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留命

凡是在長安叛逆之人,似乎都有一個獨特的喜好,那就是一旦叛逆事敗,都會不約而同地逃去一個地方,那個地方正是長安城倚靠的終南山。

侯君集勾結李承乾逼宮事敗,見大勢已去,逃地倒是快,就在秦叔寶大軍破門的同一時間,已經棄李承乾而去,拋妻棄子,逃去了終南山。

但侯君集所犯乃是弒君重罪,就算他逃到天涯海角,也必是要捕而殺之的,就當侯君集奔逃往終南山之後,甚至等不到第二天,捕拿侯君集的人馬已經進山去了。

黃昏,李恪將武媚娘從玄都觀接回,在回楚王府的路上,武媚娘和李恪同坐於馬車之內,武媚娘看着李恪的手掌,也有些心疼。

“都知道今日太子是何目的了,怎的還把自己傷了。”武媚娘抓着李恪手,看着雖已包紮妥當,但還浸着血色的紮帶,對李恪道。

李恪渾不在意道:“侯君集對父皇放冷箭,若是真的傷了父皇的性命,我可就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這道傷,捱得值。”

正如李恪所言,若是李世民死在東宮,那李承乾便可將弒君之罪推到李恪的身上,到了那時太子李承乾繼位,李恪可就真的是百口莫辯了。

武媚娘問道:“那今日之事可還順利,媚娘在玄都觀可是爲三郎提心吊膽了大半日。”

李恪道:“一切順利,除了走了一個侯君集,餘者一網成擒。”

武媚娘道:“李承乾成擒便好,區區一個侯君集不過匹夫,不成氣候,逃了便就逃了。”

李恪笑道:“逃不掉的,父皇海捕大軍已經跟進了終南山,不出三日侯君集必成階下之囚。”

武媚娘看着李恪臉上的笑意,也知道今日之果必是如他所願,武媚娘道:“太子謀逆已成既定事實,不止東宮儲位他是萬萬保不住了,就是性命他也難保,只要待處死李承乾,屆時三郎心腹大敵一去,太子之位便是三郎的囊中之物了。”

受長孫皇后之恩,李世民諸子中,李恪亦是嫡子,只不過李承乾年長於李恪,故而纔是太子,在武媚娘想來,李承乾意欲弒君,是必死無疑的,只要李承乾死了,那嫡長子便成了李恪,到了那時太子之位豈不就成了李恪的囊中之物。

李恪對武媚娘問道:“媚娘也以爲太子必死嗎?”

武媚娘聽着李恪的話,似乎是覺着李承乾之事還有變故,不解地反問道:“太子謀逆,弒君逼宮,已是死罪,難道父皇還會留他性命嗎?”

在旁人看來,皇室無情,手足相殘,父子傾軋,宗室內鬥從來都是司空見慣了的,李世民就是憑藉此道登上的皇位。

但武媚娘不知,李世民固然對手足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兩人心狠手辣,但偏偏對自己的親子,尤其是長孫皇后所出的幾個嫡子疼愛有加。

李世民若是真的有意殺了李承乾,早在李承乾成擒之時就已動手,又怎會等到此時,李承乾雖然鑄成大錯,但李世民愛子心切,心裡終究沒有要殺了李承乾的意思。

李恪道:“你對父皇的瞭解還是差了些,如果我告訴你父皇從無要誅殺李承乾的意思呢。”

武媚娘聞言,滿臉的訝色,對李恪道:“誰能想到父皇竟能對李承乾縱容偏愛至此。”

李恪輕輕拍了拍武媚孃的手,笑道:“無妨,太子的死活已經無礙大局,縱是留着他的性命又能如何。”

武媚娘道:“眼下太子之位雖廢,但畢竟李承乾還在,三郎就不擔心父皇如隋文帝待勇太子那般,將來在臨去之前再想着復立嗎?”

李恪篤定道:“絕無可能,前隋勇太子是無故而廢,自然可以復立,但李承乾卻有弒君逼宮之過,永世翻不得身的。”

弒君之罪,自然不會再有任何復立的可能,但武媚娘聽着李恪的話,還是道:“除惡不盡,終究還是隱患,此番太子謀反,最好的結果也是廢爲庶人,一旦太子被逐出東宮,到了那時再想殺他,不過一兩個刺客的事情罷了。”

武媚娘雖是女子,但卻不乏狠辣的手段,在武媚娘看來,爲保萬全李承乾是非殺不可的,但李恪聽着武媚孃的話卻搖了搖頭。

李恪對武媚娘道:“媚娘想得差了,留住李承乾的性命對我而言非但不是威脅,反倒是一種助益。”

李恪的話着實是出乎了武媚孃的意料,他不知道爲何李恪會這麼說,李承乾是嫡長子,李恪是嫡次子,李恪和李承乾相爭皇位,爲何李承乾不死反倒是對李恪的助益了?

李恪問道:“三郎這是何意,媚娘都有些迷糊了。”

李恪笑了笑,對武媚娘問道:“在你看來,你覺得父皇立儲傳位,更在意的是什麼?”

武媚娘想了想,回道:“自然是儲君的才幹,大唐開國不易,父皇得位亦不易,父皇自然是希望能有一子可擔天下之重任,傳承大唐江山。三郎文武兼備,諸皇子無人可比,三郎自然是承繼帝位的最佳人選。”

李恪不置可否道:“媚娘說的不錯,但這只是其一,大唐江山固然要傳承,但並非非本王不可。我大唐國力強盛,四夷臣服,又有一衆良臣猛將輔弼,哪怕是個中庸守成之主,都可保江山穩固。”

武媚娘聞言點了點頭道:“三郎說的是,我大唐名臣無數,只要非楊廣這等暴戾之君,都可保江山穩固,但這是其一,不知三郎的其二又是什麼?”

李恪回道:“這第二點纔是至關緊要的一點,父皇憐愛諸子,父皇立儲,必先思及的是保得諸子的性命,而後纔是儲君人選的才幹。”

若是李恪突然和武媚娘這麼說,武媚娘必定是覺着訝異的,畢竟皇室無情,就算是憐子,也很少能到這般地步的,但武媚娘聽着李恪的話,想着李世民對李承乾的態度,慢慢地似乎又想通了,李世民憐子,似乎已經超出了帝王之限。

武媚娘對李恪問道:“那三郎準備怎麼做?”

李恪道:“左右父皇有意留太子性命,太子身死與否已然無礙大局,那我何不做個順水人情,保太子一手呢?”

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六章 欽陵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十章 拉攏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章 落雕弓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六章 殺機第四章 祿東贊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章 事定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章 將行第二章 拒辱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章 自請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六章 殺機第十五章 定親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
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六章 欽陵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十章 拉攏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章 落雕弓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六章 殺機第四章 祿東贊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章 事定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章 將行第二章 拒辱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章 自請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六章 殺機第十五章 定親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