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南下籌謀

作爲深得皇帝寵愛的皇子,李恪出京,動靜自然搞地不小。

李恪雖然外放之官揚州大都督,但右驍衛大將軍之職並未被撤,故而李恪出京並未自金吾衛抑或是千牛衛中調人,而是直接自右驍衛中抽了五百精銳豹騎,以席君買爲統領,隨他南下。

“殿下此次南下,一去千里,臣不能相隨,殿下一路還請千萬保重。”長安城外灞水邊,李恪將行,岑文本拉着李恪的手囑咐道。

岑文本乃李恪之師,亦爲楚王府長史,李恪外放出京爲官,依例岑文本亦當出京隨同,爲李恪實掌地方政務,但岑文本文采斐然,身兼中書舍人一職,爲李世民草擬詔命,李世民身邊半日離不得他,故而未予放行,而是命王玄策以楚王府司馬職代行長史事。

不過岑文本雖不能隨李恪同去,但李恪手邊倒也還不至無人可用,王玄策和馬周俱是當世人傑,各有所長,故而李恪倒是心定地很。

李恪道:“岑師放心,此次南下弟子自有分寸。”

岑文本道:“殿下此去揚州,一應事務臣倒不憂心,臣擔心是殿下如何權衡內外關係,得揚州爲己用。”

李恪問道:“得揚州爲己用,岑師何意?”

岑文本道:“如今諸皇子長成,奪嫡之爭日烈,太子有長孫無忌扶助,多得關隴門閥支持,而魏王遙治洛陽,與滎陽鄭氏等一衆山東士族也走的極近,殿下若欲與之抗衡,江南世家便是殿下不可或缺的力量。臣以爲,殿下此去揚州,理揚州內務不過其一,首要之事還是藉此良機結交江南世家,以爲己用。”

隨着衆位皇子漸漸成年,他們間的關係雖然還未分裂地厲害,但早已不似以往那般和睦,李承乾和李泰乃是嫡子,自然有着李恪難以比擬的優勢,而李恪則需自己一點一滴地累積。

李恪的官職雖只掛了一個揚州大都督,但卻可另督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軍事,半個江南都在其治下,藉此機會拉攏江南世家自非難事。

李恪道:“岑師之意,弟子已知,只是江南世家大多閉守排外,弟子乃是北人,若是貿然前往,恐怕不易。”

江南世家雖多,但鄉土之念卻極重,當初東晉之初,衣冠南渡,南北士族融合百年尚且時有紛爭,李恪於他們而言更是外人,想要拉攏他們豈是易事。

不過還早李恪雖是北人,但岑文本卻是南人,李恪這麼說,自也是希望岑文本爲他出謀劃策。

岑文本道:“此事殿下勿憂,江南世家多在吳地,吳縣顧胤乃臣之好友,他已去信吳縣,屆時殿下若往江東,顧氏那邊必會多行方便,助殿下一臂之力。”

李恪聽了岑文本的話,臉上不禁露出了一絲笑意。

顧氏乃吳郡四姓之一,雖經侯景之亂後元氣大傷,但顧氏在江東經營六百年的基業又豈是擺設,如今的顧氏雖不比魏晉時那般名冠東南,在江東也還頗有威望,若是有顧氏相助,李恪在江南行事自然便利許多。

李恪道:“弟子此次南下,在揚州稍待後便當以巡視爲名,前往蘭陵,拜會蕭夫人,弟子若能借蕭夫人得蕭氏相助,再加上顧氏,行事自當事半功倍。”

李恪口中的蕭夫人便是他自突厥迎回的前隋蕭後,蕭後本就出身西樑皇族,如今其弟蕭瑀又貴爲宰相,蕭後在蕭氏族中威望甚高,有蕭後牽頭,李恪要結好蘭陵蕭氏自然不是難事。

蕭氏乃江南世家魁首,若是李恪能結好蕭氏,便是結好了大半個江南世家門閥,再加上顧氏從旁襄助,李恪的心裡已經有了幾分底氣。

不過岑文本看着李恪卻又囑咐道:“殿下南下,王玄策、馬週二人乃殿下肱骨,左膀右臂,地方要務,一應內外,儘可交由他二人去做,但臣與殿下自己交代之事殿下哪怕交由長倩也不可假手二人,以免得不償失。”

李恪聞言,面露訝色,看了眼遠遠地站在他身後的王玄策、馬週二人,不解地問道:“岑師何出此言?”

岑文本之氣量幕天席地,非是嫉賢妒能之人,況且岑文本之於李恪,更甚張良之於劉邦,是李恪真正的謀主,與李恪的關係更非尋常君臣,岑文本這麼講,必有深意。

岑文本道:“馬周善內政,有捷才,理治州郡當不在話下,王玄策長縱橫,有膽略,捭闔內外不過舉手,兩人俱是當世人傑,一時之選,莫說是佐理州郡了,將來稍加錘鍊,縱是輔政帝王,稱量天下亦非難事,但若要他們與世家子相交,恐非所長。”

李恪聽着岑文本的話,頓時明白了他的意思。

若論才幹,馬周和王玄策二人自不必說,可他們都是寒門子弟,更是仕途不順,幾多波折,若非李恪賞識,現在他們尚不知在何處沉浮。

這樣的人,對那些生來便更易爲人所賞識的世家子弟自然有着天生的疏遠,交由他們來處理世家門閥之事,自然稍顯不妥。

其實對於世家,李恪的心中早有防備。

大唐之所以能立國,能一統天下,故是因爲大唐君臣上下一心,戰無不勝,但這也未嘗不是世家門閥選擇的結果。

隋末羣雄,王世充乃是胡人,竇建德自稱扶風竇氏之後,卻實爲農戶,杜伏威更是草寇出身,唯一一個同樣家世顯赫,實力和聲望都可於李淵相較的李密還昏招頻出,以致兵敗,出身隴西李氏分支的李淵自然就成了世家門的首選,終有天下。

君不見,李世民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除卻秦叔寶、程知節、張亮、尉遲恭、段志玄五員戰將拔於行伍,起自微末外,餘者一十九人俱是世家子弟,更遑論那些早年跟隨李淵打江山的老臣了。

若是沒有這些世家子紛紛來投,何來今日之大唐之天下?

世家之強,足以改天換地,更朝易代,故有唐一代,立國伊始,皇權與門閥世家之爭便從未停止過一刻,直到唐末黃巢之亂,民亂四起,世家門閥也和大唐一起隨着戰火湮滅,方算告終。

世家太強,若不壓世家之力,大唐必亡。李恪倘若登基,他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抑制世家之力。

只不過現在的李恪還是皇子,他若要爲帝尚需世家扶持,現在還不是對世家門閥下手的時候。

李恪頓了頓,對岑文本道:“岑師之命弟子謹記在心。”

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七十章 雍王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一章 擇師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十四章 恩蔭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十章 收局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二章 拒辱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三章 誤會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
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七十章 雍王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一章 擇師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十四章 恩蔭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十章 收局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二章 拒辱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三章 誤會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