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

李恪乃李世民愛子,李恪娶妻,李世民親自下詔賜婚,一應規格與魏王李泰同等,耗費俱出宗正寺、太常寺,若有不足則由皇帝內府撥資。

皇帝親下聖旨,李恪又是朝中重臣,宗正寺、太常寺奉了旨後不敢怠慢,當即便依親王婚娶六禮行冊妃之事。

納采、問名之禮倒也順利,只是到了納吉之時,楊妃的想法卻與兩寺相左了。

所謂納吉,便是收婚嫁兩人庚帖,生辰八字,於神前請問吉凶,擇良期。依宗正、太常兩寺的意思,納吉之事自當遵循前例,交由太史局,由太史局太史令並司吏議定佳期,而後擇日成婚,但楊妃卻另有考慮,楊妃堅持的爲納吉定期之人正是長安玄都觀棲雲道長。

當初李恪在玄武門遇刺,險些丟了性命,宮中太醫署也俱無良策,那時便是楊妃先往玄都觀立願,李恪而後轉醒的。

玄都觀棲雲道長能否通玄,救得李恪性命,這暫且不說,但只因此一事,楊妃便對棲雲道長甚是推崇,務必要親自帶着李恪往玄都觀納吉問期。

長安城南,玄都觀。

李恪上次來此,還是武德九年入秋,隨楊妃還願而來,那一日李恪還在觀中偶遇了岑文本和袁天罡弈棋,與岑文本結下師徒之緣。

李恪再來此處已是時隔八載,八載間雖不至物是人非,但世事早已變幻多端。

當初的青澀孩童長成了丰神俊秀的少年郎君,將欲娶妻,也早已不是當初那個跟在楊妃身後的漢中郡王,如今朝中三足鼎立,李恪已是其中之一,終成一方氣候。

世事皆變,不變的只有觀前的那一對石獅,還有依舊神秘莫測的棲雲道長。

楊妃不是初次來此,對於觀中佈置自然熟悉,命隨身的衛率留在了外觀,帶着李恪和隨李恪近身護衛的席君買便進了觀中。

“此處乃玄都觀內院要地,旁人非請莫進,還請居士止步。”李恪並着楊妃正往觀內行走,到了觀主棲雲道長所在的內院門口,正欲進門,卻被守門的小道士攔住了去路。

楊妃信道,每歲都會來玄都觀中學道,爲李恪、李愔還有高陽祈福,出手也很是大方,觀中輩分高些的道長大多識得楊妃的模樣,自不會阻攔,不過這小道士看着不過十來歲上下,想來也是新拜入觀中不久,未曾見過楊妃。

楊妃對小道士道:“還請小道長代爲通傳,棲雲道長故交弘農李楊氏攜子拜會,還望撥暇一見。”

楊妃輕車簡從來此,自是不欲張揚,但小道士聽了楊妃的話,卻搖了搖頭道:“觀主正在觀內坐道,閒雜人等不得擅進,還望居士莫怪。”

小道士的話說着還是中規中矩,但語氣卻硬氣地很,全然不講半分情面,甚至有幾分傲慢。

這小道士會在此候門,在觀中自然輩分不高,不過他卻能如此講話,其中的緣故李恪自是清楚的。

李唐一朝重道,以道教爲大唐國教,追道教始祖老子爲祖,敬封老子爲“玄元皇帝”,故而道士在國中頗有地位。再加之玄都觀主棲雲道長道法深厚,最得世人推崇,就算是朝中大員見了棲雲道長也需禮敬,這小道士爲棲雲道長候門,難免就傲慢了幾分。

不過說到底,道教在唐能有這般氣象也多是皇室給的,李恪身爲大唐皇子,又豈能容他怠慢了去,李恪不開口,但身旁的席君買已經坐不住了。

這小道士話音剛落,席君買便道:“棲雲道長好大的架子,貴妃和楚王親自來觀拜會,竟也被拒之門外,莫不是我家殿下也見不得他嗎?”

小道士聽了席君買的話,臉上一愣,頓時呆住了,李恪名聲在外,他豈會不知,只是他如何能想得到,眼前的這個少年竟是楚王殿下。

玄都觀背靠朝堂,對朝中大臣盡數可以傲慢些,但唯一不可開罪的便是大唐皇室,小道士聞言,連忙道:“小道不知貴人當面,貴妃和殿下稍待,小道這就前往通稟。”

小道士說完,便連忙小跑進了內院。

“玄都觀主棲雲道長謂爲大唐國師,極得父皇和太上皇推崇,本當是世外高人,不曾想他的坐下弟子也是這般模樣。”李恪看着小道士前倨後恭的模樣,對楊妃笑道。

楊妃聞言,轉身輕瞪了李恪一眼,對李恪道:“道長確卻乃高人,你小小年紀不知道法精妙亦不可亂言,免得天尊降罪。”

李恪被楊妃訓斥了一頓,低了低頭,悻悻道:“阿孃說的是,兒臣知錯。”

——————————————————

玄都觀內院,一處掩映在竹林深處的小樓中,李恪還不知,此時有兩雙眼睛正悄悄地看着他們。

“師父既知楚王來此,又爲何不出觀相迎,反倒故意怠慢。”小樓之中,棲雲道長的嫡傳弟子袁天罡正同棲雲道長站在一處,看着遠處的李恪,對棲雲道長問道。

棲雲道長眉頭輕蹙,看着內院門外不遠處的李恪,對袁天罡道:“你擅相面,可能看得出這位楚王殿下的命格?”

袁天罡道:“八年前弟子便曾爲楚王殿下卜一卦,那時便覺出這位楚王殿下絕非池中之物,或應了太微易主之變。”

棲雲道長點了點頭道:“這位楚王殿下面相極貴,又在太子之上,確爲當世罕有。”

袁天罡問道:“既是如此,師父又爲何對殿下刻意疏遠?”

棲雲道長雖爲化外之人,但卻也並非全然脫俗,棲雲道長能受李淵國師之封便是明證,可如今到了命格極貴的李恪這邊,他卻變得異常謹慎了起來。

棲雲道長看了眼身旁的袁天罡,無奈道:“楚王的命格若當真如此簡單,那倒好了。”

袁天罡不解地問道:“師父之言何意?”

棲雲道長嘆了口氣回道:“貪狼命坐,泛水桃花。自打今歲白虹貫日後,貪狼會火鈴,命亂紫薇數,短短半載,滿幅星象竟被攪擾大半,恐怕天下又該多事了。”

袁天罡聞言,面露訝色,過了片刻後,才似是自言自語道:“貪狼化天祿,三方火鈴照。火鈴遇貪狼,便是命數大兆,只是不知這命亂紫薇的貪狼應的是火星還是鈴星了。”

棲雲道長道:“無論所應爲何,俱是俗世之事,絕非我等化外之人可定。這紫薇命亂之事雖非數載可成,但依我看,自今日後,這位楚王殿下,你我以後還是避開些的好。”

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章 初定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四章 恩蔭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十二章 敲打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七章 命格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章 戰恆安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二十九章 騙城
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章 初定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四章 恩蔭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十二章 敲打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七章 命格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章 戰恆安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二十九章 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