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

“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

揚州處南,比北邊的長安回暖還要早地多,李恪時隔兩月再回揚州,運河兩岸原本霜白色的楊柳已經泛出了淺淺的綠色。

楊柳樹上,雪白、如茸毛般的柳絮迎着拂面柔人的微風在揚州的二月天漫天飄飛,時有落在水中的,竟也宛如在河面漂浮着的雪花一般晶瑩剔透。

而在今日,以往熙熙攘攘,熱熱鬧鬧的揚州江都渡口,卻顯得尤爲地安靜,就連以往來來往往的商船也沒有了蹤跡,本該擠得略顯擁堵的水面也變得開闊非常,騰出了整片碼頭,因爲今天溫婉的揚州城正在等着他的主人乘舟南下。

“大都督來了,大都督來了。”隨着渡口的不遠處,一艘官船漸漸露出了身影,原本安靜地站在渡口之上等待着的人羣一下子熱鬧了起來,看着不遠處水上的船,紛紛道。

新晉級揚州刺史朱琮和揚州大都督府司馬馬周兩人相互對視了一眼,各自擡手禮讓了一番,走上了前去。

去歲歲中,馬周以李恪被擄後穩定淮南之功,被李恪表奏爲揚州大都督府司馬,官居從四品,論官級,比起從三品的揚州刺史朱琮自是低了不少,但馬周乃李恪心腹,他在揚州乃是代行李恪權柄,掌揚州軍政,與治民的朱琮倒有幾分分庭抗禮的意思,朱琮也不敢怠慢。

片刻之後,待李恪所乘之官船靠岸,馬周和朱琮一齊上前,對迎面下船的李恪拜道:“臣揚州刺史朱琮,臣馬周拜見大都督。”

馬周是爲李恪心腹,李恪與他自然不必十分客套,自廬州遇刺一案後,朱琮也入李恪門下,不過朱琮畢竟也是一方大員,李恪不可怠慢。

李恪親自上前,擡手扶起了朱琮,對朱琮笑道:“朱刺史有心了,快快請起。”

“謝大都督。”朱琮應了一聲,站起了身子,朱琮起身後,身後原本拜着的衆人也紛紛起身。

“朱刺史在揚州待得可還習慣?”朱琮站起身子,落後李恪半步而行,李恪看了眼身旁的朱琮,對朱琮問道。

朱琮小心地回道:“臣初來時對揚州政務還多有不熟之處,不過多得賓王相助,多請教了幾次,慢慢地也就熟了。”

朱琮之言,看似是在感激馬周,實則是在對李恪表忠。

原揚州刺史賀休不買李恪的賬,對李恪似親實遠,被李恪藉故治水不利調離,調離朱琮來此,而馬周是爲李恪心腹,朱琮向馬周請教,無非就是在問李恪的意思,朱琮這是在告訴李恪,他這個揚州刺史不似賀休那般,自當以李恪之令,唯命是從。

李恪聞音知雅,笑了笑,對朱琮道:“朱刺史有心了。”

朱琮聽得李恪的話,恭敬道:“臣乃大都督門下,得大都督恩典乃有今日,大都督喚臣以官名,臣萬萬當不起,大都督日後但喚臣表字便是。”

揚州乃李恪根本,李恪把朱琮自廬州調到揚州,欲用朱琮爲心腹的意思不言自明,若是李恪只喚朱琮官名,難免覺着多了一層隔閡,不顯親近,故而朱琮有此一言。

李恪也知朱琮之意,笑道:“哈哈,緯真(朱琮字)之言甚是,倒是本王見外了。”

————————————

江都渡口邊,李恪正跟朱琮還在寒暄,而此時的李恪還不知,就在渡口便不遠處的一處的茶樓上,有一個女子正透過半開的窗子,悄悄地盯着他。

若是李恪在此,必然也能識得此人,因爲這女子不是旁人,正是與他恩怨糾纏了許久的蕭月仙。

蕭月仙自淮河水患後,便裹挾李恪遠逃江陵,不過卻在洪湖之上借水匪襲船故意縱走了李恪,此番銷聲匿跡了半載之後竟又回了揚州。

“這朱琮倒是好運氣,李恪在廬州遇刺,反叫他稀裡糊塗地得了這護駕之功,一躍而成了揚州刺史。”蕭月仙看着渡口上跟在李恪身後的朱琮,輕哼了一聲道。

侍立在蕭月仙身後的清兒聞言,遠遠地瞥了眼亦步亦趨地跟着李恪身後的朱琮,不屑道:“廬州刺史、揚州刺史,左右都是一個刺史,不想朱琮竟也是如此勢力之人,爲了這區區半品,竟甘爲李恪走狗。”

揚州爲上州,揚州刺史官居從三品,而廬州爲中州,廬州刺史則官居正四品,從三品與正四品之間相隔確實不過半品之差,乍聞之,相差不大。

但蕭月仙聽了清兒的話,卻搖了搖頭,笑道:“清兒你有所不知,這揚州刺史和廬州刺史雖只半品之差,但卻是天壤之別。

且不說這揚州刺史地處險要,朱琮有李恪在朝中爲他張目,日後但有升遷便入朝拜九卿之職,單就這四品晉至三品便非易事,非十載之力不可爲之。朱琮無軍功在身,以他眼下的年紀能走到這一步,可謂少有了。”

清兒聞言,面露訝色,她不曾想到這表面上看來不過區區從三品的晉官,背後竟夾雜着這等利害關係。

清兒道:“如此一來,賀休已走,這朱琮又爲李恪所用,咱們在揚州便更是步步維艱了。”

蕭月仙聞言,看着渡口上的衆人,眼光卻不經意地投向了李恪身後的馬周,蕭月仙道:“朱琮雖有才幹,但也只是如此,真正叫我不安地是李恪身後的馬周,此人看似平平無奇,亦是名聲不顯,但去歲大水,他臨危受命,竟能在李恪失蹤之下穩住東南,實在了得,也不知李恪是從何得的這等幹臣。”

清兒看着蕭月仙面有憂色,安慰道:“小娘也不必憂心,李唐雖有馬周這樣的棟樑幹臣,但也不乏竊國米祿的蛀國之蟲,絕非是鐵板一塊。”

蕭月仙自清兒口中聽到“蛀國之蟲”,突然想起了什麼,問道:“李恪已經到了揚州,蘇州武庫那邊的買賣可有消息,若是再拖地久了,恐怕夜長夢多。”

清兒道:“小娘放心,姑蘇統軍府那邊已經來了消息,刀劍弓槍一應軍械俱已妥當,左仙師已經親自去提了。”

蕭月仙道:“如此便好,但願此事穩當,可莫要出了叉子。”

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章 易爵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章 拉攏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九章 拒親第六章 岑長倩第四章 取義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二章 夷男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九章 尋機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九章 醉客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五章 定親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三十章 圈套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章 加註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
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章 易爵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章 拉攏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九章 拒親第六章 岑長倩第四章 取義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二章 夷男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九章 尋機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九章 醉客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五章 定親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三十章 圈套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章 加註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