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貴妃

當李恪離開崇仁殿,回到宜秋殿時,楊妃已經得到了李恪請纓爲質的消息,與這個消息一同而來的還有李世民的冊封詔書。

“朕紹膺駿命:茲有蜀王恪之母,后妃楊氏,性嫺禮教,婉穆爲心,毓秀鍾靈,教子有方。承戚里之華胄,升後庭之峻秩,貴而不恃,謙而益光。以道飭躬,以和逮下,四德粲其兼備,冊爲貴妃,佐皇后理六宮務,得天所授,承兆內闈,膺茲嘉命,可不慎與。”

“誥皇子之寵,禮絕於諸侯,帝王之制,封殊於列國,爰自前代,茲義存焉。有皇帝六子愔,岐嶷夙成,聰明天假,孝友忠敬,溫文惠和,今可連允宜,胙茲茅土,光彼磐石,永固鴻業,式繼維寧,可封爲樑王,食邑千戶,令有司擇日備禮冊命。”

李恪前腳自請爲質,中間不過隔了不到半個時辰,後腳李世民的冊封詔書便送到了宜秋宮,這兩份冊封詔書的緣由自然就顯而易見了。

李愔冊爲樑王的聖旨倒還好說,李愔畢竟是皇子,冊封親王不過是早晚的事情,早一些遲一些倒也無甚緊要,不過楊妃被冊爲貴妃的聖旨就不一般了。

李世民冊封楊氏爲貴妃,李愔爲樑王,乃是直接走的中旨,未經中書、門下二省,若是仔細計較起來,宰相自然是可以提出異議的,但如今關頭,誰又會這般不識趣站出來,故而這道聖旨倒也是天下認可的了。

大唐後宮,除母儀天下的皇后外,便以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的四妃爲尊,貴妃更是四妃之首,六宮之內,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李世民繼位未久,後宮妃嬪人數不多,除去皇后外,其餘的四妃、九嬪等位均未正式冊封。

原本說來,論後宮聲望及恩寵,韋妃、燕妃、陰妃三人俱不在楊妃之下,其中韋妃更是關隴巨閥京兆韋氏之後,拜爲貴妃的可能自然極高。

而在唐史上,若非李恪的緣故,韋妃也正是在貞觀元年被李世民冊爲貴妃,一當便是二十餘年。

而如今,因爲李恪自請爲質的緣故,李世民竟在武德九年末便將貴妃之位冊給了楊妃。現在看來,只要楊妃自己恭謹些,不出大的岔子,韋妃是與貴妃之位無緣了。

李恪自崇仁殿出來,一步一步磨磨蹭蹭地往宜秋殿走去,一路上想着該如何與楊妃交代,心中卻始終沒想出什麼好的主意。

李恪爲質,便要前往突厥,從此與楊妃相隔千里,生死難料,這世上哪有這樣的說辭,能叫她真的寬了心的。

李恪心事重重地走到宜秋殿的殿門外,還未及踏入殿中,擡起頭,一入眼便看到了瓶兒正站在殿門處等候。

瓶兒是楊妃的心腹侍女,在宜秋殿中地位也頗高,能叫她在此等候的自然也只有楊妃了。

“瓶兒姐。”李恪走到瓶兒的跟前,輕聲喚道。

瓶兒低頭看了眼一直被她視若親弟的李恪,眼眸中閃過一種複雜的神色,既有憐愛,也有不忍。

“小郎回來了。”瓶兒張了張口,拉過了李恪的手,似乎想說些什麼,但好像又顧及到自己的身份,又忍了下來,最終只吐出這一句話。

“阿孃呢?”李恪知道瓶兒在此必是奉了楊妃的意思,於是問道。

瓶兒道:“娘娘已在內殿等候,特地囑咐奴婢,只要小郎一回來,便立刻領過去。”

瓶兒一邊說着,便拉着李恪的手,往內殿走去,一路上也總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最終還是一言不發地帶着李恪到了內殿。

“兒恭喜阿孃得封貴妃,入四妃之列。”李恪一入內殿,只口不提質子的事情,開口便對楊妃賀道。

得封貴妃,既是位份擡高,更代表了皇帝的恩寵,本該是極喜之事,可此時的楊妃卻絲毫喜悅不起來,因爲她知道,自己貴妃的位置可以說是愛子用自己的苦難換來的。

楊妃並未接李恪的話頭,只是問道:“爲質之事事關重大,你爲何擅做主張?”

李恪早知楊妃會這麼,回宮的路上也早已想好了,李恪俯身拜道:“恪兒一直想往漠北遊歷,只是苦無良機,此番得知有此機會,心中甚喜,便向父皇請命了,恪兒不肖,望阿孃勿怪。”

李恪的藉口中倒也不提那些家國之事,也不說自己眼下形勢,只說是自己年少貪玩,是自己一心想去。

李恪的話自然是想要楊妃免受擔憂,可楊妃又哪裡不知道李恪的用意,李恪越是這樣說,楊妃的心裡反倒越發的難過。

楊妃看着李恪故作尋常的樣子,心中陡然一慟,原本想着要責罵他一番的話語竟一句也說不出口,只是起身,一把將李恪緊緊攬在了懷中。

“你還年少,縱有報國之心,又哪知突厥人的可怕。阿孃的堂姊,前朝義成公主自打出塞,已經二十餘年未曾回過關中,一旦去了突厥,再想回國,何其難矣。”昔年義成公主出塞外嫁時楊妃還是孩童。不過她雖未親眼見過,但總歸時常聽到周邊的人提及,這樣想來,自然就極爲擔憂李恪的安全,不自覺地,竟哭訴了出來。

李恪被楊妃攬在懷中,感受着周身的溫度,鼻尖一酸,眼眶竟也一下子溼潤了起來。

可憐天下父母心,現在的李恪,骨子裡的他雖是來自千年之後,但他卻不是瞎子、聾子,楊妃對他的關愛他無時無刻不看在眼中,記在心中,早就將楊妃當做自己的生身之母來看待,李恪見楊妃落淚,他的心裡委實難安。

李恪強忍着在眼眶中打轉的淚珠,安慰道:“阿孃勿憂,如今大唐的局勢已與當年不同。兒此去突厥,長則五年,短則三年,必得南歸,屆時兒在承歡膝下,補盡孝道。”

“阿孃不哭,阿孃不哭。”楊妃抱着李恪落淚,一旁原本坐着玩耍的李愔見狀,一下子被嚇住了,嘴上說着阿孃不哭,自己卻一下子“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楊妃見狀,只得用衣角擦乾眼淚,鬆開了李恪,轉而去哄李愔。

李恪與李愔,乃是嫡親的兄弟,亦是血濃於水,骨子裡自有一種親切。

李恪走到了李愔的身邊,摸了摸李愔的頭頂,待哄得李愔不哭。

李恪拉過李愔的手,對李愔道:“阿兄明日便要外出遠遊了,你在宮中需得好生孝敬阿孃,待阿兄改日回宮,再與你玩耍。”

現在的李愔不過四歲,哪裡知道什麼叫做質子,哪裡知道李恪一去便需數載,只當兄長要如往日一般出宮求學,每到傍晚時又能回宮同他玩耍。

“恩。”李愔點了點頭,脆生生地應了下來。

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章 敲打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六章 加註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八章 演練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章 相爭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章 取義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九章 奪河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
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章 敲打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六章 加註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八章 演練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章 相爭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章 取義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九章 奪河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