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子之危

李承乾失德,引青樓男寵入東宮,開立國未有之先例,驚駭朝堂。

李承乾之舉,不止是有損名德,叫宗室難堪,更在不經意間開罪了武功蘇氏,甚至是整個關隴門閥,太子一黨自內已經開始漸漸瓦解。

但這一次的醜聞終究還是沒能徹底毀掉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一來李承乾眼下雖然品德有虧,但尚未鑄成大錯,李世民自己也沒有廢黜太子的意思,二來因爲長孫皇后已故,在這個節骨眼不管是李世民還是朝中羣臣,都沒有爲難太子的心思,故而李承乾反倒暫時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延康坊,楚王府,內院中庭。

時已開春,氣候漸暖,關中的樹呀,草呀的也都漸漸地抽出了綠芽,不復此前的蕭瑟景象,就連拂身在面的風也柔了,暖了許多。

楚王李恪和楚王妃武媚娘正抱着新晉武功郡王的小李璄,正在院中坐着,曬着太陽。

“太子的命真是不錯,此番犯了這般大的事情,竟然還能保住東宮。”武媚娘抱着李璄,捏着他粉嫩的臉蛋,正逗這小李璄,口中卻對李恪道。

李恪道:“皇后新亡,朝中雖有人彈劾太子,但父皇是念舊情的人,憐愛諸子,更何況太子還是嫡長,又怎會忍心在此時爲難太子,動廢立之心呢。”

武媚娘輕嘆了口氣,道:“是啊,父皇雖因皇后之死有所遷怪於太子,但太子畢竟還是嫡長,仍爲父皇所寵愛,若太子未犯大錯,想要父皇廢長重立,不是易事。”

李恪道:“媚娘之言一語中的,太子廢立的關鍵從來都不在朝堂,而在宮中,只要太子自己不犯大錯,就算朝中廢黜之聲再大,也都無用。”

武媚娘道:“如此說來咱們這邊倒是不能再在朝中給太子施壓了,若是壓地太甚,父皇起護子之念,再想動太子便更難了。”

李恪道:“不錯,要動太子,只能由內而外,而不可由外而內,父皇強勢,外朝之事父皇還能聽得進百官之言,但家事卻不能,若是強行彈劾只會適得其反。”

武媚娘皺眉問道:“那該如何?我聽聞父皇下詔,命魏玄成爲太子太師,入值東宮,朝中名臣房玄齡、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等掛職東宮,太子之勢一時大增,若是太子能從衆臣之言,改惡從善,又該如何?”

李恪搖了搖頭笑着對武媚娘問道:“父皇命衆名臣入值東宮,這堪謂古少有之先例,也是一劑猛藥,媚娘以爲什麼樣的病人才需下猛藥?”

武媚娘何等聰慧,李恪之言一出,武媚娘只是稍稍一想便明白了李恪的意思,武媚娘回道:“只有將死之人才用猛藥,三郎的意思是太子已經將死之人,父皇這是給他最後一次機會了?”

李恪道:“不錯,太子昏聵,父皇幾番糾正,卻始終不見成效,此番父皇大動干戈,命羣臣入值東宮,教導太子,這正是最後一步棋了,父皇對太子其實已沒有此前那般放心了。”

武媚娘道:“三郎所言極是,此番奉旨入值東宮的羣臣雖多是朝中要員,但也都是文官,竟無一武臣。”

李恪笑道:“正是如此。”

武媚娘看着李恪眼帶笑意,很是自信的模樣,問道:“看三郎的模樣似乎對此頗爲自負,難道就不怕太子得賢,就此改弦更張嗎?”

李恪道:“太子這根苗子算是徹底長歪了,就算父皇想扶,也再扶不起,他身邊的言臣太多,政出多門,只會叫太子越發地無所適從,別無他用。”

正如李恪所言,李承乾的年紀正是叛逆的時候,更多的是自己的心思,若是得一良師,能善加指引,興許還能重回正道,但李世民愛子心切,急着要李承乾改好,大有立地成佛的意思,這又豈是容易。

且看看李世民遣到李承乾身邊的那些個臣子,除開一個房玄齡還好些外,魏徵、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權萬紀,俱是朝中名諫之臣,一個個搶着、爭着去抓李承乾的過錯,言辭激烈,這般做法李世民能成,但李承乾這個年紀,這個性格又如何聽的進去。

李承乾身邊缺的從來不是諫臣,他身邊的諫臣已經很多了,他缺的是一個良師益友,但這個是恰恰是他沒有的,李世民更不曾給他。

李恪從來不會無的放矢,他既然這麼說了,那必然是有緣故的,武媚娘笑着問答:“三郎說的這般篤定,可是外面的那位又給了你什麼消息了?”

武媚娘口中外面的那位,不消說,自然就是擷玉樓的蕭月仙了。

李恪常往擷玉樓跑,但武媚娘卻知道李恪不是急色之人,他去擷玉樓絕不是爲了獵色,而是另有其他緣故,武媚娘這般聰明的女人,每日和李恪同牀共枕,哪裡會毫無察覺。

蕭月仙的事情李恪自己也從未想過能徹底瞞得住武媚娘,李恪帶着些心虛,但還是如實回道:“確是她給我的消息,未免父皇生怒降罪東宮的那個男寵,李承乾已經將他移藏至城南的一處別院中藏着,你以爲太子這般作爲,還有的救嗎?”

此前武媚娘雖然隱隱猜到了此事,但卻一直未能確信,可武媚娘畢竟還是女子,雖不善妒,但眼裡也是揉不得沙子的,李恪這麼說便等於承認了自己的猜測。

出於女子的本能,這一刻起,武媚孃的心思可就不在李承乾的身上了,而在蕭月仙。

武媚娘拋開了李承乾在一旁,而是笑着試探道:“在外面住着哪裡方便,哪有在府中的好,何不請那位姑娘來王府住着,我也好每日有個伴兒。”

武媚孃的神情雖然看着輕鬆,眉宇間還帶着笑意,但李恪卻不敢有絲毫的大意,武媚孃的手段他可是清楚的,蕭月仙也不是個善茬,此事雖然想瞞是瞞不住的,但若是處置不好,那他可就是後院失火了。

李恪回道:“她的身份敏感,不便公諸於衆,她自己也不願進府,更何況有些事情在府外做着還是要更方便些。”

武媚娘聽着李恪的回答,稍稍地放心了些,聽着李恪的意思,這個女子至少沒有太大的心思要和她這個王妃爭上一爭,大有甘願伏低做小的模樣。

此事若是擱在一年前,武媚娘高低也要去拜會一下這個女子,見識一下這究竟是何妨神聖,但現在不必了,武媚娘爲李恪生下了嫡長子李璄,小李璄又極得李世民寵愛,破天荒地封了武功郡王,她眼下的正室之位可是穩如泰山,只要她自己懂得進退,誰都威脅不到她。

武媚娘道:“既如此,那便罷了,媚娘生爲主婦,爲殿下掌管王府上下,還是分得清主次的,咱們府上不管內外,總還是和和氣氣地好,可不能學了東宮,自己先鬥了起來,叫人得了機會。”

李恪聞言忙道:“媚娘說的極是,我也正是這個意思。”

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章 拉攏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六章 分封第七十章 雍王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七十章 騙鉞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十九章 醉客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八章 鞠文泰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章 墜馬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章 引薦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
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章 拉攏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六章 分封第七十章 雍王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七十章 騙鉞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十九章 醉客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八章 鞠文泰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章 墜馬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章 引薦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