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

野史有傳聞,貞觀四年,大唐北伐突厥,突厥被滅後蕭後被主帥李靖帶回大唐,而後被太宗李世民養於外宮,以爲妃嬪。

李恪本就對這種說法頗多質疑,今日之後,李恪便更加覺得這是荒謬之言了。

蕭後已年過六旬,縱然年輕時樣貌再美,到了這個年紀,再加上草原氣候磨人,也難免色衰了,李世民又豈會對蕭後有太多非分之想。

而且歷經磨難後,蕭後性子平淡,並無權勢之心,蕭後的身份又極爲特殊,乃前朝皇后,李世民又怎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行那強人所難之事呢。

今日與蕭後一面,對李恪來說可謂收穫頗豐,他若是能借着蕭後這條線收攏蘭陵蕭氏,那對他將是巨大的助益。

收攏蘭陵蕭氏便是收攏了半個江南世家,那到時他就有跟關隴世家扳手腕的資本了,太子與庶子之間,絕非不可逾越的鴻溝。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要李恪自己能夠值得值得蘭陵蕭氏的投效,蘭陵蕭氏這樣的千年門閥不會在一個毫無價值的庶子身上下注,他要讓蘭陵蕭氏看到自己的價值,而他現在便是在突厥累積這樣的價值。

李恪和阿史那雲一同出了蕭後的大帳,兩人並未各自回去,而是頗有默契地並肩往前走去。

自打這次阿史那雲幫助李恪對付了康家父子後,兩人的關係已經緩和了許多,但兩人走在一起,一時間也不知該說些什麼,只是彷彿冥冥中真的有一根線拉着他們一樣,雖然他們不知爲什麼會這樣,但就是這樣一直走了很遠。

時間不知過了多久,似乎很長,又似乎很短,若總是這麼沉默着走下去終歸不是辦法,過了半晌,李恪終於當先打破了沉默。

“那日的事情,多謝你了。”李恪突然對阿史那雲道。

聽到李恪先開口,阿史那雲的臉色顯然也輕鬆了許多,阿史那雲鬆了口氣,對李恪道:“這是你自己的本事,我只是提醒了你一下。”

李恪道:“若是沒有你的提醒,我恐怕已經中了康阿姆的埋伏,成爲箭下亡魂了。”

阿史那雲聽了李恪的話,轉頭看着李恪,彷彿在看着一種新鮮的,從未見過的動物,笑了出來。

“你嗎?絕對不會,再聰明的野狗也鬥不過狡猾的狐狸,就算沒有我,你也一樣可以把康阿姆玩弄於股掌之間。”阿史那雲似乎對李恪有着莫名的信心,覺得他總是能夠化險爲夷,至於看似陰狠的康阿姆,根本不是李恪的對手。

畢竟一隻狗,再聰明,能夠狡猾得過狐狸嗎?

李恪也笑道:“狐狸?那好歹總比死了的野狗好些,我就權當你是誇讚我了。”

李恪和阿史那雲之間本就沒有太多的誤會,再加上阿史那雲少年直率,也不是記仇的性子,兩個人邊走邊聊了片刻,原本本就不深的隔閡又淡了許多。

“你真有法子把外祖母帶回大唐嗎?”阿史那雲好奇地問道。

阿史那雲每每與蕭後說話,說着說着蕭後便會提起她過去的點點滴滴,阿史那雲看得出來,蕭後這是思鄉了。

阿史那雲與蕭後走的極近,關係最好,若是蕭後真的能回鄉一睹,阿史那雲也爲她高興。

李恪點了點頭道:“法子當然有法子,只是現在還不便說,若是說了就不靈了。”

李恪的樣子神秘兮兮,彷彿真的胸有成竹,有什麼必成的法子一般。

阿史那雲見李恪這麼說,只當李恪真的是不便開口,便也不再追問,只是轉而問道:“那你答應我的事情呢?”

阿史那雲這麼一說,李恪頓時想起,他也是曾答應過阿史那雲,要帶她遊歷大唐,看看這南國風物的。

李恪對阿史那雲道:“我答應你的自然也能做到,待時機成熟,好好看看我大唐的景緻。”

阿史那雲年少,正是貪玩的時候,李恪這麼一說,她頓時來了興致。

她曾聽蕭後提起許多南國的景緻,宏偉的長安城,秀麗的江南水鄉,奇峻的蜀道,綿延千里的運河,一時間都從阿史那雲的口中涌了出來。

“還有,我還要去嘗一嘗大唐的美酒,劍南春、郎官清、九醞釀,對了,還有你說的宮廷糕點,所有東西我都要細細地嘗上一遍。”

阿史那雲說着,彷彿她已經即將啓程南下一般,整個人都一副躍躍欲試的模樣。

生於草原的突厥人生來便對傳聞中富饒肥沃的大唐土地有着好奇,只是那些突厥將領好奇的是大唐的土地還有女人,而阿史那雲好奇的卻是風景和美食。

李恪無有不應地回道:“好好,待你好好想想,到時我一併領你去了。”

阿史那雲聞言,高興地撫掌道:“那就你我兩人嗎?”

李恪想了想,回道:“你若是不喜熱鬧人多,我們便兩人去,你若是喜歡人多,我便帶上愔弟同去,想必他也是願意與我同去的。”

“你還有個阿弟?”阿史那雲好奇地問道。

李恪點頭回道:“那是當然,不過我阿弟的年紀比你還要小上許多,算算日子現在也就纔剛剛開蒙吧。”

李恪說着,腦海中不禁想起了遠在長安的胞弟,現在的他,也不知還是不是每日看着落日,盼着自己早日歸來。

阿史那雲一直都是族中最小的,今日沒想到李恪竟還有個比自己還小的親弟,不禁歡喜道:“你比我要年長,是我的表兄,那他比我年幼,便是我的表弟了,來日若有機會,我倒是要好好看看他。”

阿史那雲說着,心中不禁對南下之行又多了幾分期待。

“殿下,殿下。”

就在李恪與阿史那雲正說着的時候,突然李恪的婢女丹兒帶人尋了過來,遠遠地看見和阿史那雲站在一處李恪,便連忙走來。

丹兒雖是李恪的貼身婢女,但當李恪外出時大多是王玄策和蘇定方二人跟在身後,只是今日李恪來拜會蕭後,不願大張旗鼓,所以只是告訴了丹兒自己的安排,便跟着阿史那雲來了此處,此事丹兒親自找了過來,想必是有要事了。

李恪待丹兒走到身邊,問道:“你來的這般匆忙,可是有要事?”

丹兒點了點頭,喘着大氣回道:“陛下遣唐使前來,現在已經到汗庭了。”

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三章 誤會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十二章 夷男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一章 定帥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章 拒辱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十三章 召見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九章 拒親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章 端午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十三章 盛會第八章 新皇登基
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三章 誤會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十二章 夷男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一章 定帥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章 拒辱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十三章 召見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九章 拒親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章 端午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十三章 盛會第八章 新皇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