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訓斥

“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李恪自長安啓程,歷時近二十日,終至西北重鎮涼州。

涼州城。

一個無數次出現在邊塞詩作中的名字,在如今的李恪看來,這裡比起詩中所云之蒼茫遼闊分毫不差,但卻也沒有那般寂寥蕭瑟,白日裡的涼州反倒還有幾分熱鬧。

原本因隋末之亂,地方割據,各自爲政,再加之西突厥作亂,高昌從逆,漢時的絲綢之路已經漸漸衰落,但隨着前些年侯君集開西域,定高昌,又把河西重新接連回了絲綢之路上。

侯君集確爲逆賊,作亂被誅,但他的功績卻也被雕刻在了涼州日漸繁華的官道之上,這是任誰都磨滅不掉的,也是李恪這些日子以來的感觸之一。

“太子,這裡便是涼州嗎?”李恪側妃,吐蕃東君公主朗日林芝坐在馬車中,看着遠處高聳如山嶽的涼州城,看着官道上來回穿流的人羣,對李恪驚訝地問道。

在長安人的眼中,涼州偏遠,亦不算富庶,朗日林芝也曾自旁人的口中聽到這些字眼,原本在朗日林芝看看涼州必是貧瘠疲敝的,但朗日林芝萬萬沒想到,涼州所謂的偏遠也不過是相對長安而言,並非真的貧瘠。只這一眼看來,涼州之盛,已經蓋過了整個吐蕃,甚至尤勝都城邏些。

自打松贊干布繼位後,吐蕃漸興,連戰連捷,吐蕃王廷之中,甚至常有不知大唐深淺的好戰之人揚言,要在三載內平定高原,五載內東滅大唐,如今看來實在是個笑話。

遙不可及的長安就不說了,光是吐谷渾和涼州城就可能是吐蕃永遠都邁不過去的天塹,更何況涼州城還隔着長安近千里之遙,中間雄關數座。

朗日林芝的神情落入李恪的眼中,李恪笑道:“涼州建城已有千年,已是幾番沉浮。前些年我大唐已滅高昌,將大開西域,再過十年,涼州必定越發繁盛,到時你再來看又是另一番模樣了。”

大唐開西域從來都不是什麼秘密,而吐蕃雖然眼下力尚不及,但對於西域也早已虎視眈眈,否則也不會早早地便摻和高昌之事,挑唆高昌國與大唐爲敵,也間接導致高昌亡國了。

兩國早晚相爭之事是朗日林芝在嫁來長安前就已經知道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野心勃勃,正欲大有作爲,唐皇李世民和太子李恪也俱是英主,兩國之間爲了西域,爲了吐谷渾必有一戰。

兩國之爭雖然不近,但也不會遠了,只是到了那時,她身爲吐蕃公主,又是太子側妃,她又該如何自處呢?

李恪待她很好,她在大唐過地也並不差,她不想眼下的生活就此破碎,但這一切又是無可迴避的。

也許到了那時,她所能夠依靠就只有眼前這個男人了吧,朗日林芝看着李恪,在心中想着。

——————————————————

李恪既看到了涼州城,自然相距也就不遠了,李恪一行人又走了一炷香的功夫,便就到了涼州城下,而此事涼州都督蘇定方早已在城外等候多時。

蘇定方迎候李恪,倒是與其他的地方官員都不相同,其他的地方官員俱是一身官服,領着麾下屬官拜見,顯得很是鄭重,但蘇定方便不同了,蘇定方不是外人,是跟隨李恪多年的心腹,涼州城外,蘇定方只一身家中的常服,甚至都不曾着甲便等着李恪了。

“末將蘇定方,拜見太子。”看着李恪率衆策馬上前,蘇定方也迎上前幾步,在李恪的馬前拜道。

李恪從來都有禮賢下士之名,更何況蘇定方還是他的心腹愛將,若是擱在以往,蘇定方見禮,李恪早早地便就將他扶起了,但這一次卻並非如此。

蘇定方拜在李恪馬前,李恪翻身下馬,並未彎腰扶起蘇定方,而是就這麼站在蘇定方的身前,看着蘇定方,不悅道:“蘇烈,本宮一直以爲你行事穩重,但沒想到此次卻如此毛躁,也叫本宮在京中憂心,你真該就這麼拜着。”

蘇定方聞言,本能地以爲李恪所言是宣威折衝府營嘯和獨孤名被刺死之事,於是當即對李恪跪地請罪道:“涼州軍府之亂,叫太子憂心了,是末將未能處置妥當,請太子責罰。”

蘇定方當面領罪,也是心切,但李恪看着蘇定方的模樣,臉上的不悅卻沒有半點的緩解,而是繼續由着蘇定方跪拜於地,不曾扶起,接着道:“獨孤名如何作爲,其背後之人如何作爲非是你能掌控的,出了這等事錯也不在你,只是聞你所言,你還是不知自己錯在何處。”

蘇定方道:“末將愚鈍,還望太子明示。”

李恪道:“你明知趙軼有譁變之意,身爲三軍主帥,你又怎可親陷羣敵之中,你若是有個三長兩短,本宮如何心安。”

蘇定方聽着李恪的話,似乎明白了李恪的意思,蘇定方身爲涼州都督,鎮守西北第一重鎮,肩負重任,他親赴險地自然是不妥的。

蘇定方解釋道:“此事太子大可放心,末將在入營前已經做好了交代,若是末將有個萬一,便當由別駕程名振代爲節制涼州邊軍,程名振隨末將征戰多年,還是靠得住的。”

蘇定方不這麼說還好,李恪的神情還算平淡,但蘇定方之言一出,李恪頓時動了怒意。

李恪怒道:“混賬,到了此時還在胡言亂語,你若有個萬一,還能尋了程名振,那本宮又去哪裡再找一個蘇定方來?”

李恪一向待人寬和,尤其對蘇定方更是優厚有加,蘇定方跟隨李恪十多年,李恪從不曾訓斥過蘇定方半句,這還是第一次。

蘇定方聽着李恪的話,先是一頓,但慢慢地鼻頭便有些紅了,李恪這哪裡是在訓斥他,分明就是滿滿的關心和偏愛,若非視爲自家人,怎會說出這番話來。

蘇定方伏地道:“門下叫阿郎擔心了,請阿郎恕罪。”

蘇定方以門下自稱,喚李恪爲阿郎,便是以李恪家奴自居,對於邊關大將而言,這個稱謂可比太子什麼的重太多了。

李恪聞言,這才俯身緩緩地扶起了蘇定方,待蘇定方起身後,拍着蘇定方的手背,對蘇定方道:“本宮寧丟整個河西,也不想折了你蘇定方的性命,日後斷不可再如此了。”

“諾。”蘇定方兩眼一酸,有些哽咽地應道。

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十三章 拜師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十四章 求親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章 拉攏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六章 欽陵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四章 恩蔭第七章 持節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五十章 相爭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章 收局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十章 落雕弓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
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十三章 拜師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十四章 求親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章 拉攏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六章 欽陵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四章 恩蔭第七章 持節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五十章 相爭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章 收局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十章 落雕弓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