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墜馬

李恪自幼爲質,北上突厥,在草原待了四載,馬背上的功夫本就不弱,再加之他回朝後拜左武衛大將軍秦叔寶爲師,磨礪數載,騎術便越發地精進了,就是與朝中武將相較,也絲毫不弱。

可李承乾卻不同,李承乾自幼體弱,少年時還生過幾場重病,雖不至要了性命,但因此身子骨卻一向虛浮,習武從戎自是不成了,馬倒還可以騎一騎,只是以往所騎的也大多是些性情溫順,長於馬場的隴右馬,烈馬倒是不曾騎過。

這匹青海驄,乃吐谷渾青海邊山中所出,是爲千里良駒,李世民曾有《詠飲馬》詩云:“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纓。細紋連噴聚,亂荇繞蹄縈。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翻似天池裡,騰波龍種生。”這詩中所言及的馬,便是青海驄。

這匹青海驄乃吐谷渾去歲末上貢於大唐,合計六匹,太僕寺本是依例分於東宮、楚王府、魏王府各一匹,東宮的這匹青海驄便是先行馴養,留待李承乾弱冠後再用的。

青海驄確乃千里良駒,雖比不得李恪的那匹定北,但也是難得,只是此馬本就是烈馬,再加之野性尚未盡數馴去,以李承乾眼下的年紀、騎術和氣力,駕馭起來恐怕不易。

李恪雖也年少,但自少從戎,行伍多年,豈是養尊處優的李承乾能夠比得的,但李承乾一向與李恪不和,這些話,馬奴又怎敢當面去跟李承乾去說,觸了李承乾的黴頭。

馬奴見得李承乾一意孤行,自知人微言輕,也不敢上前再勸,只得將眼睛轉向李承乾心腹,東宮左衛率趙節,望着趙節能夠勸阻住李承乾。

可馬奴不敢勸阻,趙節又如何有這個膽子,趙節本不過東宮左衛率區區一個從八品的參軍,論才幹也屬尋常,只因投得李承乾所好,故而一路擢拔,短短數載間便一躍成爲了東宮六率中左衛率府衛率,官居正四品,這樣的人份屬倖進,又怎敢忤逆李承乾的意思。

趙節看着馬奴望過來的眼神,仿若未聞一眼,全然不顧。

馬奴無奈,只得上前牽過了那匹青海驄,把馬繮交到了李承乾的手中。

“此馬甚烈,野性未馴,太子千萬小心。”馬奴牽馬來後,又對李承乾囑咐道。

李承乾自馬奴手中接過了馬繮,不耐煩道:“本宮乃國之儲君,區區一匹馬如何騎不得,不必你在此聒噪。”

李承乾說着,攥着繮繩,踩着矮凳便上了馬。

這匹青海驄高四尺七寸多,比起以往李承乾所騎的馬高出了半尺有餘,李承乾騎在馬背之上,頓覺眼見高了許多,看着寬敞的馬場,心中竟也生出幾分策馬揚鞭的暢意。

“太子英武非凡,與此馬正是相稱。”待得李承乾在馬背上坐定,趙節連忙遞來馬鞭,對李承乾讚道。

李承乾從趙節的手中接過遞來的馬鞭,對“懂事”的趙節笑道:“將軍且看本宮逞威。”

說着,一夾馬腹,輕揚馬鞭,便策馬而出。

李承乾雖然身子骨弱了些,但也時往城外圍獵,騎術也還是有幾分底子的,策馬剛出的幾步,騎得倒也穩當。

李承乾本就生的俊美,再坐於馬背之上,策馬馳騁,迎面而來的春風拂面,吹得李承乾鬢髮飄飛,確也有幾分少年英姿,意氣風發的意思。

“昔日公子出南皮,何處相尋玄武陂。駿馬翩翩西北馳,左右彎弧仰月支。連錢障泥渡水騎,白玉手板落盤螭。君言丈夫無意氣,試問燕山那得碑。”

李承乾騎於馬背之上,興致大好,竟不禁吟唱起了南朝文宗庾信的這首《楊柳歌》,可見恣意。

起初李承乾因馬奴的囑咐,嘴上雖然未說,但心裡到底還有幾分謹慎,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跨下所乘的青海驄並未見半分異常,便放鬆了警惕,心中越發地得意了。

“駕!駕!”

李承乾正是得意,馬也騎得越發地快了,宛如旋風般在馬場中飛馳,手中的馬鞭也如雨點般落在了青海驄的馬臀之上。

趙節看着場中歡快的李承乾,臉上滿是笑意,但一旁的馬奴卻提着一顆心,巴不得李承乾趕緊停住,下了馬來。

可現在的李承乾正在興頭上,哪裡還記得這些,哪裡還知道跨下所乘的青海驄是一匹野性未馴的烈馬。

也正如馬奴所擔憂地那般,就在李承乾的馬鞭抽馬愈急的時候,野性未馴的青海驄吃痛,終於再耐不住,猛地一聲長嘶,一甩馬脖,馬脖上的鬃毛揚起,不顧李承乾手中拽着的馬繮,宛如一道烏青色的閃電,兀自在場中狂奔了起來。

跨下的馬突然發狂,着實叫李承乾始料未及,李承乾也是知馬之人,倒也不至全然無措,連忙緊緊地攥住手中的馬繮,想要將馬勒停。

可這烏海青乃千里良駒,氣力甚大,李承乾哪有與它角力的本事,李承乾猛地用力,手掌一陣吃痛,非但沒有將馬拉下,反倒將手掌勒出了一道血痕,鮮血直流。

“護駕、護駕!”青海驄失控,靠着李承乾自己已經無力掌控,於是李承乾連忙對場外站着的衆人吼道。

場外站着的東宮衛率見狀,連忙便要上前救駕,可這青海驄的腳力快如疾風,尋常人又如何攔得住。

若現在場外站着的是李恪的衛率府統領席君買,以席君買力能格虎的本事,興許還能將此馬拉下,但趙節哪有這樣的膽量和氣力,站在場外看着乾着急,卻也不敢上前。

“殺馬!快殺馬!”李承乾騎在馬背之上,衆人生怕傷了李承乾,故而誰都不敢妄動,片刻之後還是李承乾驚慌失措地對趙節吩咐道。

趙節得令,生怕李承乾性命有憂,不敢再有半分耽擱,連忙命衛率中擅射之人持弓射殺青海驄。

“諾。”

能爲東宮衛率,近身護衛李承乾的,自有射術精湛之人,李承乾之言方落,當即便有衛率領命,張弓搭箭,一箭射向了青海驄,正中馬腹。

“嗚!!!”

青海驄馬腹中箭,一聲撕心裂肺的痛呼,前腿一軟,後腿向上一頂,轟然倒地,便猛然停了下來,同時也將馬背上的李承乾重重地摔了出去。

青海驄本就奔地極快,猛然停下後也將李承乾甩地極遠,李承乾被高高拋下後落在了地上,右腿着地,重重地砸在了場邊栓馬的石樁上,竟將結實的石樁都砸作了兩半。

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章 收局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八章 鞠文泰第八十二章 老奴
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章 收局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八章 鞠文泰第八十二章 老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