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求親

李世民帶着楊氏來此,不知是臨時起意還是早有計劃,但着實是叫滿朝上下訝異了,也猜不透李世民此舉的意思。

不過被李世民此舉搞的有些迷糊的人中卻不包括李恪和武媚娘,旁人雖然猜不透李世民的心思,但李恪和武媚娘卻能猜出個大概了。

李世民吸取北周、前隋亡國之教訓,早欲對關隴門閥下手,如今天下既定,漠北、西域臣服,也到了李世民騰出手來,對付關隴門閥的時候。

李恪背後扶持着的是江南世家,和關隴門閥利益不一,而且李恪身爲東宮,又是李世民愛子,李世民對李恪足夠信任,李恪又有足夠的實力和威望,可以說李恪正是對付關隴門閥的最好人選。

李世民調李恪舊部蘇定方爲涼州都督,這是準備要對關隴門閥警示甚至是動手了,這個時候,在這個關口,在如此鄭重的場合,李世民帶着李恪生母楊氏來此,給了她皇后纔有的殊遇,李世民此舉就是要給李恪站臺,壯大聲勢。

李世民重視楊妃,把皇后纔有的恩遇給了楊氏,自然也是李恪願意看到的,李恪和武媚娘見狀,對視了一眼,便當先起身拜道:“兒臣李恪、媚娘拜見父皇、拜見母妃。”

由太子李恪領頭,宴中衆人也紛紛起身,齊聲拜道:“臣等(外臣)拜見陛下(天可汗),拜見貴妃。”

今日的李世民心情極佳,自他登位以來,十三載間安定天下,威服四海,今日大宴,凡與大唐接壤亦或是爲大唐藩屬的邦國盡皆來朝,場面可謂宏盛。

李世民見狀,擡起手,對宴中衆人道:“今日盛宴,恰逢佳節,諸國使節不辭萬里之遙爲朕朝賀,朕心甚悅,衆位快快起身落座。”

“謝陛下(天可汗)。”衆人得令道了聲謝,起身在席間坐了下來。

待衆人坐定,距離午時還有些時間,在大宴正式開始之前,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那便是萬邦獻賀。所謂萬邦獻賀便是各國使節在此時,當着天下人的面向李世民獻上一早備下的賀禮。

各國使節備下的賀禮大多是國中珍寶,數量未必在多,價值未必在重,但務必是以國中獨有,寓意吉祥爲好。

比如薛延陀獻上的便是名馬,契丹獻上的便是東珠,西突厥獻上的則是玉璧,無一不是國中最負盛名的珍寶,但當吐蕃上場獻禮的時候卻叫全場譁然了,因爲吐蕃的禮實在是太重了,重地叫人吃驚。

祿東贊當着所有人的面上前,而在祿東讚的身後則跟着三十餘位壯年男子,這些男子以每兩人爲一組,擡着十餘隻箱子上前。

這些箱子與當初祿東贊贈予李恪的一模一樣,顯然祿東贊贈予李恪的箱子本就是它們的其中之一,這些箱子中裝的是什麼,也就不言而喻了。

祿東贊送給李恪的一個箱子裡面的珍寶便值三五萬貫,那這十來只箱子的總值豈不是奔着七八十萬貫去了?這份禮可實在是重地厲害。

李世民和李恪看着這些箱子,同時地眉頭一皺,心中都已有了猜測,難不成是吐蕃求娶大唐公主之心不死,欲在這個時候,當着各邦使節的面再次給大唐下聘不成?

想到這裡,李世民的心裡已經有些不悅了,李世民已經當面婉言回絕過祿東贊,若是他此番再敢如此,李世民非但不會就範,還會狠狠地叫吐蕃難堪。

“外臣吐蕃使節祿東贊奉贊普之命爲陛下獻禮。”祿東贊帶着重禮上前,對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輕笑了一聲,道:“這麼多的箱子,必定價值不菲,使節的這份禮恐怕不輕吧。”

祿東贊回道:“不瞞陛下,這些俱是臣自吐蕃國庫中精選而出的珍寶,無一不是價值千金,今日外臣將珍寶奉上既是爲拜賀陛下,也是有一事相求。”

“何事?”李世民說着,語氣裡已經帶了一絲寒意,既是不悅,也是警告。

祿東贊看了眼一旁的李恪,對李世民道:“陛下乃天下之天可汗,坐擁四海,聲名遠播,我家贊普對陛下可謂敬重萬分。此次贊普特命外臣攜重禮獻於陛下,以爲贊普親妹朗日林芝之嫁禮,吐蕃願嫁贊普之妹於大唐太子,皆秦晉之好,還望陛下恩准。”

祿東贊之言一出,李世民有些驚住了,他原本以爲祿東贊是要出面求娶大唐公主的,可沒想到竟是爲了求嫁吐蕃公主於李恪,實在是叫人匪夷所思。

頓了片刻後,李世民才緩了過來,對祿東贊問道:“松贊干布要將親妹嫁於恪兒?”

祿東贊回道:“正是如此,陛下乃海內共主,天下人皆爲陛下子民,我家贊普願嫁親妹於太子,從此公主爲陛下之媳,贊普亦爲陛下後輩,對陛下執半子之禮。”

吐蕃不是尋常小國,吐蕃虎踞高原,擁兵數十萬,在西南半壁聲望正隆,可就是這樣的吐蕃竟在大宴之上要將自己的公主嫁於大唐太子,國君更是欲藉此對李世民持半子之禮,甚是恭敬,這樣的做法可是大唐立國至今還從未有過的。

堂堂吐蕃國君,竟然獻重禮外嫁公主,爲了的就是送公主於李世民爲兒媳。在別國還在向李世民稱臣的時候,松贊干布已經另闢蹊徑,欲藉着親妹嫁於太子之機向李世民稱子了,這可就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

祿東贊所爲確叫李世民驚訝,但也確是給足了李世民的面子,李世民的臉上不禁露出了笑意。

“哈哈...”

李世民笑着問道:“太子已娶了太子妃,吐蕃公主到了我大唐可就只能爲側室了,此事松贊干布可知?”

祿東贊回道:“此事贊普知曉,只要能將公主嫁於太子,哪怕是爲一端茶倒水的奉儀,既能侍奉太子,又能代贊普盡孝御前,如此足矣。”

太子妃嬪,首爲太子妃,而後便是良娣、良媛、承徽等,而奉儀便是太子妃嬪中地位最低的,祿東贊所言實在是把大唐和李世民捧得極高了。

聽着祿東讚的話,李世民的心裡也動了其他的心思。

祿東讚的話李世民自然是不會盡信的,但眼下李世民正欲對關隴門閥動手,而關隴門閥勢力最甚的隴右、河西一代正與吐蕃相鄰,在這個關口能不與吐蕃動刀兵便是最好,而和親無一就是維持兩國和平的最好法子。

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章 奏對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三十章 圈套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三章 靈州軍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七章 和親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九章 尋機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章 取義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章 拜府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章 回京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章 和親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
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章 奏對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三十章 圈套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三章 靈州軍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七章 和親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九章 尋機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章 取義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章 拜府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章 回京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章 和親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