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長孫兄弟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上元燈會由來已久,自東漢起,便有此一說,甚至在唐初,上元節甚至遠比正月元日來的還要熱鬧。

這一日,長安城中,上到皇族權貴,下到販夫走卒,都會在這一日放下手中的活計,來這天街之上逛上一逛。

當李恪的馬車出了永安門,李恪張眼望去,十里之長的天街,已經滿滿當當地站滿了人。

在寬敞的天街兩側,高樓之上,高樹之上,都已經掛上了七彩的燈籠,與天上的一輪皎月交映成輝,遠遠望去正如天上彩霞一般,煞是晃眼,也不知天街得名是否於此相關。

“阿兄你快看,好多好多人。”高陽以往都待在宮中,冷清慣了,何曾見過這般多的人,看着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興奮道。

李恪看着高陽的模樣,寵溺地摸了摸高陽頭,笑道:“你的聲音可輕些,若是叫旁人聽見了,只當是你是外鄉初次進京的冒失鬼呢。”

高陽吐了吐舌頭,對李恪道:“阿兄開府在外,自然能常得出來,我難得出來一趟,自然興奮些。”

李恪看了眼一旁端坐這的長樂公主,對高陽道:“你呀,要是哪日能有長樂一半文靜,爲兄也算是知足了。”

高陽不服道:“長樂姐姐比高陽年紀大些,待高陽再過幾年,自然也會如此的。”

李恪笑道:“要是當真如此,爲兄便放心了。”

李恪說着,又在高陽粉嫩嫩的臉蛋上捏了一下。

“阿兄又欺負高陽。”高陽的臉蛋被李恪捏了一下,高陽竟也絲毫不肯吃虧,返過身來在李恪的臉頰上也捏了一下。

馬車之中,李恪同高陽正在打鬧,一旁的長樂公主看在眼中,眼中中卻流露出難掩的欽羨之色。

李恪雖非太子,亦非嫡子,但他帶高陽當真是用心至極,願意在高陽的身上下功夫。

想想他的兩個兄長,平日裡只顧着自己的事情,哪還有功夫顧及她這個妹子,莫說是像李恪和高陽這樣親暱地玩鬧,就連話都說不上幾句,更談不上關愛了。

若是有的選,長樂又何嘗願意成爲這副嫺靜模樣,她也想如高陽那般貼在阿兄的身旁打鬧撒嬌,只不過她何來的這些機會。

就在李恪同高陽還在打鬧的時候,馬車已經到了天街之上,高陽嚷嚷着便要下馬車看燈,李恪拗不過她,只能應了她。

高陽一下了馬車,便如果歡脫的兔子,若非李恪緊緊地拉着他,恐怕都不知跑到何處去了。

“阿兄快看,好大好漂亮的孔雀燈。”高陽指着前面的一個鋪子,喜愛之色溢於言表,跳着對李恪道。

李恪看着高陽滿心喜歡的樣子,對高陽道:“你可想要這個?”

高陽聞言,自然知道李恪是要給她買了,於是脆生生地回道:“嗯呢。”

李恪道:“走,阿兄領你買去。”

李恪說着,又想起了一旁的長樂,長樂雖非他的同胞親妹,但李恪也不願厚此薄彼,於是也對長樂道:“長樂還愣着做什麼,咱們同去,你若有喜歡的阿兄也一併送於你。”

長樂聽了李恪的話,臉上也露出了笑意,她穿着丫鬟的衣服出來,身上未帶銀錢,她正見着喜歡的東西求之不得的時候,李恪便幫她解了圍。

“謝阿兄。”在外面,長樂自不便以三皇兄相稱,於是隨了高陽的稱呼,對李恪謝道。

李恪帶着高陽和長樂往放燈的鋪子走去,到了鋪子旁,李恪對長樂問道:“長樂,你中意哪個?”

長樂看了看,指着前面懸着的一枚彩雀燈,對李恪道:“阿兄,我要這個。”

“好。”

李恪點了點頭,對守着鋪子的男子道:“這隻孔雀和這隻彩雀我要了,幫我摘下來。”

鋪主人看了眼李恪,見李恪衣着華貴,器宇不凡,看中了東西也不問作價幾何,只是要買來,便知李恪必是權貴人家子弟,自然是不缺銀錢的。

不過鋪主人卻擺了擺手道:“今日上元佳節,圖的就是個樂子,小郎若是看着燈,喜歡,大可依照我們的規矩來取,若是勝了,分文不收,若是不成,就算你拿來百貫錢也不中使。”

李恪聞言,倒是覺得頗爲有趣,於是問道:“你們的規矩是甚,如何取來?”

鋪主人從身後拿出了一把弓箭,對李恪道:“若是小郎隔着三丈能中掛着花燈的綵帶,這花燈便是小郎的了。”

李恪聞言先生稍稍有些詫異,這鋪主人手中的弓箭雖未開鋒,不甚鋒利,但畢竟也是弓弩,在違禁之列,鋪主人怎敢公然拿出。

可當李恪再仔細打量了鋪主人後,這才明白了過來,原來這鋪主人身上竟穿着坊中里長的衣裳,原來這鋪子竟是官府的。

上元夜,官府也會在天街上置鋪,供百姓取樂,這也難怪這鋪主人不要銀錢了。

李恪從鋪主人手中拿過弓箭,稍稍掂了掂,接着猛的一拉,拉了個滿月,對鋪主人道:“這弓輕是輕了些,但也堪用了。”

鋪主人看這着李恪的樣子,臉上露出滿滿的驚訝。

這弓雖非禁軍步卒所用的強弓,但也有七鬥之力,尋常男子能夠拉開已是不易,可李恪竟輕輕鬆鬆地便將弓拉滿了,這是何等氣力。

而且看李恪的年紀,分明還是個少年,身子都還未完全張開。

“小將軍好氣力。”鋪主人看這李恪捥弓滿月的架勢,只當李恪定是朝中哪家將軍府上的郎君,高聲讚道。

其實這鋪主人哪裡知道,站在他前面的哪是哪家的少將軍,而是他們眼中養尊處優的皇子。

李恪孩童時便北上突厥爲質,每日多食牛羊肉,又跟着蘇定方習武,底子本就不差。

近兩年來,李恪回了長安後,又拜秦叔寶爲師,每日習武打熬身子,勤練不綴,一身氣力雖比不得秦懷道這般天生巨力之人,但也氣力不小,尋常三四個禁軍將士也難近其身。

高陽最喜有人誇讚李恪,高陽聽的有人讚賞李恪,臉上也露出了驕傲之色,對鋪主人道:“那是,我阿兄的本事可大着呢。”

李恪看着高陽的樣子,笑了笑,順着鋪主人的話,站在了距離彩燈三丈後的白線之外,沾弓搭箭正欲射出。

可就在李恪將弓箭拉滿時,眼角卻突然瞄到了兩個熟悉的身影--長孫沖和長孫渙。

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十七章 朝議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章 校場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二章 敲打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三章 誤會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一章 擇師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九章 狼谷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章 奏對第十四章 拉攏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五章 定親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章 初定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十章 落雕弓
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十七章 朝議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章 校場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二章 敲打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三章 誤會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一章 擇師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九章 狼谷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章 奏對第十四章 拉攏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五章 定親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章 初定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十章 落雕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