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漕運

自古以來,經商以至鉅富之人甚多,但真正能守得住家業,澤綿後世的卻寥寥無幾。原因無非有二:一爲子孫後輩奢靡,不守家業,二爲時人皆不重商,爲人所輕。

普天之下,真正能守得住幾世富貴,甚至綿延千載的只有那些世家門閥。

周鼎方家資鉅富,偌大的淮南也少有人能與之比,但縱是如此,淮南周家也只能算的是地方豪強,與廣陵陳氏那樣的世家名門不可同日而語。

若是問及淮南百姓,孰爲他們眼中的淮南第一名門,恐怕八成百姓脫出而出的會是廣陵陳氏,而絕不會出現周家這樣的答案。

原因無他,廣陵陳氏在淮南已傳承百年,深入人心,而在廣陵陳氏面前,周家甚至連個後期之秀都算不上。

真正地世家門閥的清貴都是千年在底蘊積澱而來,絕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幾世,甚至幾十世的點滴累計,而商戶出身的周家甚至還沒有真正地開始。

當然,商戶出身,而後爲世人所重者也並非無跡可尋,眼下的荊州都督、應國公武士彠便是周鼎方最好的榜樣,擺在眼前的例子,只是要走到武士彠這一步,卻需要天大的恩遇,而李恪的出現,李恪對周鼎方所言,恰恰給了周鼎方機會

李恪要鹽行,但他要的不是一個人人自危,使不上力的鹽行,李恪需要有一個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整合鹽行爲他所用的人,而周鼎方自然便是最佳人選。

李恪需要周鼎方,而周鼎方更需要李恪,當週鼎方自李恪口中聽到了李恪的話,他便立刻明白了這個道理。

周鼎方縱橫淮南多年,見過了太多的世面,利弊權衡也不過是在轉瞬之前。

正如李恪所言,周鼎方家財萬貫,錢財,他所有的已經夠多了,縱是他此時便回府頤養天年,也可保他一世富貴衣食無憂,可如今的周鼎方年不過四旬,若是叫他就此罷手,他又怎的甘心,周鼎方是個商人,兩相擺於眼前,若是連這點賬他都算不明白,那他這麼些年的買賣可真就白做了。

不過片刻的思量之後,周鼎方便做出了決定,當即拜於李恪身前,朗聲道:“承蒙殿下不棄,周鼎方願爲殿下走狗,將東南鹽行盡數獻於殿下,分文不留。”

李恪收淮南鹽行,留下兩分於周鼎方,這是賭約,更是交易,而周鼎方分文不留,投身於李恪門下,這是效忠,是稱臣,這兩者是渾然不同的,這樣的道理周鼎方豈會不知。

武士彠傾盡家財資助李淵,方有今日之貴,而李恪與當年的李淵又有何不同?武士彠能成,他周定鼎也能成。

左右不過是長更大的賭局,而周鼎方付出的便是鹽行的兩成利而已。

“稼穡十倍利,經商百倍利,破人之國者千倍萬倍利。”呂不韋所言一本萬利,便是如此。

李恪低頭看着拜於身前的周鼎方,笑着問道:“周主事可曾想清楚了,鹽行兩成利,一載下來怕不也有數萬貫之多,就此棄了,豈不可惜。”

此事的周鼎方心中已經打定了主意,李恪之言方落,周鼎方便當即回道:“草民既拜入殿下門牆,當憂主上之憂,莫說是鹽行的兩成利,就是殿下要草民奉上全數身家,草民也絕無二話。”

周鼎方起於微末,能有今日絕非偶然,至少這份魄力,便非尋常。

李恪扶起周鼎方,笑道:“本王亦非盜匪,要你全部身家做甚,你既有意投於本王門下,本王便準了,日後你便本王效力,本王絕不會虧待於你,不過...”

李恪說着,頓了頓又接着道:“不過你本是買賣人,以往行事也難免有投機之嫌,日後你隨本王做事,便不再是買賣人了,當知從一而終的道理,否則本王絕不饒你。”

周鼎方站起身子,聞言,忙道:“殿下放心,門下以往雖是商戶,但也知一貨不售二主的道理,在草民眼中,只有殿下一個主上。”

——————————

“殿下,區區一個周鼎方,縱是東南鹽行的大主事,又如何值當殿下如此費力。”鹽行之事已定,王玄策跟着剛出鹽城,王玄策便對李恪問道。

李恪不以武奪鹽行,是未免落人口舌,不利聲望;李恪製鹽,是爲提高鹽產,造福百姓,可時人輕商而重士,王玄策也是如此,今日李恪如此禮遇周鼎方,卻是王玄策沒有想到的

王玄策雖是李恪心腹,但也不是李恪腹中的蛔蟲,李恪的心思他又怎能盡知。

周鼎方風評不佳,更是唯利是圖之人,王玄策以士自居,自不待見這等行商尚且不端的惡商,但李恪用人卻自有他的道理。

如今已經貞觀七年,諸位稍稍年長些的皇子漸已長成,長安的皇位之爭也漸漸由水下浮出水面,朝堂之上的平靜不會延續太久,換而言之,能有留給李恪這樣平靜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李恪南下之時,岑文本便曾對親自來王府叮囑過李恪。太子李承乾得隴右世家之助,勢在關隴,李泰主政洛陽,得山東世家之助,勢在中原,李恪若要與他二人相爭,李恪唯一的選擇便是結南抗北,傾江南、淮南之力,纔可相較。

而東南鹽行在淮南、江南各州縣均有營生,與地方官府門閥勾連甚廣,李恪若能全然得之,助益極大,故而李恪要的是一個平穩過度的東南鹽行,而不是鬧地雞飛蛋打。如此一來,德行有缺的周鼎方便顯得頗有幾分價值了。只不過這些話,李恪卻不願去跟王玄策挑明瞭說。

李恪只是對王玄策道:“玄策豈不聞千金買馬骨之言,周鼎方一介商戶,本王尚能重之,況乎旁人,對本王而言,鹽行生意只是其一,本王要在東南撒下的網,絕不止這一處。”

李恪爲楚王,封地亦在揚州,此處自是李恪根基所在,李恪之言倒也在理。

王玄策聞言,聽得李恪似乎竟有佈局東南之意,於是想了想,對李恪道:“殿下既欲籌劃東南,怎的忘了一事。”

李恪不解地問道:“何事?”

王玄策道:“殿下治水淮南,非但保住了淮南百姓的性命,更穩住淮水、運河,保住了淮南漕幫的買賣,漕幫諸位掌事早有意當面謝於殿下,殿下何妨一見。”

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章 婚成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七章 和親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章 面聖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七章 急招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三章 拜師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
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章 婚成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七章 和親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章 面聖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七章 急招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三章 拜師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