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

李恪對楊政道並不陌生,但楊政道對李恪卻知之甚少。

楊政道對李恪唯一瞭解的便是李恪曾在突厥汗庭中做過的那些事情,可就是因爲楊政道知道李恪在汗庭中的事情,他對李恪反而越發地好奇了。

一個自幼身在皇室,養尊處優的皇子,爲何會是李恪這般模樣?

“你爲何要來突厥?”楊政道看着身旁的李恪,突然開口問道。

李恪沒想到楊政道會突然這麼問,也不知道楊政道這麼問的目的,但還是回道:“突厥人兵臨渭水,要我大唐遣質北上,我爲唐皇三子,自然就來了。”

楊政道輕聲笑道:“以你的聰穎,你若不想來,你自有來不了的辦法。”

楊政道的語氣很是篤定,似乎他確信李恪會爲質北上,必然是他自己心甘情願的。

李恪不知道楊政道爲何會如此篤定,但還是小心地回道:“國之皇子,爲國爲民,我爲何不來?”

“爲國爲民,表弟說的好壯氣,可爲了那麼多,難道就不爲你自己嗎?”楊政道聽了李恪的回答,挑眉問道。

李恪隱約猜到了楊政道這麼問的意圖,可他卻故作不知地反問道:“爲我自己?我身在突厥又能圖到什麼?”

楊政道回道:“名望、功勞、人情、資歷,雖身在突厥,但你能拿到的實在是太多了。其他的皇子還在長安讀書,可你已經領先了他們這麼多。”

在這個時候,李世民的皇子還盡皆年幼,就算是年紀稍長的李承乾和李泰也還正是在入學的年紀,整日在宮中除了讀書無所事事,可如今的李恪卻已經北上突厥,給自己攢下了極大的功勞還有名望,這甚至是李承乾這個太子都不曾做到的。 щщщ◆ тт kΛn◆ C○

李恪聽着楊政道的話,心中不免有些詫異,他沒想到,以楊政道的年紀爲何會想的這麼多,難不成這隋煬帝的血脈竟有如此天資?

李唐的江山是自楊隋手中奪得,而楊政道是後隋皇帝,而李恪卻是大唐蜀王,關係本就不是那麼融洽,李恪對於眼前的楊政道有着天生的警惕。

李恪搖了搖頭,笑道:“表兄未免想的太多了,我一個少年人要這些東西作甚。”

楊政道道:“爲的什麼,表弟你自己想必比我更加清楚,你若是隻甘心做一個閒王又何必來這突厥?就算來了突厥又何必淪落如此境地?”

李恪北上突厥這麼久,還是第一次有人同他說這些話,而且這一次還偏偏是一個與他年紀相仿的少年。

李恪不知道楊政道這麼說的目的,於是道:“表兄是聰明人,當知交淺言深的忌諱。你我雖是表兄弟,但今日還是第一次碰面,你便同我講這些,未免有些太早了吧。”

楊政道聽了李恪的話,也知道李恪話中的意思,無非就是李恪覺得以眼下兩人的關係,楊政道的話實在是說地太唐突了些。

楊政道道:“既然表弟覺得我唐突了,那我便不再問了。不過我絕無惡意,只是好奇,好奇這皇位到底有什麼好的,竟能叫這般多人對它趨之若鶩?”

李恪倒是沒想到這番話竟會從楊政道的口中說出。

楊政道是誰,前隋遺王,被前隋遺老在北地擁立的隋帝,這樣的人不該是對權力有着無比的渴求嗎?可爲什麼他竟會說出這番話,眼前的這個少年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竟能有如此矛盾的身份和言語。

這下子,好奇的倒輪到李恪了。

“這似乎不該是你說的話。”李恪對楊政道說道。

楊政道似是自嘲地笑道:“我還是孩童時便被帶到了突厥,被可敦一手推到隋帝的位置,她要我做什麼,我便做什麼,我在她的面前從來不敢多言半句。你若是被人押着做皇帝做地久了,想必你也會同我一樣的。”

李恪看着楊政道的模樣,心中不禁一陣波瀾。

皇帝還有被押着做的嗎?不過想來也是。

義成公主復隋之心不死,而楊政道又是唯一的人選,這個有名無實的皇帝楊政道自然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但是這樣的皇帝做起來又哪會有半點的樂趣呢。

李恪對楊政道問道:“今日來此,你爲什麼要同我講這些?”

楊政道扭頭看了看離自己還有些距離的護衛,對李恪小聲道:“因爲這個皇帝我做的厭了,也累了。”

楊政道的聲音雖小,但當他的聲音傳入李恪耳中的時候,李恪的內心卻被引地一陣激盪,楊政道爲何會突然說出這樣的話。

李恪問道:“你這是何意?”

楊政道回道:“大隋已經亡了,在天下百姓的心中徹底地亡了,沒有亡的只是可敦的執念。設在定襄的大隋朝廷只是一出自欺欺人的戲,可隨着如今突厥局勢急轉直下,定襄的這齣戲怕是唱不久了。與其等着將來戲臺子倒了,一起被砸死,我何不早點出了這戲臺,也還能置身事外。”

李恪聽了楊政道的話,頓時愕然。

突厥與大唐局勢翻轉,如今的突厥內憂外患,舉步維艱,楊政道自然看的出來。

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定襄的後隋朝廷本就是突厥羽翼下的雛鳥,若是將來突厥完了,那原本庇護在突厥之下的隋廷自然也難免敗亡的命運,而楊政道作爲隋帝,很可能便會在這場敗亡中丟掉性命。

楊政道今日來尋李恪,爲的便是保住自己的性命。

楊政道是聰明人,有這樣的考量跟擔憂李恪絲毫不覺意外,但李恪卻沒想到楊政道竟會找上自己。

李恪問道:“爲何要來尋我?我現在身在突厥,可是連自保都是問題。”

楊政道看着李恪的眼睛,回道:“因爲我相信你,你一定有活下去的辦法。”

李恪接着問道:“那好,就算我能活下去,我又爲何要助你?”

“因爲傳國玉璽,我可以讓你帶着傳國玉璽歸唐。”楊政道對李恪道。

自打隋煬帝亡故,隋末大亂,羣雄紛爭,傳國玉璽便被蕭後秘攜於身,一路帶到了突厥,而後自己遠離權力紛爭,深居簡出,又將玉璽交給了楊政道,現在的傳國玉璽正是在楊政道的手中。

傳國玉璽雖只是一方玉璧,但卻干係到所謂正統,所謂天命,這正是眼下李世民最缺的東西。

迎傳國玉璽回京,潑天之功!

第二章 將行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一章 玄武門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九章 狼谷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九章 鹽行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章 初定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七十章 騙鉞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二十章 馬周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章 校場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八章 山路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章 將行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章 馬周
第二章 將行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一章 玄武門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九章 狼谷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九章 鹽行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章 初定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七十章 騙鉞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二十章 馬周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章 校場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八章 山路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章 將行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章 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