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朝議

質子之說,起於春秋,興於戰國,能爲質子者,多爲王室子弟。而所有質子名聲最大的,莫過於質於趙國的秦始皇嬴政了。

頡利是突厥人,不通中原之事,自然不知道質子爲何物,但李世民和大唐的朝臣們卻清楚地很。

渭水對峙的次日巳時,頡利使臣、突厥特勤阿史那思摩便奉頡利之命進京,與李世民商討和談事宜。

糧草布匹,金銀瓷器,這些東西都在大唐君臣的預料之中,頡利的胃口固然不小,但幾番商談後倒也大致定了下來,但就在這之後,阿史那思摩的一句話,卻出乎完全大唐君臣所料。

“可汗欲效仿中原戰國之事,請陛下遣子入突厥爲質,還望陛下應允。”

阿史那思摩之言一出,整個顯德殿頓時譁然。

自伊利阿史那土門擊敗柔然,建突厥汗國始,突厥便與中原王朝打了近百年的交道,有戰有和,如風雲變幻不一。

但就在這近百年的紛亂中,無論是北齊、北周,還有後來的隋朝,雙方合盟,最多也就是遠嫁皇室公主於突厥可汗,何曾有過遣質子的先例?

“頡利可汗欲以皇室子弟爲質?”李世民聽了阿史那思摩的話,半是驚訝,半是不滿地看着殿下的阿史那思摩,問道。

李世民的態度已經寫在了臉上,可阿史那思摩全然不顧李世民的意思,搖了搖頭,對李世民道:“下臣來此前可汗曾有明言,並非皇室子弟,而是陛下親子。”

“放肆!”阿史那思摩的話音還未落,坐於上首的李世民已經指着阿史那思摩怒喝了出來。

所謂遣質子,乃是求和的一種手段,唯有國力不及者方纔爲之,李世民若是同意了,那他豈非與古來那些懦弱之君並列了嗎?

一瞬間,不止是李世民,還有大殿中的諸位將領,也都坐不住了,紛紛起身朝着阿史那思摩喝罵了起來,紛紛請命,願與突厥死戰,大有隻需李世民一聲令下,便要將阿史那思摩生吞活剝的架勢。

阿史那思摩生於草原,見多了草原部落首領遣子入王庭效力的先例,故而他一時間也理解不了大唐君臣爲何會有如此大的動靜。

不過阿史那思摩卻是受了頡利的嚴令而來,阿史那思摩也別無退路。

阿史那思摩起身道:“此乃可汗之意,陛下若欲合盟,請務必答應。”

“那朕若是不答應呢?”李世民低頭盯着阿史那思摩,冷冷道。

李世民少年從軍,久經殺伐,身上自有一股子銳氣,阿史那思摩被李世民這麼一盯,頓覺後背一陣寒意。

不過阿史那思摩對頡利倒也是忠心耿耿,面對大唐君臣如此壓力,阿史那思摩依舊硬着頭皮道:“質子一條,乃可汗嚴令,請陛下三思。”

阿史那思摩雖非唐臣,但被如此頂撞,李世民的臉色已經難看到了極點,若非眼下局勢危及,大唐開戰不得,恐怕李世民當場就將阿史那思摩斬於劍下了。

以大局爲重,李世民極力地壓制着內心的怒意,對殿中的侍衛吩咐道:“來人,將阿史那思摩押入門下省,沒有朕的旨意不得放出。”

“諾。”

在大殿值守的幾名侍衛應了一聲,上前將阿史那思摩押了出去。

阿史那思摩被押出去後,李世民看着滿殿的重臣,問道:“朕不欲遣質子,衆卿可有良策?”

李世民之言一出,滿朝上下頓時一片沉寂。

頡利顯然是有備而來,而阿史那思摩也一口咬死了這個條件,要想與突厥和談,必遣世子,突厥是絕不肯讓出半步的。

在這種情況下,縱然是大羅金仙,也難有兩全之策。

大殿中的氣氛太過壓抑,過了半晌,終於有人打破了這片沉寂。

“大不了與突厥拼了,陛下,臣請率軍出城,與突厥決一死戰。”

大殿中,一陣怒吼聲響起,衆人望去,竟是右武衛大將軍、宿國公程咬金。

“此辱不堪受,臣等請戰!”程咬金話音未落,其餘重將也紛紛出列道。

“只知殺伐,不顧大局的莽夫。”衆人看着程咬金,尤其是以長孫無忌、虞世南爲首的那些文臣,心裡都不禁鄙薄了一番。

唐不同於宋,大唐立國之初,百官之中沒有軟骨頭,他們倒不是怕了突厥,只是突厥大軍已入關中腹地,八百里秦川多爲平原,若是在這種形式下與突厥二十萬胡騎野外廝殺,恐怕連兩成勝算都沒有。

程咬金自然也看得出旁人眼中的意思,但他對此卻毫不在意。作爲一個陣前衝殺的武將,這些東西本就不是他所長,但他只是已經把自己支持李世民的態度表達了出來,如此足矣。

衆人都不敢輕言,這時,資歷最深,又作爲宰相的蕭瑀只得站了出來。

蕭瑀起身道:“啓稟陛下,臣以爲此戰打不得,此戰一打,無論勝負如何,整個關中都將淪爲一片廢墟,甚至會波及洛陽和梁州,後果不堪設想。”

大唐和突厥之間一旦大動刀兵,唐軍只能倚城待援,等着各州郡的勤王之師,那這樣一來,便等於將長安外整個富饒的關**手送於了突厥,數百萬關中百姓都將遭受滅頂之災,那大唐君臣們也將成爲千古罪人。

蕭瑀的話,自然是老成謀國,可此時的李世民又豈能聽得進去。

李世民怒目瞪着蕭瑀,問道:“如此說來,你是要朕遣皇子求和了?”

蕭瑀道:“質子求和,只是一時之策,待我大唐緩過勁來,大可再將皇子迎回。”

李世民果決,對兄弟都能下得去手,但卻是個實實在在的護子之人,迎回質子說的好聽,可古來爲質者能順利回國的又有幾人,而且就算得迎回國,那幾年的苦楚又豈是好受的。

李世民只有六子,其中最年長的李承乾、李恪二人不過八歲,年幼的李惲還在襁褓之中,這般年紀,李世民怎忍骨肉相別。

蕭瑀的話一下子觸怒了李世民敏感的神經,李世民指着蕭瑀怒喝道:“此乃無君無父之言,朕之子乃大唐皇子,天潢貴胄,豈能入突厥爲質,做那階下之囚!”

蕭瑀倒也是個犟脾氣,眼見着李世民動怒,竟也絲毫不做退讓,反倒直言諫道:“陛下一子的榮辱,難道貴地過大唐千萬百姓的性命嗎?陛下不止是人父,更是人君,望陛下三思。”

蕭瑀的態度已經徹底突破了李世民的底線,李世民當即拍案,怒道:“讀書漢安知天家事,質子之事勿須再提,退朝!”

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章 校場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十九章 夏乏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章 墜馬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十五章 拒婚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章 校場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章 雍王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十三章 南下第十章 拉攏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十七章 反常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九章 登基大典
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章 校場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十九章 夏乏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章 墜馬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十五章 拒婚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章 校場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章 雍王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十三章 南下第十章 拉攏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十七章 反常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九章 登基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