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上元燈會

午時過後,李世民尚有政務待理,便囑咐衆人留在此處玩樂,自己則和長孫皇后先行回了甘露殿。

待李世民走後,衆人也都沒了留在此處的心思,紛紛散去。

“阿孃,方纔兒在殿中吃了許多,腹中正是發脹,坐着車攆恐身子不適,兒想走着回去。”楊妃帶着高陽和李愔走到殿外,便命人傳來了車攆,正在坐車攆回宮,可就在此時高陽卻捂着肚子道。

高陽一捂肚子,李愔彷彿是同高陽約好了一般,立刻也捂着肚子道:“小妹說的是,兒的肚子也不舒服,正想走着回去,消消食兒。”

小兒貪食,方纔在大宴之中,高陽和李愔都吃了不少,現在覺得腹中發脹倒也屬正常,走着回去確實會好些。

可方纔楊妃也飲了幾杯米酒,正是身子有些睏乏之時,走着回去恐有些吃不消,於是想了想,對李恪問道:“恪兒午後可有要事?”

李恪聽着楊妃的話,已經知道了楊妃的意思,回道:“兒午後無事,阿孃若是覺得乏了,便可先行乘車攆回宮,把愔弟和小妹留給我便是,我帶着他們回昭慶殿。”

當今世上,若說楊妃最爲放心的自然還是她的長子李恪,把李愔和高陽交給李恪,她自然比誰都放心,於是楊妃道:“既如此,那娘便先回去歇着了,你帶着愔兒和高陽慢慢走回去。”

“謝阿孃。”高陽和李愔見楊妃同意了他們的意思,滿臉喜色地笑道。

楊妃看着高陽和李愔的模樣,對李恪道:“娘知道你一直疼愛高陽和愔兒,但你也不必事事都順着他們,免得把他們都慣壞了。”

李恪摸了摸兩人的頭頂,笑道:“阿孃寬心,兒知曉分寸。”

楊妃點了點頭道“既如此,娘便先回去歇息了。”

說完,楊妃便帶着侍候的瓶兒登上了馬車,先行離去了。

“走吧,阿兄帶你們走回去。”楊妃走後,李恪一手一個,拉過高陽和李愔,便要領着他們回昭慶殿。

不過楊妃走後,他們沒了管束,而李恪一向又對他們疼愛有加,他們一下子便放了開來。

高陽對李恪道:“阿兄,時間還早,我們先不急着回去。”

李恪是看着高陽從牙牙學語長大的,太瞭解高陽了,李恪一看她這個模樣,便知道他定有其他的心思,又看了看一旁的李愔,猜到了他們兩必是早有串通的了,只是要等着把楊妃先誑回去,便可同李恪商量了。

李恪看着高陽和李愔,問道:“我倒你們怎麼偏生不肯隨阿孃做車攆回宮,原來是在這裡等着爲兄。”

高陽拉着李恪的手臂道:“不是的,只因高陽知道,這世上最爲疼愛高陽的便是阿孃和阿兄,不過阿孃管得極嚴,有些事情不便同阿孃說,只能來求阿兄了。”

高陽說着,眼睛巴巴地看着李恪,倒是叫李恪心中滿是憐惜。

李恪早年身在突厥,高陽還在襁褓便從未抱過她,所以心中總覺得對她有些虧欠,所以對她也尤爲寵愛,幾乎是有求必應。

李恪再硬的心都被高陽晃地柔軟了下來,李恪蹲下來,對高陽問道:“你想要什麼,阿兄儘量給你弄來。”

李恪只當高陽是看重了什麼物件,這天底下的物件,李恪想弄還弄不來的物件倒還真不多,於是對高陽承諾了這麼一句。

不過高陽卻搖了搖頭道:“高陽不缺什麼物件,高陽只想阿兄陪着高陽。”

李恪倒是沒想到高陽竟會這麼說,心中忽然滿是暖意,拉過高陽的小手掌,問道:“好,你要阿兄如何陪你。”

高陽和李愔兩人相視了一眼,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突然對李恪道:“我聽聞每逢正月十五上元節,天街便會有上元燈會和市集,熱鬧非常,高陽長這麼大了還從未去過,阿兄帶高陽去,好不好?”

上元燈會?天街?

李恪聽了高陽這句話,這才明白了過來,難怪先前高陽一直支支吾吾地說不清楚,原來她竟是想要出宮。

李愔是男兒,李恪若要帶李愔出宮,倒還說的過去,可高陽爲女兒身,想要出宮卻殊爲不易。

在大唐,雖然風氣開放,但作爲尚未出閣的公主,行動依舊會受宮規所限,想要出宮,更是難上加難,就如那些尚未出嫁,但卻比高陽年長些的公主,許多連宮門都未曾出過。

若是旁事,李恪自然就一口應下了,但高陽出宮干係不小,李恪也不便一口應下。

高陽自然也知道此事不易,否則她也不會單單留下來求李恪了。

“阿兄你放心,我保證不亂跑動,不會叫你爲難的。”高陽見李恪面露難色,生怕李恪直接回絕了她,於是拉着李恪的手,撒嬌道。

其實李恪擔心的倒不是高陽的安全,長安城治安不差,上元燈會當日更會有許多兵甲在天街兩側值守,李恪自己也會帶着王府衛率,安全自然無虞。

只是公主擅自出宮不是小事,若是事情泄露,李世民事後追究起來也是麻煩。

李恪道:“宮中有夜禁,過了時辰便回不得宮了,我若帶你出去,不到明日一早是回不來的,此事一旦叫父皇知道了,恐怕不會准許。”

高陽道:“此事阿兄大可放心,高陽已經打聽過了,今夜不止是百姓,父皇也會至朱雀門上與民同樂,今夜的宮門子時之後才閉,足夠我們玩完兒回宮了。”

高陽自幼便在宮中長大,至今爲止,除了李恪開府那日,還從未出過皇宮,她對宮外之事向來新奇地很,對上元節的燈會也早已垂涎許久,竟連當日的一應細節都悄悄地打聽過了。

高陽見李恪似有猶疑之色,知道李恪已經聽進了她的話,於是接着道:“阿兄,再過些日子便是高陽的生辰了,今日阿兄就帶着高陽去上元燈會轉轉,就當是阿兄贈與高陽的誕禮,可好?”

李恪本就對高陽寵愛非常,現在高陽這麼一說,李恪便越發地不忍拒絕了。

李恪想了想,對高陽道:“阿兄帶你出去亦非不可,不過你要等到天色再晚些,而且出去之後你要跟緊阿兄,不得自己亂跑玩鬧,你可能答應?”

高陽聞得李恪同意帶她出宮,往上元燈會,當即脆生生地回道:“阿兄放心,高陽一定聽阿兄的話。”

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三章 結好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七章 和親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五章 拒婚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
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三章 結好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七章 和親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五章 拒婚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