似乎有了主意,於是問道:“哦?我楚王府的女諸葛可是有了良策了?”

武媚娘回道:“良策倒也談不上,只是三郎此前一直想着該如何叫父皇棄了和親之念,殿下有沒有想過從夷男那邊着手呢?”

和親之事,本就是夷男自己首倡,是他自己主動請求求娶的大唐公主,輕易自然不會作罷,但李恪知道,武媚娘不是無的放矢的性子,她既然這麼說了,必然是有了主意了。

李恪道:“媚娘且細細說來聽聽。”

武媚娘回道:“我大唐公主乃天潢貴胄,自是尊貴無匹,夷男不過一漠北蠻夷,欲娶我大唐公主豈能隨意,自然也要拿出他的誠意來。三郎若能說服父皇在此事之上下些功夫,便可能難住夷男,也叫旁人說不出話來。”

李恪緩緩地點了點頭,嘴角露出了一絲笑意,李恪的心裡已經有了主意。

李恪道:“如今薛延陀正同大度設開戰,夷男手中最是短缺的便是糧草牛羊,若是我大唐向薛延陀索重聘,要牛羊雜畜十餘萬,押送至靈州,如何?”

武媚娘道:“鬱督軍山相距靈州外千里之遙,要將十萬牛羊足額運抵靈州確非易事。”

李恪道:“我正是此意,十萬牛羊,以眼下薛延陀的國況要拿出來談何容易,而且自鬱督軍山至靈州途徑戈壁,水草不豐,牛羊存活不易,恐怕到了靈州後連半數都未必能存。”

武媚娘接着問道:“三郎所言不錯,可此法還是難保萬無一失,萬一夷男早有準備,多備了飲水乾草之類,使牛羊能夠過得了戈壁呢?總不能把賭注都壓在薛延陀的身上吧。”

李恪笑了笑,對武媚娘道:“漠北隔壁荒塗,縱橫數百里,沙匪無數,爲夫自有法子叫薛延陀的牛羊出不了戈壁。”

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十七章 朝議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十八章 聘禮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章 汗庭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十一章 奉茶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八章 婚成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五章 汗庭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章 夜襲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六章 殺機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
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十七章 朝議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十八章 聘禮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章 汗庭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十一章 奉茶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八章 婚成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五章 汗庭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章 夜襲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六章 殺機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