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

武舉在大唐的出現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武不同文,武舉更和科舉不同,仕子習文,而通才策謀略,治國之道,但武略卻不是可以隨意習得的,這需要天分,更需要戰場之上的積累。

大唐行武舉百餘年,但真正通過武舉高第入仕,卻名傳千古的只有郭子儀一人,餘者盡皆泯然衆人,不過爾爾。

所以李恪從始至終,武舉都還只是李世民和李恪對付關隴門閥的政治武器,首倡武舉的李恪自己都沒有想過能從武舉中擇出蘇定方這樣的名帥,或者席君買這樣的猛將來,他要的本就是中人之姿,擔得起府軍最基層武官官職的人。

而李恪此舉確也擊中了關隴門閥的七寸,關隴人世居關西,多少有些自重而排外,這也是爲何在隋末亂世,出身關隴的李淵父子能夠輕易地入住關中,而旁人不能的緣故。

要對付關隴人,用江南人不行,河北人不行,山東人也不行,最好的還是關隴人,而李恪的武舉就是用關隴人來對付關隴人。

第一次的武舉只在長安,只在禁軍,從中擢拔可堪一用的人才,而禁軍從來都是李世民說一不二的地方,所以在禁軍中搞出來的動靜,哪怕關隴門閥中人明知朝廷另有他意,也不敢出言。

第一次科舉的日子就定在來年初,也就是貞觀十五年的春天,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着,而就在這個時候,李恪終於見到一個眼下還無關緊要,但他卻極感興趣的人。

長安城,隆冬,東宮。

入了冬,今日的長安城早早地便飄起了大雪,從早間夜裡一直飄到午後,大半日的時間,整個長安城已經是素白的一片。

在東宮的內宮,李恪小心地扶着懷有身孕的武媚娘在園中慢慢地走着,賞看雪景,而就在此時,薛仁貴來稟。

“啓稟太子,上卦縣令狄知遜求見。”薛仁貴走到李恪的跟前,對李恪稟告道。

上卦縣令,官卑職微,若是放在以往,是斷沒有入見東宮的可能的,若是旁人,恐怕薛仁貴都不會通稟,但狄知遜卻是個個例,這可是李恪點了名要見的人。

“快傳。”李恪聞言,對薛仁貴道。

薛仁貴得令,立刻便下去帶人了,而李恪身邊的武媚娘見狀,卻不免多了幾分好奇,對李恪道:“雖說三郎近來閒暇,但總也不至於空到去見一個上卦縣令吧。”

李恪笑了笑,對武媚娘問道:“你還記得爲夫幾月前跟你提過的,有意擇一少年爲璄兒伴讀的事情嗎?”

聽着李恪的話,武媚娘越發地奇怪了,問道:“難不成三郎說的璄兒伴讀便和這位上卦縣令有關?”

李恪道:“不錯,爲父相中的就是上卦縣令狄知遜之子狄仁傑。”

“什麼?京中這般多權貴子弟想做璄兒的伴讀,三郎偏生選中了一個縣令之子。”武媚娘對於這個伴讀人選顯然是沒有絲毫的心理準備,甚至有些訝異。

其實想來也是,太子伴讀都是孩童,難定才德如何,在這種情況下選的無非是兩類人,一種是朝中權貴子弟,還有一種便是皇親國戚之後,可這狄知遜之子可是一樣都不佔啊。

這樣的人爲李璄伴讀,將來在朝堂上對李璄的助益也有限地很,如果不是李恪只此一子,又是極得李恪寵愛的嫡長,武媚娘都會懷疑李恪另有所圖了。

李恪笑道:“我不過初有此意而已,還未最終敲定。我此次命狄知遜攜子前來,便是爲了稍作考較,待會兒媚娘也可看看。”

其實李恪雖然是這麼說了,但他的目的不過是爲了叫武媚娘稍稍安心罷了,其實李恪已經打定了主意,不管見了如何,狄仁傑這個長子侍讀是要定了。

畢竟這個註定名傳青史,被譽作南天一柱的千古名相可是李恪預留給李璄的左膀右臂,輔政大臣。

李恪還在院中待着,盞茶過後薛仁貴便領着狄知遜進了內宮,而在狄知遜的身後,正跟着一個八歲上下,模樣稚嫩的男童,不消多說,這男童必是李恪點名要見的狄知遜的長子狄仁傑了。

只是現在的狄仁傑不知是不是因爲還年少的緣故,沒有李恪想象中的寬胖圓潤,反倒有些清瘦,顯得很是精神。

“臣狄知遜攜犬子仁杰拜見太子,拜見太子妃。”狄知遜帶着李仁杰走到李恪和武媚孃的跟前,對兩人拜道。

其實武媚娘和了一樣,注意力幾乎都放在了狄仁傑的身上,畢竟一個縣令實在不值當她這個太子妃如此在意,而李恪素有識人之能,武媚娘對這個被李恪相中的少年還是更加好奇些。

初次面對名揚天下,地位尊崇的李恪,狄仁傑就已經表現出了與尋常少年頗有不同的地方,太子和太子妃當面,年僅八歲的狄仁傑神情和舉止沒有絲毫的慌張,而是緊隨其父,慢慢地走到了李恪和武媚孃的跟前。

狄仁傑拱手躬身,恭敬,一絲不苟地執禮拜道:“小子狄仁傑,拜見太子,拜見太子妃。”

武媚娘看着狄仁傑,擡了擡手,對狄仁傑道:“狄家小子不必多禮,快起吧。”

“謝太子妃。”狄仁傑道了聲謝,站起了身。

狄仁傑起身後,武媚娘慢慢地打量了幾眼狄仁傑。武媚娘用人,雖然重才,但也談不上唯纔是舉,女子對於模樣還是有些苛求的,若是模樣不佳,武媚娘也不會留在東宮。不過好在狄仁傑的模樣雖不比李恪年少時俊美,但也還算周正,更多幾分文氣,也是不錯了。

武媚娘看完了模樣後,接着對狄仁傑問道:“你今年幾歲,可曾入學讀書?讀了什麼書?”

狄仁傑早就自其父狄知遜的口中知道了今日來此的目的,對這個機會同樣萬分珍重,狄仁傑聽着武媚孃的問話,小心地回道:“小子年八歲,已經入學了,近來在讀的是《毛詩》。”

尋常人八歲方纔認字,狄仁傑八歲便能讀《毛詩》,想來此前已經讀了不少書,入學也是極早的,可算是聰慧過人了

武媚娘接着順嘴問道:“那你可能讀得懂《毛詩》?知道講的是什麼嗎?”

《毛詩》看着淺顯,但實則裡面的意思並不易懂,武媚娘只是隨口一問,原本並未多想,更沒有刁難的意思,但緊接着也意識到了自己問的問題對於一個八歲的孩童來說似乎難了些。

狄仁傑的臉上隱有些許難色,陷入了沉思,而與此同時,李恪也知道此問的不易,看向狄仁傑的眼睛裡更多了幾分期許。

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章 佯攻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十章 落雕弓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九章 飲酒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
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章 佯攻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十章 落雕弓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九章 飲酒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