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

李恪自晉陽啓程後,不敢有絲毫的耽擱,直奔長安而去,因河東大雪,故而河東地界一路難行,李恪的腳程稍慢了一些,當李恪趕到長安時正是十二月一。

李恪此番回京,雖是因李淵病危,但李恪身在皇室,身爲皇子,又是手握兵權的邊帥,身份最是敏感,雖然李世民信任,不會多想,但未免日後被人拿來做了文章,故而李恪連家門都未進,便先入了太極宮甘露殿,先拜見李世民。

當李恪一路風塵僕僕地趕到甘露殿時,正值大朝散後,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還有燕王李佑等一衆稍長些的皇子正跟着李世民的身後同在殿中。

“陛下,楚王到了,現在殿外求見。”李世民和幾位皇子正在說着太上皇李淵之事,便有內宦進殿,對李世民道。

“快傳。”李世民連忙對內宦吩咐了下去。

“諾。”內宦領命,下去領了李恪進殿。

李恪跟着內宦進殿,走上殿中,對正中上首坐着的李世民俯身拜道:“兒臣李恪拜見父皇。”

這幾日,因爲李淵身子的緣故,李世民的心中一直頗爲沉鬱,臉上少見笑意,唯獨今日見了近半載未見得愛子李恪,臉上終才露出了一絲笑意。

李世民看着一身明光甲,身姿挺拔,劍眉星目的李恪,越發地喜歡,對李恪笑道:“朕的鎮北大將軍來了,快快起身。”

“謝父皇。”李恪道了聲謝,站起了身子。

李世民看着李恪起身後仍舊站着,忙指着殿中一旁,挨着李承乾的錦凳,對李恪道:“自己家中,呆站著作甚,快坐,還等着外人招呼你不成。”

“謝父皇。”李恪笑了笑,這才依言坐到了李承乾的身邊。

一來是李恪久在外未歸,二來是李恪本就極得李世民寵愛,再三便是李恪在河東早有破敵之功,此番也算是凱旋,故而李世民待李恪,總比待旁人更多了幾分親切和重視。

眼前這一幕落入了其他皇子的眼中,尤其是對皇位還懷着野心的那幾個皇子,不禁眼熱了起來。

李世民命李恪坐在太子身旁,比之嫡次子李泰還要更近一分,這其中對李恪的偏愛的信重已不言自喻。

可偏偏他們也只能是眼熱而已,他們武藝稀疏,自問沒有統兵出塞,斬將立功的本事,就是李恪身上這身由軍器監特殊鍛造的明光甲他們都未必能夠穿地自如。

李世民對李恪問道:“恪兒可是剛剛抵京,可曾去過了大安宮?”

李恪如實回道:“兒臣剛回長安,還未及往大安宮。兒臣身爲邊將,是奉父皇之命回京,自當先拜見父皇,向父皇交旨。”

李世民點了點頭道:“這倒是無妨,交旨之事不急,大可明日再說,你祖父重病在牀,你也可先往大安宮探視,只不過你這身衣裳卻要換換,你祖父老了,不比你們這些少年郎,見不得這些殺伐之氣,你可先回復換身常服,再去大安宮探視,免得衝撞了你祖父。”

李恪應道:“謝父皇指點,若非父皇囑咐,兒臣險些做錯了事,惹地祖父不悅。”

李世民擺了擺手,對李恪笑道:“這倒是無妨,恪兒只管放心便是,有你那位王妃在,你祖父怪不到你身上。”

李恪聽得李世民突然提及了武媚娘,只當是武媚娘做了何事,不解地問道:“兒臣不知父皇何意?”

李世民回道:“自打你祖父臥病在牀後,脾性便越發地難以捉摸,尋常人近身都難免被呵斥,弄得朕也很難做。不過好在楚王妃聰慧可人,能討得你祖父歡喜,她時能入宮陪着些你祖父,也算是緩和了許多,也算是幫了朕的忙。”

武媚娘雖然年少,但何等精明,待人接物的本事自然不必李恪多教,甚至武媚娘比李恪做的還要好上許多,叫人挑不出錯來,再加之武媚娘是武士彠之女,舊臣之後,李淵看着自然順眼一些。

李恪道:“兒臣的丈人晚年得女,他的年歲也與祖父相近,媚娘自幼在府中便是如此,也知道如何同長者相處,最能討長者喜歡。”

李世民對李恪道:“你有個好王妃啊,看來朕當初這道賜婚的聖旨倒是下地不差,給恪兒擇了個賢內助。”

諸位親王妃,若單論出身,唯武媚娘一人非是世家女,出身最差,可偏偏就是武媚娘,在李恪都不在長安的短短半載間,竟能打通宮內宮外各處關節,願意道她聲“好”的大有人在,也着實不易。

李恪聞言,道:“是父皇疼愛,爲兒臣操心了。”

李恪在甘露殿待了片刻,同李世民也簡略交代眼下的河東軍政,便依李世民之命,先行回府更衣了。

可正當李恪出了太極宮的宮門,正要往延康坊去時,卻在宮門外見着了自家府上的馬車。

楚王府在京中本就耳目聰敏,自家阿郎回家他們豈會不知,李恪看着這眼前的自家馬車,只當府上前來迎駕的,上前便要登車回府,然而在李恪上了馬車後才發現,原來武媚娘也在車中。

“三郎來了,可算是沒有錯過去。”李恪登上馬車,武媚娘便瞧見了李恪,上前親暱扶着李恪的手臂,對李恪道。

李恪看着武媚娘,訝然問道:“媚娘不在府中待着,怎的在此?”

武媚娘道:“祖父特別囑咐了,要媚娘待殿下還京後同往大安宮拜見,媚娘擔心殿下出宮後直接去了大安宮,誤了祖父的交代,便特在宮外等候。”

李恪問道:“祖父這是何意怎的突然要我與你同去見他?”

武媚娘回道:“祖父未曾明說,只是聽祖父的意思,似是有事要交代你我。”

李恪聽得武媚孃的話,笑道:“我在宮中聽得父皇所言,祖父在衆人之中似乎唯對你頗爲疼愛,想不到本王的王妃竟還有這般本事,能哄得住祖父。”

武媚娘道:“祖父待媚娘有些不同,多半還是因爲阿爹的緣故罷了,阿爹乃祖父舊將,跟隨祖父多年,祖父自然也視媚娘更親近些。”

李恪擺了擺手道:“媚娘是舊臣之後只是其一,另外這也是你的本事,若論和祖父的親近,誰能比得上當年與祖父相交莫逆的魏國公裴寂,裴寂之女雖嫁於了六王叔,但荊王妃行事頗爲乖張,祖父對荊王妃便不甚待見。”

兩人方一見面,李恪便對武媚娘頗多讚許,反倒弄地武媚娘有些面紅嬌羞了,武媚娘道:“三郎不在京中,媚娘所爲不過分內之事罷了,咱們還是快些,可莫叫祖父久等了。”

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二章 敲打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九章 醉客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一章 朝覲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章 將行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章 和親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六章 拜府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三章 召見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七章 急招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七章 安置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章 尋人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
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二章 敲打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九章 醉客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一章 朝覲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章 將行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章 和親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六章 拜府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三章 召見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七章 急招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七章 安置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章 尋人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