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沙匪

李世民要的聘禮的數量實在是大地驚人,夷男和梯真達官都在忙於籌措聘禮之事,以至於夷男和梯真達官都忽視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靈州,爲什麼李世民爲何聖旨達下,要梯真達官押着牛羊往靈州迎親?

自鬱督軍山往大唐,共計有兩條便捷些的路,一條是取道浚稽山,過諾真水往太原,還有一條便是過扎布汗河,經方圓數百里的戈壁,往靈州。

若只看距離,自然是往靈州更近些,可往靈州再往長安雖然稍近些,但因往靈州需得經由戈壁,乾旱難行,故而南北來往的客商都甚少取道靈州,而是大多先往幷州,而後才往長安,寧願多繞些路。

仔細計較起來,梯真達官其實也不願走這條路,但李世民已經下旨要他往靈州迎親,他也是別無選擇,明知戈壁乾旱難行,他也只能硬着頭皮走過去。

其實他也還有另外一種選擇,那就是多繞些路,取道浚稽山隘口,然後在漠南再轉到靈州,這樣也能繞過戈壁,但這條路梯真達官卻是萬萬不敢選的。

他若是專挑遠路往靈州,還專門在浚稽山隘口李恪的轄區過道,豈不是有些專程尋釁的意思,兩國和親,李恪本就心有不悅,他哪裡還敢去找李恪的晦氣。

無奈之下,他只得在薛延陀四處好不容易纔徵得了足額的牲畜之後,帶着一衆使團往啓程往靈州趕去。

而當梯真達官小心翼翼地啓程南下時,此時的李恪反倒輕鬆了起來,至少在外人看來便是如此。

不過想來也是,因着兩國和親在即,邊州已無戰事,他這個幷州大都督自然就輕鬆了下來,不必如往日那般忙碌了,甚至趁着太原秋色漸濃,氣候涼爽之時,李恪還帶着王妃武媚娘和一衆府中女眷出城郊遊去了。

李恪所選擇的郊遊之所便是晉陽城外景色秀麗的懸甕山,不過既到了懸甕山,又怎能不往晉祠,於是李恪便欲順路前往懸甕山下的晉祠祭拜一趟。

晉祠始建於周,位於懸甕山麓,所祭拜的乃是桐葉封唐的晉祖唐叔虞。

唐叔虞乃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同母胞弟,西周時封於晉地的第一任國君,創晉國基業,也是三晉大地的開天之主,雖過千餘年,但在太原乃至整個河東都還是澤望頗重,三晉百姓感念恩德,晉祠香火千餘載不絕。

“三郎來太原一載,今日恐怕還是三郎第一次來晉祠祭拜吧。”晉祠門外,李恪祭拜畢,一衆人正在水邊歇息,楚王妃武媚娘坐在馬車中,對車外站着的李恪問道。

李恪回道:“不錯,晉祠在晉陽城外,稍有些偏遠,來往不便,而以往軍務繁雜,又沒有太多空子,故而未至,若非十分閒暇,我也不會專程來此。”

武媚娘不解地問道:“晉公在河東之地聲望極重,香火也是最盛,凡來三晉之地爲官的,無一不是先拜晉祠,求得先賢庇護,三郎怎的好似不願來此?”

李恪回道:“周時晉國,自唐叔虞始,便奉行‘啓以夏政,疆以戎索’之道,立國之初倒還尚可,可待晉國稱霸天下後,仍堅行此道便顯得太過保守了,最後晉公空有千里沃土,萬乘之軍,終未能成天下霸業,卻爲韓、趙、魏三家所分,淪作塵土,實在可笑,而且...”

李恪說着,嘴角突然露出了一絲笑意,接着道:“而且終晉一代,六百五十六載國祚,國君四十一任,先爲候,而後稱公,其間竟也無一人能稱王稱帝的,我想要的,他們縱是庇佑,恐怕也給不了吧。”

武媚娘聽着李恪的話,不禁也笑了出來,武媚娘掩嘴笑道:“三郎說的也是,終晉一代,六百餘年,遵循襄王守夷一策,最多的也不過是爭那一個春秋霸主,所求確實小了些,與三郎不同。這既是國策所致,也是時局所限。”

李恪聞言,好奇地問道:“哦?何爲時局所限?”

武媚娘道:“時晉文、齊桓之輩,亦爲英主,一時之選,但仍舊爲蠻夷之族所擾,不勝其煩,在他們看來,燕趙之地已是極北,可他們又怎知,如今我華夏之盛,已兵出漠南,制控磧北呢。”

李恪贊同道:“媚娘所言極是,正和我心。”

李恪說着,聽得武媚娘提及了漠北之事,於是喚過了一旁護衛的薛仁貴問道:“仁貴,本王命你籌備之事準備地如何了?”

薛仁貴回道:“殿下放心,馬匹、糧草一切俱已準備妥當,只待殿下令下,便可啓程。”

李恪道:“此番北赴戈壁,你欲攜多少衛率兄弟同往?”

薛仁貴回道:“末將欲攜親事府將士一百人。”

李恪問道:“一百人?梯真達官此番南下迎親,至少要有三五千隨從士卒,你只帶百人會不會少了些。”

薛仁貴胸有成竹地回道:“一百人足矣,此番北上,末將不是爲殺敵,而是爲襲擾,只要不與薛延陀大軍正面廝殺,百人已是夠了,若是再多了,恐怕惹人懷疑,沿途也頗多不便。”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道:“仁貴說的也是,大漠沙匪總數雖不少,但各自分佈雜散,各處勢力人數也不多,百來人,倒也合理。”

聽着李恪和薛延陀的意思,原來李恪此番出城郊遊不過是個幌子,李恪出城的真正目的是爲了給薛仁貴打一個掩護,讓薛仁貴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帶着王府衛率北上大漠戈壁,前往伏擊押送牲畜往靈州和親的梯真達官。

李恪爲了阻撓和親之事,遣人襲擾和親的薛延陀使團,此乃重罪,若是叫旁人知曉,縱是李恪也難當責任,故而務必要用信得過的人。

薛仁貴李恪自然是信得過的,而楚王府衛率跟隨李恪數載,也是信得過的,可若是楚王府衛率突然少了百來人,難免會叫人生疑,故而李恪尋了個由頭帶着王府衛率出城郊遊,而後再由薛仁貴率衆北上,纔可保萬無一失。

李恪道:“梯真達官一衆恐怕就在這一兩日也就啓程了,你晚些時候便帶人去吧,漠北局勢,可就看你這一行了。”

薛仁貴俯身應道:“殿下放心,末將必不辱使命。”

第二章 端午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章 結好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十四章 恩蔭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六章 分封第七章 持節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七章 持節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三章 召見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六章 欽陵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十三章 誤會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十二章 敲打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
第二章 端午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章 結好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十四章 恩蔭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六章 分封第七章 持節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七章 持節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三章 召見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六章 欽陵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十三章 誤會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十二章 敲打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