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

自貞觀四年,頡利鐵山兵敗,被虜來長安,轉眼便是兩年。

兩年的時間裡頡利變化了很多,原本的雄心壯志早已在每日的酒肉中被消磨地蕩然無存,對他而言,能保住自己和其子疊羅施的性命已是萬幸了。

兩年內,頡利每天渾渾噩噩,以酒度日,原本還算健壯的身子被迅速地拖垮,尤其是自打入了今夏以來,頡利已然消瘦許多,依太醫之言,以頡利如此的情狀,能否熬過今歲都是問題。

頡利亦曾爲梟雄,大唐之勁敵,李世民看着頡利總比旁人有所不同,除了已經過去了的仇恨,更多的是一種喟嘆和傷感。

七年前,若是頡利在渭水之畔揮兵南下,如今淪爲階下之囚的是否便是他李世民了呢?

但史書之上沒有如果,當初頡利在渭水邊逡巡不前時,便已經註定了今日的結局,突厥衰敗,大唐將興,是人心,也是大勢。

可縱是如此,李世民每每看到頡利落拓的樣子,心情也總是莫名低落。

也正因如此,李世民不願來見頡利,兩人相見,心中悽然的不止是李世民,還有頡利,見之何益。

李恪奉李世民之命,剛出皇宮,便直奔崇仁坊,頡利的右衛大將軍府而來。

頡利這個右衛大將軍,徒有虛名,卻不掌軍事,不過是掛個好聽些的名頭罷了,雖衣食無憂,卻無權無勢,唯一還能撐住幾分門面的便是頡利府外森嚴的護衛了,不過已經失勢的頡利府上護衛如此森嚴的緣故,也是人盡皆知。

“本王奉父皇口諭,來此探視大將軍,速去通報。”李恪在右衛大將軍府外下馬,對守門的護衛吩咐道。

頡利府上的護衛雖然森嚴,但卻並未限制頡利的自由,頡利府上人等來回出入還是不成問題的。

李恪奉皇命前來,不管是頡利還是守門的護衛都不敢有半分怠慢,李恪開口不過片刻,內院便來一個身着胡服的女子,將李恪領了進去。

頡利雖爲階下之囚,但李世民倒未在起居飲食之上有半點爲難,反倒優渥地很,旁的不說,光是頡利所居的這處大院便寬敞非常,落在長安城中也價值千金。

不過真正叫李恪訝異的不是這處大院的面積,而是它的佈置。

頡利生於草原,住慣了草原上的大帳,在頡利所居的內院,原本建好的屋子都被拆了去,取而代之的是一頂極大的帳篷,與四周很是不搭,怪異地很。

“大將軍可在,李恪奉父皇之命前來拜訪。”李恪走到大帳的門外,對帳內道。

大將軍亦或是可汗,對於頡利的稱呼,李恪也是仔細斟酌之後的,畢竟身在長安,還當以大唐所冊封的官職相稱,故李恪稱之大將軍。

“殿下是貴客,不必多禮,快快請進。”李恪站在門外,帳門內傳來了頡利虛弱的聲音。

以頡利眼下的處境,和李恪在長安的身份,李恪是君,頡利乃是臣,依例頡利自當出迎。可李恪到了府外,頡利並未出帳,有此可見,頡利當真是病入膏肓了。

對於頡利可能的模樣李恪其實已有揣度,可當李恪真的親眼看到頡利時,還是被頡利的模樣驚住了。

當年意氣風發的草原雄鷹,被折去雙翼,縛來長安不過兩載,頡利的變化竟已判若兩人。

消瘦到深陷的眼窩,蠟黃的面色,已經花白了的鬢髮,還有邋遢的鬍鬚,毫無生機地躺在胡牀之上,除了這副模樣,李恪無論如何都無法把眼前的這個老人同當年在北地叱吒風雲的頡利可汗聯繫在一處。

“大將軍怎地消瘦至此?”李恪方一看到頡利第一眼,便訝然問道。

頡利回道:“臣本是該死之人,能苟活至今日已是陛下仁慈,臣之萬幸,如今看來,臣想必是壽數將盡了。”

透過頡利的眼睛,李恪彷彿看到了一個尋常到不能再尋常的老人,李恪找不到分毫頡利當年的銳氣,有的只是暮氣和酒氣。

李恪安慰道:“大將軍放心,我大唐良醫無數,只要大將軍放寬了心,仔細遵醫用藥,必有痊癒的一日。”

頡利搖頭嘆道:“身子是臣自己的,身子不成了,臣比誰都清楚,殿下便不必寬慰於我了。”

李恪聽着頡利的話,心中一陣悽然,頡利自己不欲求生,誰又能救得了他?

李恪一時間也不知該如何安慰頡利,只是道:“大將軍身在長安,若是日常起居有什麼需要的,只管命人告知於我,我定當設法安排。”

頡利道:“當初殿下一語成讖,陛下爲我準備的宅子終究還是用上了。這處宅子很好,酒肉也很和我的胃口,便不勞殿下操心了。”

六年前,李恪初到突厥,在言語上同頡利相爭時便曾提過,言及李世民已在長安城崇仁坊備下宅院,只等頡利前往,如今六年已過,李恪當初的話倒是說中了。

李恪聽着頡利的話,腦海中也不禁一陣恍惚,不知不覺,據他初至突厥已過六載,而他回到長安也已經兩年了。

李恪感嘆道:“六載了,日子過得真快,現在想來,我初到金山時的場景竟彷彿還在眼前。”

李恪說着,眼中竟也露出一絲感懷和遺憾。

李恪提及初到金山之事,自然也是想起了那日的場景,想起了那日的事,那日的人。

初到金山的那一日,也正是他與她相見的第一次。

而偌大的草原,能叫李恪如此惦念的人,除了阿史那雲,又還有誰?

現在,李恪回到長安已經兩年,阿史那雲在陰山也待了兩年,兩年的時間裡,李恪雖曾囑咐陰山邊將多加照看,可阿史那雲在陰山過地究竟如何,李恪也絲毫不知。

阿史那雲彷彿是刻意不願李恪得到她的消息一般,手中雖有李恪的玉印,卻從未用過。

阿史那雲不露面,李恪自也無從得到她的消息。

若是放在平日,李恪一人獨處時想起,興許李恪的思緒還尚能自抑,可此時當着頡利的面,又想起了腦海中那張熟悉到陌生的臉龐,李恪卻怎麼都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了。

李恪問道:“大將軍來長安兩載,此間可曾收到阿雲的消息?”

頡利看着李恪,開口回道:“阿雲已知我染病,想必此時正在南下的路上,不多日便該到長安了。”

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七章 命格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章 馬周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章 夜襲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三十章 圈套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章 回京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章 收局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三章 拜師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章 拉攏
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七章 命格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章 馬周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章 夜襲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三十章 圈套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章 回京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章 收局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三章 拜師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章 拉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