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

關中,長安,太極宮。

凡御史臺臣,有聞風奏事之權,權萬紀身爲侍御史,號“繡衣直指”,更是可繞過代御史大夫溫彥博掌御史臺事的御史中丞李乾祐,直疏聖前。

次日清早,權萬紀剛剛收到檢舉密信的次日,一封自御史臺發出的彈劾奏疏便越過御史中丞,第一時間送到了李世民的案頭。

當李世民剛剛用完早膳,身上還稍帶着幾分疲乏坐在甘露殿案頭批閱奏疏時,便當先看到了權萬紀的奏疏,只是打開一看,便立刻精神了過來,甚至手心都攥出了一絲冷汗。

“陛下聖啓,臣權萬紀言:臣嘗聞三國曹魏,有同根相煎之急;立漢之初,有七王叛政之亂,究其根本,皆因皇子兄弟鬩牆,以致天下不安。故皇子之和,非關家戶,更系天下,萬不可輕之。臣昨日於坊間得聞,日前太子外宴,竟於宴上有言:‘廬州刺客刺楚王,未中咽喉,取其性命,致留心腹之患,是爲惜也。’臣以爲太子此言豈有手足?甚是不妥,非仁君所出,斷不可忽之...”

權萬紀一封奏疏,前後不過百餘字,但帶給李世民的震動卻是鮮有的。

李世民初爲唐國公府李家二郎,起於亂世,南征北戰乃有大唐,父子手足反目,方得天下,李世民知道其中的無奈和痛苦,他不願重蹈李淵覆轍,也決不願他的皇子們再重走他的老路,可權萬紀所言若是真的,那他最不願看到的事情就正在發生了。

“狗賊權萬紀,胡言亂語,竟敢離間我天家父子,着實該死!”李世民手中拿着權萬紀的奏疏,將奏疏撕作兩半,狠狠地砸在了地上,怒道。

初看這封奏疏,李世民自是本能地不信,畢竟在他的眼中,李承乾仍舊是那個謙德友愛的長子、長兄,又豈會說出這般大逆不道的話來。

李世民的反應如此激烈,倒是驚住了在一旁侍候着的常塗。

以常塗對李世民的瞭解,在李世民的眼中,權萬紀雖算不得什麼能臣,但也算是可用之才,畢竟滿朝文武雖多,但敢去彈劾宰相房玄齡的畢竟還是極少。

房玄齡乃李世民心腹,左膀右臂,李世民對房玄齡自然信任,但於帝王心術而言,房玄齡久握相權,難免會有私心,能利用權萬紀這樣的人來好生地敲打一二,自然也是好事。

權萬紀沽名好直,李世民不是不知,但朝中就是需要這樣的人來制衡各方,這也是李世民爲何縱容權萬紀的緣由之一,只是爲何今日李世民竟動了這般怒氣。

常塗雖不知何事,但他身爲李世民親信,此時便決不能閉口不言,於是道:“陛下息怒,無論何事,查清便是,何必這般動怒,免得傷了身子。”

李世民聽了常塗的話,緩緩地坐了下來。

常塗說的也是,若是權萬紀所奏只是妄聞,他怒之何用?當務之急還是要查清此事的真僞。

李世民點了點頭,便要宣太子進宮,可他思慮了片刻,卻又頓住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恪和李承乾二人,李世民一個都不願傷了,若是此事是假,他貿然宣李承乾入宮質問,豈非顯得他這個父皇猜忌太子,使得父子失和。

李世民想了想,這纔對常塗吩咐道:“宣克明家的二小子入宮,他與承乾走的最近,凡事都清楚些。”

杜荷與李承乾關係極近,此事李世民也是清楚的,杜荷常爲李承乾座上賓,若是李承乾設宴,杜荷多半也在宴上,問他總比直接問詢太子來的緩和許多。

當杜荷被內侍傳喚,入了宮時,尚且不知發生了何事,也不知李世民傳他何事。按理來說,他不過蒙父蔭,在朝中掛了一個散職,無實權,更無實務,李世民傳喚他,能有何事?但身爲京中紈絝,貿然被皇帝召見,心中自難免不安。

當杜荷滿心忐忑地進了甘露殿,杜荷擡頭望去,果然,正如他所擔心的,李世民正黑着一張臉坐在上首。

“臣杜荷拜見陛下。”杜荷慢慢地走到大殿的正中,對李世民拜道。

“杜荷,你好大的膽子,你可知罪!”杜荷下拜在前,李世民甚至不等杜荷起身,便怒喝道。

因爲杜如晦的緣故,李世民一直視杜家兄弟爲子侄後輩,甚少怒罵,李世民今日的反應倒是叫杜荷被猛地驚住了。

杜荷在腦海中快速地思索了起來,可他近日似乎還算老實,並未捅出多大的簍子,能叫李世民如此動怒的。

杜荷本就是無甚膽氣,又被李世民這麼一嚇,早已失了分寸,戰戰兢兢地回道:“臣愚鈍,不知所犯何事,還望陛下明示。”

李世民看着杜荷的樣子,輕哼了一聲,問道:“楚王遇刺之後,太子在宴上所言,你還要替他瞞到幾時?”

“轟隆!”

李世民之言入耳,杜荷感覺自己的腦袋彷彿炸開了一般,他也知那日宴上人多口雜,李承乾所言不妥,但沒想到這麼快就傳了出來,還傳到了李世民的耳中。

一時間,杜荷爲難了。

李承乾是太子,國之儲君,未來的皇帝,他此時若是把李承乾的話泄露於李世民,李承乾如何能夠饒他,恐怕此前的情誼非但一筆勾銷,更是結了仇怨。

可他若是不說,李世民現在就在他的面前,眼下便是欺君之罪,可是要入獄甚至殺頭的。

杜荷正想着該如何說,上首坐着的李世民又發話了,李世民對杜荷道:“那日東宮宴上於宴之人不少,若是你所言與旁人不同,你當知何罪。”

那日東宮宴上,除了他們這些受邀來此的賓客,還有許多東宮的宮婢,李世民想查,絕非難事,若是他此時胡言亂語,事後叫李世民查出了不對,那就算是杜如晦也保不住他。

杜荷面色蒼白,低着頭回道:“陛下有命,臣不敢妄言。”

李世民道:“那你便說吧。”

杜荷唯唯諾諾地回道:“臣愚鈍,記得不是很清,只記得太子似乎有言:‘刺客無能,竟未能中楚王咽喉,取其性命,致成後患’。”

杜荷說完,“撲通”一下子跪了下來,癱坐在了地上,他知道,自此往後,他在東宮已無立錐之地了。

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九章 奪河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十章 拉攏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章 拒辱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十章 請辭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章 爭執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十二章 夷男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章 結好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
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九章 奪河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十章 拉攏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章 拒辱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十章 請辭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章 爭執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十二章 夷男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章 結好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