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

李恪的話只是同武媚娘一人說的,故而聲音並不大,但好巧不巧正能叫身邊的李泰聽了個清楚。

李泰聽了李恪的話,心中難免也有些對李恪的譏諷之意,他獻上的這篇《凌煙閣賦》可是他竭思所著,而後又經由魏王府門下的文士門幾番潤色推敲纔有的,李恪說他在宴上便能借興作出更好的來,李泰自然是不信的,李泰甚至覺的這不過是李恪免於在太子妃面前現眼,強找的藉口而已。

李恪武藝不俗,哪怕是放在禁軍裡也是能排在前列的,但他又不是尉遲敬德這樣的悍將莽夫,李恪有文名,但卻不以文名顯於世,畢竟他的武功太過耀眼,相較之下他的文名也就相形見絀了。以至於在許多朝臣的眼中李恪不過是好勇鬥狠之輩,否則魏徵也不會堅持反對他立儲。

李恪八歲便能獻“貞觀”年號,資質自然是不錯的,但他少年爲質,在漠北錯過了從學的最佳年紀,而且他少年自打李恪自漠北歸來後,李恪便甚少在人前舞文弄墨,就眼下而言,至少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李恪的文采是不算出衆的,更比不得李泰了。

李泰對自己的文采最是自負,也一直把這一點看作自己和李恪相較的最大優勢,李恪之言入耳,李泰就站在一旁,故意當着李世民的面,對李恪笑道:“今日恰逢盛事,兄長既然也有心有意,何不也提筆就墨,賦下一文,也是一時佳話。”

李恪的席位靠着李世民極近,李泰的話本就是故意說於李世民聽見的,果然李世民聽了李泰的話,也饒有興致地轉過頭來,對李恪問道:“太子也有文獻上嗎?若有也快快獻來。”

其實無論李泰提與不提,李恪都是要尋機上前獻文的,因爲今日本就是李恪的場子,李泰偏生上前獻賦,生出些幺蛾子,若是李恪這次不壓着他一頭,日後他的心思多了去了。

李恪聞言,笑了笑,起身道:“兒臣不過應今日盛景偶有所得而已,比之青雀的文賦恐是有所不如的,還望父皇及衆位朝臣勿要取笑纔好。”

李世民聞言,笑道:“太子何憂,只管寫來便是,今日是逢盛事,不拘泥於這些。”

李恪拱手道:“如此兒臣就獻醜了。”

李恪說完,當着衆臣的面,緩緩出列走到了席間正中的位置。

李恪武名太盛,以至於的文采如何,李世民不知,李泰不知,百官更不知,在旁人看來,李恪雖然師從文傾江海,才冠滿朝的岑文本,但他真正跟隨岑文本習文的時間並不久,又如何比得了被李世民數次贊爲才士的李泰呢?

當然了,這一切都不知深淺的朝臣猜度罷了,李恪舊部並東宮屬臣卻是對李恪的文才極有信心的,尤其是長孫衝、王玄策幾人。

能隨口而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等曠世佳句的李恪,又豈是循規蹈矩的李泰所能比擬的。

李世民是長孫衝的姑父,長孫衝頗得李世民寵愛,再加之長孫衝本就和李恪關係甚好,故而長孫衝的膽子也大些,他看着李恪將欲提筆,竟離席上前,爲李恪鋪紙,而後在一邊旁觀去了。

片刻之後,筆墨紙硯齊備,李恪緩緩提起了筆,在紙上穩穩落下。

李世民極擅書法,所謂字由勢成,李世民只一看李恪提筆落字的架勢,便知李恪的書法造詣必是不低的,不禁也對李恪的文章多了些期待。

李恪的文不長,不是李泰那種洋洋灑灑的長賦,不過區區四句七言短詩而已,從無到有寫於紙上也不過半盞茶的功夫。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李恪的字寫得很慢,但每寫一句,身旁的長孫衝便會高聲讀出來,而後撫掌作感嘆之狀,當李恪的詩寫完,長孫衝也讀完了,滿殿君臣皆已入耳。

隨着李恪停筆,長孫衝誦讀之聲也漸落,但大殿之中卻猛然安靜了下來,既是爲李恪作詩的七言格式,更是爲李恪詩句中的豪氣與激盪。

在大唐以前,前隋至魏晉,雖也偶有七言詩,但卻少有傳世佳作,故時人多以七言遠不及五言,但自打今日聞得李恪的詩,才知七言之韻味。

“好!”

短暫的震驚與錯愕,而後便是山呼海嘯般的讚歎之聲,李泰的文賦再好,不過華麗的詞藻堆砌,歌功頌德而已,能寫出這等文章雖不多,但並非沒有。可是能寫出李恪這首七言的,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詩文的好壞從來不是以字數取勝,朝中百官心裡都如明鏡一般,李泰的文賦相較於李恪的詩作,便高下立分了,李恪詩作怕是要勝李泰百倍。

李恪看着百官驚訝、讚歎地極爲精彩的神色,自己卻是面色如常,李恪知道,在初唐四傑才生,王維、賀知章不知身在何處,李白、杜甫成名更是在百餘年之後的今天,普天之下還沒有誰的詩作能和詩鬼李賀媲美的。

這一次,不等朝臣先開口,李世民自己便面帶得色,看着殿中衆臣朗聲問道:“我兒之詩,比之‘空梁落燕泥’的薛道衡如何?”

李世民之言才落,宰相杜如晦當先出列道:“太子之才,勝薛道衡多矣,唯獨佔才氣八斗的曹子建纔可比之。”

杜如晦口中的曹子建便是七步成詩的曹植,曹植之才被譽作“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這對於李恪而言自然是極高的讚譽了。

相比於李恪,李泰無論是文章還是讚譽都差了許多,甚至可以說是雲泥之別,李恪只用四句七言短詩便將原本搶盡風頭的李泰打回原形,李泰的臉色頓時難看了許多。

聽着杜如晦的讚許,李世民對內侍吩咐道:“賜酒!”

大宴之上,李世民賞賜金銀財物不過是賞功,唯有賞酒纔是真的聖心大悅,在此時,李泰的黃金、蜀錦再多,也比不上李世民的一杯美酒。

李恪自內侍手中接過賜下的美酒,一飲而盡,而後對李世民拜道:“兒臣謝父皇賜酒。”

“哈哈,太子英果類我,果真好酒量。”李世民看着李恪一飲而盡,心情愈佳,撫掌笑道。

這時,長孫衝又開口道:“啓稟陛下,臣以爲太子之詩甚好,當可拓於凌煙閣上,以供觀瞻,記今日之盛事。”

李世民當即應允道:“準,宴後便由將作監遣人,將太子的詩拓於閣外,傳名後世。”

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三章 誤會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七章 持節第三章 結好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七章 命格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四章 恩蔭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六章 拜府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七章 命格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
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三章 誤會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七章 持節第三章 結好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七章 命格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四章 恩蔭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六章 拜府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七章 命格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