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收局

侯君集這一路西來,爲了打擊高昌人的士氣,縱容、鼓勵麾下士卒踐踏高昌人的農田,毀人莊稼無數,如不出意外,今年的秋後,不管高昌人是勝也好,是敗也罷,都會度過一個食不果腹,緊巴巴的冬天。

侯君集可以說是壞事沒少幹,好事沒多幹,但縱是如此,他這一路走來也都還算順暢,以至於有些飄飄然了,但他卻怎麼也沒想到,西征途中對他的第一個打擊竟是這麼來的。

侯君集雖和李恪有舊怨,連帶着也不喜賀蘭越石,欲借賀蘭越石給李恪難堪,但他卻絕不希望賀蘭越石死,不願他在此丟了性命。

其一,賀蘭越石是武川賀蘭家子弟,和出自上谷侯氏的侯君集同屬河朔門閥,侯君集不願兩家臉上難看;其二賀蘭越石是楚王李恪連襟,若是真的在高昌弄死了賀蘭越石,出了人命,他和李恪之間的路便被徹底堵死了,他沒有必勝李恪的把握。

但偏偏這一切就是這麼巧合地發生了,本來這不是一個要真正做死賀蘭越石的局,但賀蘭越石偏生就巧合地死了。

“什麼!賀蘭越石在田地城下被射死了?”侯君集聽着裴辛帶回來的消息,面色訝異,不可置信地對裴辛道。

裴辛回道:“是巧合,田地城上的一支冷箭正中賀蘭越石面門,當場斃命。”

裴辛的話傳入侯君集的耳中,侯君集的臉色冷地難看,他原以爲不會發生的事情竟然就偏偏發生了,主將坐鎮城下指揮,怎麼偏偏就能被冷箭射死,這未免也太巧合了吧。

賀蘭越石若是不死,結果就是賀蘭越石才幹平庸,受一頓杖責,李恪和賀蘭越石的臉上都會很難看,這是侯君集想要的,但如今賀蘭越石死了,攻城而死,那此事便成了侯君集指揮只當,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而且這還只是其次,待賀蘭越石戰死的消息傳進長安,他和李恪之間便算是徹底撕破了臉,不死不休了。

侯君集嘆道:“命人將賀蘭越石的屍首厚棺收斂了吧。”

裴辛先是應下了侯君集的話,而後又接着問道:“賀蘭越石戰死,只怕楚王那邊不好交代了,大帥可曾想好了退路。”

侯君集想了想道:“戰場之上,刀劍無眼,本帥尚且做好了馬革裹屍的準備,更何況是賀蘭越石。將軍戰死,本就是尋常,只要我此戰勝了,拿下高昌,我雖有指揮失當之嫌,但仍是功大於過,李恪又能奈我何?”

裴辛道:“話雖是這麼說,但有些面子上的功夫大帥還是要做的,總得給楚王一個臺階下才是。”

侯君集想了想,裴辛所言確有道理,於是問道:“你有什麼想法?”

裴辛回道:“給賀蘭越石請功追封,奉棺還朝,享死後榮寵,如此對賀蘭氏那邊有一個交代,楚王也有個臺階下。”

賀蘭越石雖非侯君集所殺,但卻是因他而死,侯君集和李恪的裡子已經沒了,但同朝爲官,面子還是要有的,裴辛所言確有道理。

侯君集道:“好就按你說的辦。”

——————————————————

高昌城遠在長安四千裡開外,賀蘭越石新亡,消息還沒有傳到長安,但現在的長安城已是暴風雨下的寧靜,鉅變一觸即發了。

長安城,平康坊,擷玉樓。

長安的夏天來地要比西域更早一些,雖纔是夏初,但天氣已經有些熱了起來,擷玉樓內院的藤花架下,蕭月仙正坐在竹塌的一邊,而李恪正慵懶地睡在竹塌之上,枕着蕭月仙骨肉均勻的雙腿,神態悠閒。

“天下最軟不過美人膝,本王枕在仙兒的膝上,仿若置身雲端,樂而不思朝堂了。”李恪雙眸半闔,聞着入鼻醉人的女兒香,小小地伸了個懶腰,笑道。

蕭月仙擡起纖纖玉手,在一旁瓷碟中拿過一隻葡萄,輕輕地塞進了李恪的口中,對李恪道:“那可不成,眼下可是奪儲的關鍵時候,十載經營,勝負在此一舉,正是君臣用命的時候,殿下可不能憊懶。”

李恪道:“仙兒只管放心好了,本王不過一時感慨而已,打虎不死,必爲虎傷,這點道理本王還是清楚的。”

李恪說着,又想起了李承乾,於是對蕭月仙問道:“太子近日再忙些什麼呢,可還三天兩頭地往稱心那裡跑?”

