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

長安城,延康坊,楚王府。

七月末,白露,正是入秋後孟仲之交,天氣越發轉涼的時候,長安城位處關中,更是如此,就在短短的近幾日間,城中的百姓都已經褪去了薄衫,添上了幾件厚衣。

長安城北,臨近宮城的巷道上,有一輛雙駟拉載,裝飾華美的馬車正自興道坊而過,橫穿天街,往延康坊的方向而去。

興道坊北靠朱雀門,興道坊北的巷道正在皇城外圍,依例無論人馬俱不得自朱雀門外通行,但就在朱雀門守將的眼皮子底下,這輛馬車卻大搖大擺地走過,也無人敢攔。

因爲這輛馬車上雖然未懸旗幡,但這些禁軍士卒常年駐守於此,京中那幾位最是屈指可數的權貴人家的馬車,還都是認得的,眼前的這輛馬車正是楚王府所有,馬車中坐着的便是楚王殿下今歲新娶的楚王妃。

堂堂楚王正妃,皇宮之內尚且來去自如,何況此地。

“小娘,時候還早,不過纔是仲秋,怎的就備了這般厚的料子,現在怕是用不上吧。”楚王府的馬車中,隨武媚娘一同嫁入王府的錦兒看着車中放着的武媚娘在東市買的許多錦緞,不解地對武媚娘問道。

武媚娘道:“殿下在幷州,又常往塞外去,漠北天寒,比之關中更甚,恐怕再過月餘,便該降雪了,我趁着現在爲殿下準備些厚衣裳,應該還來得及。”

錦兒問道:“小娘這是要給殿下準備過冬的衣裳嗎?”

武媚娘道:“不錯,北地天寒,殿下赴邊北上,去得急,隨身未帶着厚衣裳,我得爲殿下備着些,託人送過去。”

錦兒笑道:“殿下堂堂親王,幷州大都督,到了北地豈會無衣可着,更何況,殿下每歲冬衣都是宮中送來的,貴妃想必已經命宮中尚衣局縫製冬衣了,小娘何必再費這份心力。”

武媚娘搖了搖頭道:“宮中的東西再好,畢竟也是宮中的,不是咱們楚王府的,殿下在外督邊,咱們王府若是什麼都不備着,都緊着宮裡的,別人礙着咱們楚王府的權勢,明面上不會說,但背地裡也會有閒話的。”

錦兒聞言,點了點頭道:“小娘說的是,如今宮內宮外不知多少雙眼睛在盯着咱們楚王府呢,行事多帶些考慮也是好的。”

錦兒說着,似乎又想起了什麼,對武媚娘道:“小娘既要送衣裳給殿下,又何必再託旁人,直接命丹兒姐送去便是。軍中都是粗人,照顧殿下難免有不到之處,丹兒去了,殿下身邊也有個知曉冷暖,可以照應的人。”

武媚娘輕輕點了點錦兒的鼻頭,笑着問道:“這話原不是你的意思吧,可是丹兒託你來同我說的?”

錦兒聞言,面露訝色,問道:“小娘怎知這是丹兒姐託婢子說的?”

武媚娘道:“這些天來你同丹兒走的極近,難道當我看不見不成?”

錦兒解釋道:“此番殿下北上,丹兒姐也想隨駕,但覺着自己開口又有不妥,這才託了婢子來說。婢子和丹兒姐雖相交不過兩月,但在婢子看來,丹兒不同尋常大府中的管家大婢,丹兒姐跟隨殿下多年,得殿下信重,在府中地位超然,但卻沒有半分架子,同丹兒姐相處,叫人待着便覺舒服。”

武媚娘笑道:“你在府中時還怕着自己被楚王府的這位管事大婢管的太嚴,如今看來你同丹兒倒是相處地不錯。”

錦兒道:“丹兒姐倒是和婢子原本想的不同,丹兒姐知道婢子是隨小娘嫁來王府的貼身侍婢,竟也不貪戀權勢,主動將府中外院各項要務都交由婢子來打點,也幫了婢子不少。”

丹兒性子淡泊,甚少爭人上下,在府中也待人和善,也是楚王府上下人盡皆知的,錦兒這麼說倒也在理。

武媚娘聽着錦兒的話,也點了點頭道:“你所言不錯,丹兒與尋常侍女不同,丹兒乃是母妃親自指於殿下的貼身婢女,在殿下年少時,丹兒更曾隨殿下赴北地四載,於殿下共經患難,情深意厚,也信得過的,不過你所言卻也並非盡是如此。”

錦兒不解地問道:“不知婢子所言錯在了何處?”

武媚娘道:“丹兒之所以將府上上下事務都交由你,倒也不是都因她全不貪念權勢,還有其他的緣故。”

錦兒也是聰慧之人,聽得武媚娘所言,想了想,便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錦兒道:“丹兒姐是貴妃娘娘宮中出來的人,在殿下還是孩童時便跟隨殿下左右,又得殿下信重,恐怕早晚是要被納爲側妃的吧。”

武媚娘道:“不錯,正是這個道理,以往殿下尚未大婚,自然不便納妾,可如今殿下已然大婚,自然就可納妾了,而自古以來哪有側妃管家的道理。殿下不在王府中自然以我爲長,你是隨我嫁來的貼身侍女,丹兒將府中事交給你,也是早晚的。”

錦兒道:“如此說來,倒是不便叫丹兒姐先往太原了。”

武媚娘道:“不錯,我也正是此意,丹兒是好的,也是信得過的,我們斷不可委屈了她,務必好生相待,只是凡事防範於未然,我們還是要做的。”

“小娘說的是。”錦兒應了一聲。

錦兒雖和丹兒交好,但終究她和武媚娘纔是利益攸關,自然也都是站在武媚孃的角度上考慮。

武媚娘和錦兒雖都未將話挑明,但言下之意已經甚是清楚了,丹兒早晚是要爲李恪側妃的,若是叫丹兒往先往太原,先武媚娘懷了李恪的子嗣,爲李恪誕下了長子,這是武媚娘萬萬不想看到的。

雖說武媚娘纔是李恪的正妃,也只有他誕下的子嗣纔是楚王府的嫡長子,是李恪的世子,但若是有個萬一,終究還是麻煩。

武媚娘接着對錦兒吩咐道:“錦兒,你回府後先去一趟賀蘭府,阿姊過幾日便會隨其夫回武川賀蘭家祖祠,必會過路太原,到時請阿姊捎帶一下便是。”

武川縣屬代州,代州在幷州東北向,而長安在幷州西南,自長安往代州,必過幷州,叫武順帶着捎給李恪,倒也不費事。

“諾。”錦兒又一聲應道。

武媚娘交代完丹兒的話,緩緩地掀開車簾,看向了車外,武媚孃的眼中,車外巷道兩旁的黃柏樹早已凋零殆盡,心中卻又想起了自己身在北地的夫君,不禁牽掛了起來。

李恪雖說是三軍主帥,理當安全無虞,但戰場局勢瞬息萬變,誰都拿不準,李恪臨戰,武媚娘自然掛心。

然而就在此時,在天街的南面,一騎輕騎快馬而來,一邊趕着路,一邊口中還在高聲呼喊着:“楚王殿下北伐大勝,捷報進京!”

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章 易爵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六十章 密信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三章 靈州軍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八章 鞠文泰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十章 請辭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一章 奉茶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八章 鞠文泰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章 校場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
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章 易爵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六十章 密信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三章 靈州軍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八章 鞠文泰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十章 請辭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一章 奉茶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八章 鞠文泰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章 校場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