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

李恪五萬大軍出塞,糧草本也不甚充沛,但隨着次日薛延陀將許諾的牛羊送來,李恪便沒了後顧之憂。

李恪駐紮在浚稽山南側隘口的第十日,山上興建的戍堡已初有其形,李恪裝模作樣地遣去長安請示聖意的信使也回了此處,李恪便同夷男言和罷兵,留下左屯衛將軍阿史那忠率軍兩萬在諾真水據險屯守,自己則率衆回了河東。

李恪出塞北戰,非但一舉全收諾真水,興建戍堡,扼住了薛延陀南下的咽喉,甚至一舉殲滅大度設麾下的五萬士卒,建功甚重。

李恪所立之功,乃數載間大唐北戰之最,待捷報入朝,自然厚賞,但就是如此,李恪的心情卻也不甚輕鬆。

畢竟李世民命李恪北上督邊,可不是爲了固守諾真水而已,他要做的是籌備北伐,滅人國祚。

此次一戰,雖創薛延陀,但卻並未動其根本,薛延陀人生於馬背,男兒人人皆可爲戰,區區五萬人,不消一載便可補上。

“定方,你行伍多年,又善領騎兵,可知有何善破輕騎的法子?”李恪回去的路上也在思索破敵之法,突然開口對身旁的蘇定方問道。

蘇定方道:“殿下想的是如何能破薛延陀的輕騎吧。”

李恪道:“不錯,諾真水一戰,是我們截了大度設的後,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否則此戰恐難大勝。”

蘇定方道:“薛延陀人悍勇,極善馬戰,尤勝當年突厥,若要正面勝之,確是不易。我大唐具甲鐵騎雖可破薛延陀輕騎,但遠行不易,臨陣又太過笨重。若要正面強破,我大唐所能仰仗的也唯有弓卒和步卒了。”

李恪聞言,思慮了片刻,問道:“定方可知陌刀?”

“陌刀?”

蘇定方搖頭道:“這難不成是禁軍中新有的兵刃,末將竟從未聽聞。”

李恪道:“陌刀乃重步卒所配,立於衆軍之前,上可斬其卒,下可斷其馬,凡陌刀所出,人馬俱碎,可謂所向披靡。”

蘇定方聽着李恪的描述,想了想,而後才道:“殿下所言可是斬馬劍,斬馬劍出自漢時,長近五尺,刀刃極鋒,確可斬馬,但卻無人馬俱碎之威,而且斬馬劍刃長而柄短,若是久握,便力不能極,不可實戰,故而多用於儀仗,裝裱門面而已。”

蘇定方口中的斬馬劍,李恪自然也知道,斬馬劍初見於西漢,刀刃長而窄,多用於宮廷,少見於軍中,但李恪很清楚,蘇定方口中的斬馬劍最多隻是陌刀的雛形,絕非那個有唐一朝,專破騎兵,威震天下的陌刀。

陌刀所出,如牆而進,白刃霜飛,紅血星流,人馬俱碎!

大唐盛世,安西四鎮能以區區三萬精銳稱雄西域,威壓諸國,決然離不開安西節度使麾下的陌刀軍,如此兇兵,國之利器,又豈只宮廷儀仗而已。

李恪道:“本王欲改斬馬劍,寬其刃,長其柄,爲兩刃長刀之狀,用之披甲步卒,專治輕騎,定方以爲如何?”

蘇定方想了想,道:“我大唐冶鋼之術,絕非漢時可比,若依殿下所言,要將這陌刀煉出,倒也非不可,只是陌刀重且長,用料可韌不可脆,非尋常鋼材可鍛,甚至需用百鍊之鋼,作價只怕極高啊。”

蘇定方行伍多年,精熟軍務,自然也通曉兵刃,一語便說到了最是關鍵的地方,陌刀耗費極高,作價不菲,縱是在大唐國力鼎盛的開元盛世,各軍上下,陌刀軍之數通過也不過數千,如今大唐立國未久,雖然數載國泰民安,但國力尚還不及前隋,要鍛陌刀,恐怕不易。