蕭月仙笑了笑道:“那是自然,不過近來這位太子殿下又添了新玩意,連咱們送進東宮的那些美姬都召地少了。”

“是什麼?”李恪好奇地問道。

蕭月仙回道:“太子近來突然對突厥風俗來了興致,引突厥羣豎進了東宮,常效仿突厥人在東宮作戲。”

李恪問道:“哦?太子喜好寬泛這是好事,只是不知太子近來做的什麼戲?”

蕭月仙道:“每日換着花樣來來,昨日是佯作自己爲喪命的突厥可汗,命人仿突厥禮哭喪哀嚎來着,玩的不亦樂乎。”

李恪笑道:“一個連北地都不曾去過的紈絝,竟也好突厥之禮,尚且如此癡迷,實在是怪事。”

蕭月仙又拿起了一顆葡萄,塞進了李恪的嘴裡,不屑道:“這何止是癡迷,太子不止在東宮設突厥營帳,吃喝效仿,甚至跟身邊人提過,將來他若有天下,便領萬騎至金城,而後解發,委身阿史那思摩,做其麾下一設。堂堂太子如此言語,豈不荒謬。”

堂堂大唐儲君,竟口出狂言,將來若得天下,便到突厥可汗阿史那思摩帳下,做區區一個部落頭領,這話實在是荒謬地厲害,也難免蕭月仙不齒了。

但李恪聽着蕭月仙的話,李恪臉上原本的笑意卻漸漸淡了下來,若說這天底下還有誰最能懂得李承乾的悲哀,那這個人一定就是李恪了。

李承乾少而聰慧,行事進退有度,處置國政也能得機宜,風評極佳,縱比之漢之文帝也不在話下,但就是這麼好的一個苗子,卻突然長歪了。

在旁人看來,李承乾突然性情大變,喜好玩樂的緣故自然是他自己甘於墮落,不能自節,但李恪卻很清楚,李承乾能有今日,東宮屬臣,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當然還有李恪自己,他們每個人都在無形中把李承乾推落深淵。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對李承乾寄望過高,以至有些秧苗助長的意思,李承乾在東宮修個屋子,東宮的那幫子屬官便上疏批李承乾奢靡;李承乾和宦官玩樂,便將他比作秦二世;缺席了一次課業,便是不學無術,有昏君之像;至於逛一趟青樓,恨不得要逼着李承乾下罪己詔,謝罪天下了。

所有人都只記得李承乾是大唐國儲,未來的皇帝,但所有人都忘了他不過是個十歲出頭的少年,這樣的逼迫和教育之下,在李恪有意識的誘導和安排之下,李承乾找不見了自我,他不逆反,不離經叛道纔是怪事。

李恪抓住蕭月仙正在喂葡萄的手,將蕭月仙手中的葡萄咬入口中,而後拿着蕭月仙的纖纖玉手在鼻尖貪婪地嗅了嗅,對蕭月仙道:“東宮這局棋佈了這麼久,也該走這最後一步,準備破局吧。”

蕭月仙任憑李恪抓着自己的手把玩,看着李恪的眼神,她知道李恪眼中的那種東西叫野心,而她最喜歡的就是李恪這個模樣。

蕭月仙問道:“什麼時候?”

李恪想了想,道:“自然是要挑個最熱鬧的時候,就待侯君集大軍凱旋之時吧。”

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六章 加註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八章 演練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十七章 急招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章 雍王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一章 接風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十三章 誤會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十一章 擇師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
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六章 加註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八章 演練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十七章 急招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章 雍王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一章 接風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十三章 誤會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十一章 擇師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