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誤會

傍晚,天色已昏,遙遠的天際處,漸落的夕陽映照赤色的霞光,染紅了煙波浩渺的洪湖水,也爲江陵城披下來一件霞衣,宛如溫婉嫺靜的待嫁女子。

江陵城爲古楚郢都,自古便是中南鎖鑰,南北要塞,兵家必爭之地,當年的蕭銑也是立足於此,方纔有了臨朝稱帝,逐鹿天下的資本。

但自打入了唐後,大唐定都關中,以關中爲基並重洛陽、太原、揚州等地,卻有意無意地,唯獨把這個嶺南首要的江陵忘在了腦後,甚至就連軍務之上也是如此,江陵軍政首官的官銜之前也未如揚、並那般綴上一個“大”自,只是一個光禿禿的荊州都督而已。

但也正是如此,江陵便越發顯得安靜太平,在天下三百餘州中顯得不那麼引人注目。

李恪身處這看似安靜的江陵城中,站在荊州都督府的偏院裡,感受着湖風拂面,看着天邊的殘光暗照的斜陽,心中卻還有這一絲震動。

他很難想象,此前他在長安見過,這次又救了他性命的女子竟是武媚娘,竟是那個日後會將他李氏宗族逼殺殆盡的武周女帝。武媚娘給李恪帶來的震動,遠比蕭月仙自曝身份時要來的大地多。

不過好在此時的武媚娘尚且年幼,不過是一個少經世事的少女,更沒有數十年後的那般狠辣和權謀,李恪倒還遠不必擔憂。

對李恪而言,現在武媚娘,他更多的只是驚訝與好奇,並無其他更多的顧慮,畢竟眼下他自己雖然逃出了殘樑餘黨之手,但卻尚處險境,分不得心,他的首要之事還是設法安全地返回揚州。

“李公子早間落水許久,寒氣尚未盡去,大夫特地囑託公子要仔細身子,不可再着了風寒,怎地還在院中吹風。”

李恪正在院中想着如何獨身一人避開在江陵頗有勢力的殘樑餘黨,返回揚州的時候,耳中卻傳來的武媚孃的聲音。

李恪聽得武媚孃的聲音入耳,回頭看着武媚娘,笑了笑回道:“小娘多慮了,我乃習武之人,身子骨還算強健,吹些風當還無礙,倒是若整日待在屋中,反會悶壞了身子。”

李恪的身手,武媚娘是親眼見過的,夜色之中,他尚且能開勁弓,射中三丈之外綁着花燈的絲帶,這份武藝縱然是在精銳雲集的長安禁軍之中也不多見,他的身子骨自然是結實,也不是尋常的同齡少年可比的。

武媚娘道:“公子自幼習武,想必底子不同常人,公子既覺得悶了,出來透透風也是好的,只是勿要貪涼受了寒,自己省得便好。”

李恪聽得武媚孃的關切之語,拱了拱手,謝道:“多謝小娘關心,我自有分寸,今日小娘相救之恩,來日如有機緣,自當厚報。”

武媚娘站在李恪的身前,看着李恪雖是一身布衫,卻仍舊一本正經,信誓旦旦的模樣,笑道:“當初在長安時,你曾助過我,我銘感於心,而如今你時運不佳,我再助回你,也是應當,何曾想過要你什麼厚報。不過你眼下還能有此心志也是好的,總好過那些自甘蹉跎,連日只知嗟嘆的庸人。”

時運不佳?

李恪聽了武媚孃的話,似乎是在安撫於他,勸他上進,一時間稍稍有些愣住了,他不知武媚娘爲何會如此說他,於是好奇問道:“我與小娘再遇不過一日,我言語中也並未提及,小娘怎知我時運不佳?”

李恪所問,本是意在問武媚娘何出此言,竟會覺得他近來時運不佳,可武媚娘早已先入爲主,李恪的話到了武媚孃的耳中,武媚娘卻只當李恪已經承認了時運不佳之說,只是不知武媚娘從何知曉罷了。

武媚娘說李恪時運不佳,自是有她的揣度,貞觀六年,武媚娘曾在長安見過李恪一面,那時的李恪鮮衣怒馬,隨扈如雲,甚至還可當着面與長孫兄弟分庭抗禮,自然是權貴人家子弟。

可如今不過過了一載有餘,李恪已經自長安淪落至此,當初的一身錦衣華服也換做了粗布衣裳,身後的隨從也不見了蹤影,若非時運不佳,又怎會如此。

只是武媚娘心中雖是如此揣度,自己也對自己的揣度深以爲然,不過當着李恪的面,她又擔心李恪有些心氣,若是坦言了面子上恐掛不住,於是婉言道:“我不過是胡亂猜的罷了,公子本在長安,如今卻貿然孤身現於江陵,想來是府上生了變故,纔會如此吧。”

李恪聽了武媚孃的話,這才明白了過來,難怪武媚娘會有此一言,原來竟是如此。

不過武媚孃的話李恪倒也樂得接受,不願去反駁。

武媚娘把他當做落魄了的權貴子弟也好,如此一來反倒省了許多麻煩,也免得有其他的風聲傳出,叫有心人知道了他的行蹤。

於是李恪也順着武媚孃的話,應了下來:“數日前在下府中確是突逢變故,叫小娘見笑了。”

武媚娘聞言,忙道:“公子何出此言,公子年少,突逢鉅變,尚能有如此豁達胸襟,已是不易。不過公子倒也不必太過傷感,公子武藝不俗,眼下西北邊線未平,朝中正是用人之際,公子若是有心,大可往西北參軍,待建功立業後也必有再興家聲的一天。”

武媚娘本就聰慧,又是武士彠之女,出身顯貴,眼界自然不是尋常人家女子可比,故而從她口中說出這番話,李恪倒也不覺得訝異。

李恪道:“小娘所言甚是,我也正有此意。”

武媚娘笑道道:“公子有如此打算便好,我已與家母提及公子之事,若是公子不棄,便可在府上暫住些時日,待身子大好後再另做打算。”

李恪道:“若能如此,自是最好,只是麻煩府上了。”

武媚娘擺了擺手笑道:“這倒無妨,家父正是荊州都督,亦是武臣,最喜提攜後輩,若是公子有意,我也可將公子引薦於家父。”

武媚娘之言,自本是好意,可李恪聽了她的話,卻連忙搖了搖頭。

武媚娘非是朝臣,自識不得李恪,但武士彠乃是重臣,與李恪在朝堂之上也有過數面之緣,是識得李恪的,若是武士彠見着了李恪,自然就認了出來。

李恪是君,武士彠是臣,若是往常,李恪倒也不怕武士彠認出自己,不過如今李恪落難在外,而武士彠在朝中又黨派不明,若是武士彠與太子親近,叫他知道了李恪在此,李恪豈不是自尋死路。

李恪當即道:“小娘好意在下心領了,不過欲振家聲,靠的還是自己,此事便不必麻煩應國公了。”

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十二章 夜襲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九章 飲酒第三章 奏對第二章 端午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五章 汗庭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四章 求親第六章 分封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九章 拒親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九章 夏乏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三十章 爭執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六章 殺機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章 拒辱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九章 家書
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十二章 夜襲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九章 飲酒第三章 奏對第二章 端午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五章 汗庭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四章 求親第六章 分封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九章 拒親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九章 夏乏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三十章 爭執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六章 殺機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章 拒辱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九章 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