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吐蕃之論

“看虎頭方纔在朝議之上的模樣,幾番欲言又止,似是言有未盡之意?”李世民單獨留下李恪,一開口便對李恪問道。

李恪回道:“兒臣身爲北地邊帥,坐鎮河東,西南邊務不在兒臣轄下,兒臣本不該置喙多言,有些話也不知該不該講。”

李世民聞言,糾正道:“虎頭這話便說的差了,你雖是河東邊帥,但也是皇子,我大唐長治久安你自擔着責任,凡我大唐之事,於國有利者你盡皆可言可問,誰能說得,更何況你看事頗有見解,有些事情朕也正想聽聽你的意見。”

“兒臣領命。”李恪應了一聲,回道。

李世民問道:“方纔出兵吐蕃之事可是有何不妥?”

李恪道:“倒也並非如此,若當真是戰事不妥,兒臣絕不會袖手旁觀,就是言官彈劾也必是要說清楚的,兒臣方纔欲言又止,擔心的不是此戰,而是吐蕃其國。”

李世民不解地問道:“在恪兒看來,吐蕃其國力更勝突厥和薛延陀嗎?”

李恪想了想,回道:“這倒也未必,若單論國力,吐蕃位處高原,物產稍顯貧瘠,不比草原,將士雖悍勇,但也不及草原人善戰,若是但拿出作戰來相較的話,吐蕃當不及突厥和薛延陀。”

李世民笑着問道:“那這便怪了,你幼年便敢自請爲質,北上突厥,後對陣薛延陀,亦絲毫不懼,一舉盡功,突厥和薛延陀之敗亡都與你相干,你怎的偏生對吐蕃如此慎重。”

李恪回道:“戰之所依者,不過天時、地利、人和而已,我大唐得聖明之君,據天時,有君臣共力,占人和,但吐蕃卻獨有地利,天下無雙。”

李世民揚了揚手,好奇道:“我大唐幅員萬里,名山大川遍佈,土地肥沃,比地利難道還比不過一個吐蕃嗎?”

李恪道:“吐蕃之地利,不在物產,而在地勢,吐蕃居於高原,易守難攻,縱使我大唐之兵倍於吐蕃,也不過自守,難言回攻。”

“這是爲何?難不成吐蕃之險,更勝川蜀十倍不成?”自打李世民從軍以來,除了在隴右薛舉手中吃過一次大虧,其他的還鮮嘗敗績,李恪把吐蕃的地勢說的這般厲害,李世民難免來了興致。

李恪道:“吐蕃雖佔地勢之險,但若只憑此一招,倒也難擋我大唐雄獅。吐蕃居西南千丈之高,地理獨特,與我中原迥異,甚至與川蜀、天南也都大不相同。凡我中原人上得高原,輕者呼不得暢,喘不得勻,胸悶氣短,重者心慌如擂鼓,渾身腫脹難當,以致丟了性命。”

李世民恍然道:“這是瘴氣。”

李恪道:“雖不盡是,但也相差無幾。我大唐兒郎生於平原之上,高原之險,非尋常可料,縱身形壯健如牛,也未必能登。我大唐若大軍出征吐蕃,只消上了高原,不必吐蕃人出兵,我大唐將士便已十去五六。”

李世民聞言,驚訝道:“朕亦曾聽聞高原難登,但竟能險惡至此?”

李恪回道:“正是如此,故而此番薛將軍出征,只宜退敵,不宜深追,否則恐嘗敗績。”

李恪行事說話一向穩妥,若非有十足的把握,李恪絕不會信口開河,壞了士氣,故而李恪的話李世民信得過,也絕對聽得進去。

李世民點了點頭,對李恪問道:“虎頭你也不曾上過高原,又是如何聽聞此事的?”

李恪回道:“當初兒臣在平康坊時曾結識過一個西域胡商,此人四處跑些買賣,也曾去過吐蕃,是他同我提及。此事訝異非常,故雖時過數載,但兒臣仍記憶猶新。”

李恪所言自然是敷衍之語,各中真實緣由是不足爲外人道的,而平康坊又是人員混雜之地,李恪在這裡遇見誰,聽見什麼也都不奇怪。

李世民道:“若如此說來,恐怕這吐蕃一時間還攻不得了,只恨他如此猖獗,朕卻奈何不得他。”

李恪想了想道:“雖不能動吐蕃,但倒也並無節制他的法子,若只吐蕃一地,實難爲我大唐重患,怕只怕吐蕃勾結西域諸國,一同爲亂,纔是難事。”

李世民聽得李恪的話,頓時也明白了李恪的意思,李世民問道:“虎頭所言可是高昌國?”

李恪道:“正是高昌,高昌與吐蕃狼狽爲奸,此番吐蕃南下,高昌國亦乘機入寇吐谷渾,亂我大唐西境,爲吐蕃助長聲勢,高昌國麴文泰狼子野心,幾番與我大唐爲敵,阻攔東西絲綢之路,據爲己有,兒臣以爲若我大唐有意拓展西域,高昌不宜久留。”

高昌在涼州敦煌之西,有二十一城,古謂之高昌壁,高昌據於東西要道,乃關中出西域,西域入長安的必經之路,故而高昌富庶非常。

也正因高昌之富庶,勝兵萬人,又遠離長安,覺得大唐兵鋒奈何不得他,故而高昌國王鞠文泰這纔有膽子打絲綢之路的主意,想要據爲己有。

不過絲綢之路雖然緊要,但畢竟價值只在經濟,還沒有上升到大唐最引人注目的軍事層面,並非一時可斷王朝興衰的生死命脈,以往唐廷也不急於這一時半刻去拔出高昌這顆釘子。

但今日卻不同了,鞠文泰竟然盯上了吐谷渾,也乘着吐蕃南下之機洗劫吐谷渾,佔其地,奪其牛羊,這便一下子觸及了唐廷的根本利益。

畢竟自打李靖西征,吐谷渾降唐後,吐谷渾便是大唐臣屬,高昌攻吐谷渾便是在攻大唐,唐廷豈能忍讓。

李世民拍了拍李恪的肩膀,笑道:“虎頭久在河東,想不到對西域之事竟也有這般深的見解,方纔朕在殿中所言的‘名帥’二字你也當得,不過你這話此前倒也有人同朕說起過,你還不是第一個。”

李恪好奇地問道:“不知是哪位將軍,竟與兒臣所見相同?”

李世民回道:“是右衛大將軍侯君集,侯君集曾爲藥師副帥,隨藥師西征吐谷渾,故而對高昌早有了解,今早高昌隨吐蕃之後,侵擾吐谷渾之事才傳回京中,他便來見過朕,請掛帥西征高昌。”

李恪問道:“不知父皇是何想法?”

李世民道:“侯君集不及虎頭,他本沒能說動朕,朕原想先定吐蕃,再平高昌,但今日聽得虎頭之言,朕決定採納你和侯君集的意見,先定高昌,震懾吐蕃。”

李世民說着,又對李恪問道:“侯君集請掛帥西征,你以爲可否?”

李恪不假思索地回道:“陳國公曾隨藥師公出徵吐谷渾,想必對西域之事也多有了解,當可掛帥。”

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章 初定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五章 汗庭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十二章 夷男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六章 分封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三章 盛會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十章 落雕弓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五章 伏擊
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章 初定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五章 汗庭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十二章 夷男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六章 分封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三章 盛會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十章 落雕弓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五章 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