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

楊政道畢竟是前隋皇室,又是少年,楊政道被前軍擒拿,唐軍倒也沒有欺辱於他,而是給關押在了一處營帳之中。

“殿下、大帥,楊政道便在帳內。”前來引路的士卒指着營帳對李恪和李靖道。

李恪推開帳門而入,果然,大帳之中坐着的正是李恪曾今在陰山牧羊時見過的楊政道。

“蜀王別來無恙。”楊政道見李恪進帳,沒有絲毫的畏懼和不適,起身對李恪道。

李恪回道:“幸得我大唐將士用命,本王尚能活着站在此處。”

楊政道苦笑道:“初次見面,我爲隋王,你爲質子,如今再見,我爲階下之囚,殿下已是大唐蜀王,這世事變幻,當真無常。”

楊政道說完,又看了看李靖,問道:“這位想必就是唐軍主帥,名震天下的李靖李大帥吧。”

李靖道:“正是李靖,不過名震天下四字卻不敢當。”

楊振道道:“滅國之功,何等了得,此戰之後,李帥之名當海內皆知了。”

李靖道:“閣下是聰明人,當知我與殿下來此所爲何事。”

楊政道點了點頭道:“楊某一介孺子,能有什麼值得二位親自跑一趟的,無非就是爲了那傳國玉璽罷了。”

楊政道一個無兵無權的僞隋王,在已經這麼晚的時候,能叫李恪和李靖二人如此惦念的,也就是隻有那枚象徵着皇位正統的傳國玉璽了。

“卻不知那玉璽現在何處?”李靖見楊政道倒也直白,於是追問道。

楊政道道:“我區區豎子,流亡北地,萬般無奈之下才被立爲隋王。這隋王之位本就非我所願,傳國玉璽於我也無甚用處,大帥想要,我自當雙手奉上。只不過我尚有一事還需二位應下我。”

李靖同李恪對視了一眼,問道:“何事?”

作爲亡國之君,他們的心思倒是不難猜,無非就是想要留下性命,保得富貴,李靖想者楊政道的條件恐怕是希望大唐給予他官爵封地,衣食無憂地度過餘生。

不過楊政道卻與旁人着實不同,楊政道對李靖道:“楊某別無他求,只願苟全性命,活着回到長安,於終南山下得一畝三分地,親耕農事,了此餘生。”

楊政道的話說的很平淡,就如同他第一次與李恪見面時那般。

李靖聽了楊政道的話,眼中閃過一絲詫色,他沒想到楊政道的要求竟這般簡單。

李靖自詡閱人無數,他看着楊政道的眼睛,從他的眼中看不到半點權欲的味道,甚至連富貴之心都看不到,他看到的只有淡然,在楊政道這個年紀不該有的淡然。

一時間,李靖甚至找不到任何理由去拒絕楊政道,因爲楊政道要的實在是不多,只是他自己的性命,這與他將要付出的傳國玉璽來說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李靖不解地問道:“你爲何想去關中。”

作爲亡國之君,國都並非是一個好的所在,畢竟天子眼皮底下,說不得那天想了起來,便會要了他的性命,遠不如封於州郡來的快活自在。

李靖本以爲能從楊政道的口中聽到什麼值得叫他信服的理由,可楊政道給出的答案卻叫他有些啼笑皆非。

楊政道對李靖道:“我是關中人,父輩、祖輩也都是生於關中,可我自己卻從未踏足關中半步,我想去看看。”

李恪聽着楊政道的話,慢慢地他終於明白了過來。爲何唐史之上,作爲僞隋王的楊政道竟得善終,甚至就連的子孫被還一度在玄宗朝擔任朝中要職。

若是楊政道自請放於外地,李世民興許還會擔心他有東山再起之心,可能在凝聚實力,可他卻自請躬耕於終南,就在李世民的眼皮子底下,李世民自然就會放心許多。

楊政道之子楊崇禮官至戶部尚書、弘農郡公,其孫楊慎矜官至御史中丞,父子二人一度掌管太府庫藏,位高權重。

隋朝亡後,楊政道後人還能做到這一步,也算是了得了。

李靖問道:“如此說來,只要我等應下你的要求,你便會將玉璽交出了?”

楊政道道:“只要蜀王與大帥點頭,玉璽即刻奉上。”

這時李恪想起了一年多前,李恪初被流放陰山時的場景。

那時楊政道便曾來尋過他,告訴李恪他願意傳國玉璽保全自己的性命。

李恪想起了什麼,問道:“今夜你是自投羅網?”

楊政道見李恪竟然猜到了自己的意圖,笑了笑道:“殿下說的是,頡利本要挾我一同北逃,但我已經逃地累了,已經倦了這種生活,我再也不想做哪怕一日的隋王,所以我便自己偷偷留了下來。”

聽着楊政道的話,李靖知道,楊政道的話說的應當不假。

頡利逃地快,若非楊政道一同逃離的話現在早就出了鐵山了,哪裡還會留在原地,被後續追擊的唐軍擒獲?

其實之前李靖離京之前,李世民也曾與他提及楊政道。

如今大唐已得天下十餘載,漸得人心,所謂的前隋早已被天下百姓所遺忘,現在,在天下人的眼中,大唐纔是正朔,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個楊政道已經掀不起半點波浪。

李靖道:“你若能將玉璽獻上,我與殿下當向陛下請命,不傷你的性命。”

能決定楊政道生死的,只有長安的李世民,李靖雖然知道李世民的想法,但也不敢越俎代庖,自己直接答應了楊政道。

“有勞。”楊政道也知道李靖的意思,也爲多言什麼,當即道了聲謝。

李恪問道:“卻不知玉璽現在何處?”

楊政道對李恪和李靖道:“二位且隨我來。”

楊政道說着,領着李恪和李靖出了大帳,來到了他原本住着的營帳之中,指着西南叫的一小塊道:“玉璽便藏在此處。”

李靖聞言,面露喜色,當即對身後的士卒吩咐道:“挖。”

士卒領命,生怕磕壞了玉璽,幾人徒手便挖了下去。

楊政道藏的不深,士卒挖了不過片刻,便從土中掘出了一個外觀質樸的木盒,士卒從衣袖將木盒上的泥土擦拭乾淨,放到了他們身前的桌案上。

誰能想到,這樣一個簡單的木盒,裡面裝着的竟是這天下最爲珍貴的至寶?

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章 結好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十章 校場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四章 求親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八章 請旨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章 奏對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七章 反常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四章 拉攏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
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章 結好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十章 校場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四章 求親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八章 請旨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章 奏對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七章 反常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四章 拉攏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