一把陌刀,就是一個州郡正堂官一載的歲俸,在這種時候,想要大推陌刀軍,絕無可能。

不過此事李恪也不是不曾想過,李恪道:“陌刀軍乃要棋,一旦用出,必斬蛇七寸,破敵膽氣,故而在精不在多,本王欲在河東先鑄六百,成陌刀營,且試成效,若是能成,本王再稟奏父皇,請軍器監加鑄。”

蘇定方聞言,點了點頭道:“以河東之力,恐怕也只能先鑄六百了,若依殿下所言,這陌刀營非但兵刃難得,就連士卒也極是難得,如此重的兵刃,非百裡挑一的勁卒不能用之。”

李恪道:“定方所言甚是,待本王回了太原,想必賓王也該到了,屆時待釐清各州軍務,另建陌刀營之事便可着手了。”

蘇定方笑道:“殿下回了北都便欲着手此事,看來對這陌刀營甚至看重啊。可惜末將已年近不惑,非是壯年力盛之時,否則定向殿下請命,掛陌刀營主將,再建功業。”

蘇定方少而氣壯,以勇力著稱,雖名不及秦叔寶那般,但也算是一員猛將,否則也不會被李世民遣去北地護衛李恪了。

其實原本在旁人眼中,蘇定方也只是一員猛將,也是自突厥還京後,得李恪舉薦,在邊州爲將,這纔在數載間大放異彩,顯用兵之能,爲李世民所重。

李恪也笑道:“定方堂堂臨清侯,朔州都督,本該鎮守一方,入陌刀營爲一營將是何道理,就算本王敢用,父皇也決計不會應允。更何況這陌刀營將本王已有人選了。”

蘇定方聞言,臉上露出了一絲訝色,這陌刀營將,絕非尋常人可任。其一陌刀營所率皆爲勁卒,兵驕則需將猛,陌刀營非勇烈之將不可爲之;其二陌刀營乃李恪親令所建,爲李恪所重,視爲破陣殺敵的一把尖刀,營將必爲李恪的心腹,可這樣的人並不好找。

蘇定方最先想到的是秦懷道,秦懷道自幼同李恪一道習武,堪比手足之交,相交甚篤,李恪對秦懷道自然絕對信得過,而且秦懷道乃秦叔寶之子,武藝不俗,倒也能鎮得住場子,可蘇定方仔細想了想,卻又覺着有些不對。

秦懷道不止是李恪心腹,更是翼國公秦叔寶之子,在朝中關係錯雜,李恪用秦懷道,未免太過張揚了些。

蘇定方不解地問道:“哦?不止何人竟能得殿下如此信重?”

李恪看了眼身旁的親衛統領席君買,對蘇定方道:“本王身邊,論及武藝,還有在君買之上的嗎?”

蘇定方聞言,頓時明白了過來,原來李恪屬意的竟是席君買。

李恪乃李恪親衛統領,能夠叫李恪以性命託付,忠心這一塊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至於武藝,便更是如此了。席君買勇武,又天生神力,可比昔年之秦叔寶,哪怕是擱在長安禁軍中也是鳳毛麟角的人物,自然可任陌刀營將之位。

只是蘇定方沒想到,李恪竟會把自己的親衛統領遣了出去。

一旁的席君買自然也聽到了李恪同蘇定方的話,軍中無戲言,況乎李恪,李恪既然開了口,自然就不會是玩笑。

席君買忙道:“末將乃殿下親衛,護衛殿下週全,末將豈可離殿下而去。”

李恪擺了擺手,道:“當初你自右衛拜入本王門下,本王便曾許諾於你,待本王外放邊州後便以你爲將,建功立業,如今本王之官幷州,豈不正是兌現了當年許諾之時?”

席君買猶豫道:“可末將身兼要職,若是擅離,末將擔心殿下的安危。”

李恪笑道:“你一身勇力,若只留於本王身側,爲一護衛之職,豈非可惜,本王心意已決,此事便就這麼定了。”

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三章 盛會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三章 結好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章 靈州軍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章 李世民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八章 聘禮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七十章 雍王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
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三章 盛會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三章 結好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章 靈州軍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章 李世民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八章 聘禮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七十章 雍王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