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

如果說此前關隴門閥在涼州、在長安與李恪和東宮爲難的話,那麼現在,李恪的反擊的來了。

門閥之於朝局,無非就是文武兩途,山東和江南世家走的都是文路,而關隴門閥便是武路,關隴門閥所重,便在府軍,若是沒有了在府軍中的影響力,這些關隴門閥便等於折了一隻胳膊,只剩下半條命了。

當然了,這件事情干係太大,背後牽扯太多,李恪身爲大唐太子,輕易是不會親自動手的,更不會貿然行事,他要先同李世民議定此事,拿出一個合理的章程來。

“恪兒,這個是你的意思?”李世民看着李恪送上的關於實行武舉的草案,對李恪問道。

李恪回道:“這是兒臣在涼州想到的法子,關隴門閥之所以爲朝廷心腹大患,便是因爲他對關西府軍的掌控。我大唐關西府軍,八成以上武官出自關隴門閥,所以他們才能如此勢大,若是行科舉之制,將關隴系武臣降到五成甚至三成以下,那關隴門閥又何足爲憂。”

李恪所言也正有道理,如今漠北已定,大唐的重點便在吐蕃和西域之上,故而關西府軍便顯得極爲重要,而在關西府軍中,校尉及以上武臣大半都是關隴門閥的人,李世民和李恪對他們豈能不擔心。

但若是能如李恪所言,通過武舉的法子,降低關隴門閥子弟在府軍中的掌握力,降到半數之下,憑藉李世民和李恪的威望,朝廷便可全掌府軍。而沒了對府軍掌控的關隴門閥便無異於沒了爪牙的猛虎,不爲大患。

李世民想了想道:“恪兒所言極是,但爲父以爲武舉之事也不可急於一時,畢竟此事背後干係太大,若是逼地緊了,只怕那些人狗急跳牆,於西北安穩不利。”

現在的西北,西域未開,西突厥未定,大唐和吐蕃之間的所謂和平更是流於表面,大唐朝堂需要一個安穩的西域,若是此事急於開武舉之事,鬧得關隴門閥上躥下跳,恐怕於國不利。

李恪道:“父皇說的是,此事兒臣也有思量,正如父皇所言,此事幹系重大,不可急着去做,但也正是因爲關係重大,更不可不做,兒臣以爲只需由輕及重,循序漸進便好。”

打壓關隴門閥是既定國策,不可變更,而行武舉便是從根本上削弱了關隴門閥,無疑是最好的法子,行武舉之制雖然有可能會逼的關隴門閥狗急跳牆,但也不可不行。

畢竟大唐開國不過二十餘載,現在的大唐軍中武臣大部分都是李世民的心腹,李世民還鎮得住他們,乘着此時動手必定好過拖到以後。

李恪既然說了循序漸進之事,自然就有循序漸進的法子,想來也是早有準備了,李世民對李恪問道:“恪兒可有什麼章程?”

李恪不假思索地回道:“先在禁軍中行武舉之策,而後東南和山南的內州軍府,再後北地,最後再動西北。”

先動禁軍,再動東南、北地,最後纔是西北,這樣的順序也是李恪思慮了許久後才定下的,禁軍位處長安,李世民對禁軍有着絕對的掌控力,在禁軍中行武舉制絕不會有任何的阻力。

至於東南處內州,軍府不盛,而且李恪曾爲揚州大都督,掌東南軍事數載,在東南推行武舉制也不會太難,北地也是一樣。

待大唐餘者盡皆如此,到時再在西北行武舉制,朝廷就已經做好了足夠的準備和試驗,關隴門閥也不會覺着突兀,自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李世民一邊掂量着李恪的話,一邊緩緩地點頭道:“恪兒所言輕重得宜,不失老成,甚合爲父之意,便按你說的辦。”

李恪見李世民應了下來,便道:“過幾日便是朝會,那兒臣這就安排此事。”

李世民想了想,擺了擺手道:“此事不必你動手,由朕安排人來出面,然後先過政事堂,再放在朝堂之上佈告此事。”

此事背後牽扯的利益太多,若是由東宮出面難免會開罪太多的人,故而李世民有此一言,也是爲了迴護李恪和東宮。而由李世民遣人出面稟奏此事,而後再經由政事堂議事,先過宰相這一關,後面自然就容易。

“兒臣謝父皇迴護之情”李恪聞言,當即應了下來。

由東宮出面與否,於結果影響不大,最大的差距就是這份功勞記在誰的頭上,而李恪已爲太子,將來的大唐君王,這個點功勞對於李恪而言早已經無足輕重了。

既然提及了打壓關隴門閥之事,自然也繞不過關隴門閥中權位最盛的長孫家,李世民和李恪又說了會兒,李世民突然自桌案上拿起了一封奏疏,遞到了李恪的手中,對李恪道:“這是長孫無忌今日早間遞來請辭兵部尚書的奏本,你先看看。”

“什麼?長孫司空請辭了?”

李恪驚訝地自李世民手中接過長孫無忌的奏本,展開看了幾眼,先是一愣,起初有些訝異,但只稍稍思慮後也就明白了過來。

長孫無忌這是表態,也是在避禍,李世民要動關隴門閥,首動府軍,而府軍又和兵部相干,長孫無忌在這個時候請辭兵部尚書,既是在自保,也是在給李世民動關隴門閥提供便利,而且長孫無忌所爲也正印證了他和李恪說過的有意隱退的話。

長孫無忌若是辭去了兵部尚書之位,那他身上剩下的就只是一個司空的虛職,確也有些隱退的意思了。

李恪問道:“此事父皇的意思呢?”

李世民回道:“爲父欲准此事,將輔機轉爲特進,參議朝事,只是這後面的兵部尚書人選卻有些麻煩。”

繼長孫無忌爲兵部尚書的人是要準備主持武舉的,武舉干係重大,李世民自也是萬分謹慎,對兵部尚書的人選更是看得極重。

李恪想了想,回道:“兒臣以爲兵部尚書當選一個武將出身,又多有謀略的山東人。”

山東人不會買關隴門閥的掌,而武將行事果厲,也有足夠的膽魄,至於兵部尚書更是文職,自然也離不開謀略了。

李世民聽着李恪的話,深以爲然地點了點頭,緊接着就想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選。

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章 尋人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
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章 尋人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