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

“恪兒以爲該當如何?”

李世民的話傳進李恪的耳中,李恪一下子有些愣住了,李承乾和李恪同爲皇子,李承乾更是兄長,李恪的身份敏感,按理說李世民是不當問李恪的意思的,但眼下李世民也確是陷入了難處。

李承乾殺人一事,李恪纔是背後的始作俑者,李世民、李承乾並朝中文武宰相當面,要說李恪完全不心虛是不可能的,但李恪又和百官不同,他和太子是兄弟,若是說的太過嚴厲,恐怕有些不妥,可若是求情,更會開罪百官。

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李恪思慮了片刻,頓了頓,才恰到好處地面露滿滿的傷痛和無奈之色,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語氣嘆道:“父皇恕罪,此事兒臣無話可說。”

李恪所言、所爲恰到好處,正是觸及了李世民的內心。

李恪在李世民眼中一向是友愛兄弟的,對李治、李愔這些阿弟疼愛萬分,對李承乾這個兄長更是敬重有加,李世民看着李恪的模樣,心中猜想着必是李承乾所爲讓李恪難過、失望至極,李恪不願重責李承乾,卻又無從迴護,這纔會無話可說。

李世民的心裡不禁對李恪更多了幾分憐愛之情,也嘆了口氣道:“也罷,你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朕知道你的難處,便不爲難你了。”

李世民話音才落,接着又轉頭對長孫無忌問道:“輔機呢?你是朝中重臣,又是太子的舅父,你以爲該當如何?”

其實滿朝文武當中,要說眼下處境最尷尬的,除了李承乾自己之外,恐怕就屬長孫無忌了。

長孫無忌是李承乾的舅父,長孫家的榮華富貴可以說是和李承乾的太子之位綁於一處,他自然不希望李承乾有失,可長孫無忌又是朝中重臣,世家子弟,李承乾臨街殺人,是置臣權於不顧,長孫無忌又不能坐視不理。

不過長孫無忌雖然左右爲難,但他還是能分得清輕重緩急的,犯衆怒的事情他不會做,眼下李承乾看着就是保不住了,長孫無忌這隻老狐狸不會在這個時候犯糊塗,和百官作對。

長孫無忌回道:“太子之過,或有秉性使然,亦或有偶然,但卻不當是衆位大人的過錯,若是如此較過,恐怕朝中三品及以上大員,沒有幾個能夠身免,那朝堂豈非亂了套了嗎?”

長孫無忌跟隨李世民時間最久,也最清楚李世民的心思,眼下當務之急是穩住朝局,若是諸位宰輔都因太子之過連坐了,那朝務又該如何,故而務必要將諸位宰相從中摘出來。

長孫無忌說完後,又接着道:“太子鑄此大錯,廢黜東宮之位當是必然,但東宮居國之儲貳,重比泰山,豈能輕言而決,如此簡略。此事當推於朝議,有史官錄事,百官共見纔可終定。”

此事發生地突然,長孫無忌也沒有絲毫的準備,甚至來不及細思,但長孫無忌又不想就此完全放棄了李承乾,便想着將此事暫且延後六日,待朝會再議。

長孫無忌之言正和李世民心意,李世民點了點頭道:“輔機老成持重,正是謀國之言,甚和朕意,此事暫先如此定下。至於太子,先行押回東宮禁閉,待六日後大朝,朝議之後再行正式廢黜。”

————————————————

雖說今日未能一舉廢黜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但李承乾之過甚大,現在就算是長孫皇后復生,也保不得他的太子之位。

聽着李世民和諸位宰相的意思,廢黜李承乾已然板上釘釘,也不過是這六七日間的事情了。

李恪自甘露殿出宮,走在回府的路上,就在李恪必經的永安門外,卻有一人正在等着他,這人不是旁人,正是剛剛凱旋迴京的侯君集。

時值正午,又是仲夏,正是一天中最是炎熱的時候,尋常人在外多待片刻都是不願的,但侯君集卻專程在此等候,自然是有要事了。

“末將侯君集拜見殿下。”李恪剛到永安門下,侯君集便連忙上前,俯身拜道。

李恪看着侯君集的滿頭汗珠,顯然是在此等候了有些時候了,李恪笑了笑,對侯君集道:“大將軍凱旋還京,本王忙於朝務,還不曾當面恭賀,不想竟在此與大將軍偶遇了。”

侯君集道:“末將與殿下相遇並非巧合,末將是在此專程等候殿下的。”

李恪不解地問道:“大將軍在此候着本王作甚?”

侯君集道:“末將是專程向殿下賠罪來的。”

侯君集和李恪並無太多交集,他向李恪賠罪,自然就是爲了賀蘭越石戰死之事,但不知怎的,李恪的記性竟彷彿一時間變得差了,似乎不記得此事一般,李恪問道:“大將軍在本王這裡並無過錯,賠罪之說又從何談起?”

侯君集聽着李恪的話,心裡頓時有些不安了。

對於賀蘭越石之事,侯君集本是不懼李恪的,也沒有賠罪的打算,因爲在今日之前,李承乾纔是太子,李恪威望再高,也只是親王,奈何不得他。

可隨着李承乾鑄成大錯,太子之位註定不保,李承乾一旦落馬,那李恪便成了呼聲最高的太子人選,而李恪如果入主東宮,將來是要登基稱帝的,侯君集再和李恪死磕,不是自尋死路嗎?

侯君集現在是識相了,想跟李恪低頭,但聽着李恪話,有些明知故問的意思,顯然是沒有就此作罷的意思。

侯君集只得接着道:“末將賠罪,自然是爲了賀蘭越石之事,賀蘭將軍戰死,雖非末將所願,但末將身爲主帥,亦難辭其咎,特來向殿下賠罪。”

李恪擺了擺手道:“大將軍如此賠罪,何來的誠意?”

侯君集問道:“不知殿下何意?”

李恪嘴角輕挑,不屑道:“死的人是賀蘭越石,大將軍跟我的賠什麼罪,大將軍若真的要賠罪也該去賀蘭家,給賀蘭越石披麻戴孝,磕頭謝罪纔是。”

李恪之言入耳,侯君集的臉色頓時難看了起來,他堂堂國公,當朝大將,去向部下披麻戴孝,三跪九叩成何體統,李恪這分明就是無意求和,故意在爲難、羞辱他。

侯君集強壓着怒意,沉聲道:“殿下這是故意在爲難末將了。”

李恪拍了拍侯君集的肩膀道:“你雖年長,但武藝卻不及我,此地若非在宮中,本王必定要你好看。”

李恪故意激怒了侯君集,說完,輕笑了一聲,也不顧身後的侯君集,自己揚長而去了。

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一章 定帥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章 落雕弓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七章 和親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十三章 南下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十四章 求親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十五章 定親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五十章 隨行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八章 聘禮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
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一章 定帥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章 落雕弓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七章 和親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十三章 南下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十四章 求親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十五章 定親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五十章 隨行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八章 聘禮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