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

崇仁殿的偏殿內,一衆重臣端坐其中,皇帝李世民則坐於上首,面色很是難看。

“突厥已兵臨渭水,衆卿也是束手無策嗎?”李世民看着坐下殿下一言不發的衆人,問道。

殿下安靜了片刻,兵部尚書杜如晦起身道:“距離長安最近的幷州都督李勣所率四萬大軍據此尚有五日路程,若是明日與突厥開戰,我大唐能戰之兵不足三萬,恐怕難以言勝。”

突厥突然南下,兵叩渭水,李世民雖以下令各州郡大都督勤王,但因時間倉促,勤王之師俱還未及長安,此事與突厥開戰贏面自然不大。

李世民聽了杜如晦的回答,看了看下面坐着的李靖,問道“藥師(李靖字),朕若以你爲帥,統領三軍,你有幾成勝算?”

李靖聽了李世民的問題,也未立刻回答,稍稍想了想回道:“若是據長安固守,當有七成勝算,可若是出城迎戰,恐怕不足三成。”

李世民聽了李靖的回答,眉頭微微一皺,但也並未動怒。

李靖長用兵,善謀略,兵法當世無雙,在平江陵、嶺南、淮南、靈州戰事中立功無數,人所共睹,隱有力壓李勣,據武臣之首的意思。李靖性情沉穩,絕不會妄言,既他這麼說,事實自然也與此相差不大。

而且李世民自幼從軍,歷經百戰,與軍略亦是卓絕,李世民自問縱是他自己掛帥,他的把握也不會再多了。

畢竟跨馬揚刀,平原野戰是突厥所長,在野外,三萬唐軍與二十萬突厥軍人數着實相差過大。

可憑城固守絕非李世民的目的,若欲守長安,李世民只需緊閉城門,收縮關中兵力入長安便可,又何須犯險出城與頡利和談,李世民不止要保長安,他更要保整個關中,要保三百萬關中子弟。

“三成,太少了。”李世民搖了搖頭,嘆道。

李靖道:“突厥來勢洶洶,倉促間實難硬撼,不過若是能守城五日,待李勣所率四萬幷州軍入關,此戰或有六層勝算。”

突厥大軍看似來勢洶洶,其實已犯兵家大忌。

突厥二十萬大軍深入大唐腹地,已無後援,再加上突厥人不熟地利,水土難服,待勤王大軍趕到,以李靖帥才,要擊敗突厥倒也並非難事。

可五日時間太長,五日後恐怕整個關中都將踐踏於突厥鐵蹄之下,大唐賴以爲根本的關中富庶之地將淪爲廢墟。

李世民坐於上首,眉頭越鎖越深,似乎事情已經陷入了僵局。

“陛下,此戰打不得,若是突厥與大唐一旦開戰,整個關中都將受到波及,沒有二十年的時間,恐怕都緩不過勁來。”就在李世民犯難的時候,侍中高士廉又起身,對李世民道。

高士廉不同與旁人,爲北齊皇室之後,乃是皇后長孫氏的親舅舅,對長孫氏有大恩,就連李世民貴爲天子,私底下也需喚他一聲舅父。

對於蕭瑀,李世民自然可以當庭斥責,但高士廉,李世民訓斥的話卻着實開不了口。

李世民問道:“高侍中也主和嗎?”

“臣以爲眼下求和方是上策。”高士廉明知這麼說會惱了李世民,但也只能硬着頭皮道。

李世民雖早知高士廉的意思,但聽了他的回答,眼中還是不禁閃過一絲失望之色,嘆道:“稚子何辜,爲何偏要苦受這般屈辱。”

高士廉道:“遣質子一人,可救關中百姓百萬,陛下乃天子,其中利害,還望陛下決斷。”

李世民道:“山中猛虎雖毒,尚不食子,朕若爲之,豈非甚與猛虎?”

高士廉回道:“陛下遣質子,是爲天下萬民,舍一子,顧天下,此乃仁善,後世亦當記史以頌,豈能以猛虎之論相比。”

“高大人之言甚善,望陛下以大局爲重,臣附議。”高士廉話音方落,褚亮便即刻附和道。

褚亮乃弘文館十八學士之一,資歷倒是不低,可論官職,卻只是一個正六品的太子舍人,與在座的衆人根本難以並列,甚至算是一個小人物,人微言輕。

可世事就是這樣,恰恰就是褚亮這個小人物的突然出現,局勢急轉直下,竟如一簇毫不起眼的火苗,一下子點燃了整片草原。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形勢如此,這一仗該不該打,能不能打,大臣們清楚,李世民更清楚,只是李世民愛子心切,未到最後關頭,他仍舊抱有僥倖罷了。

李世民看着滿殿的大臣,面色漲紅,他雖是皇帝,但萬事也不能爲所欲爲,更何況現在在太極宮中,還有一個太上皇在盯着他的一舉一動。

李世民登基未久,若是當真太上皇李淵順應百官之意出面,那對李世民的威信甚至是皇位都是極大的威脅。

李世民長吁了口氣,無奈地嘆道:“家國天下,如之奈何?”

立於殿下的褚亮,看着李世民的反應,他知道,李世民已經從心裡做出了讓步,他只需再稍稍地推上一把,李恪爲質之事便板上釘釘了。

褚亮整了整衣冠,正要出列,可就在他的步子剛邁出一半的時候,大殿之外,負責內外通傳的御前內侍竟快步走了進來。

“啓稟陛下,蜀王求見。”內侍走到大殿之中,對上首的李世民稟告道。

“虎頭來此何事?”李世民聽到內侍的傳告,一下子還未全然緩過來,竟將李恪的乳名喚了出來。

納悶的不止是李世民,朝中的大臣們也紛紛看向了進殿通報的內侍,面露不解之色。

李恪雖爲蜀王,任益州大都督之職,可他年不過八歲,還未之官,更不通朝事,如今百官正在議事,他突然來此作甚?

前來傳話的內侍擡頭看着李世民,如實回道:“蜀王只言有要事求見,片刻耽擱不得。”

李世民此事心中正被突厥之事攪得心煩,而李恪這般年紀又能有什麼要事,李世民當即擺手道:“你去告訴蜀王,朕正與百官商討突厥之事,暫時無暇他顧,讓他回宜秋殿歇着,晚些時候再來見朕。”

內侍聞言回道:“蜀王有言,求見之事正與突厥合盟有關,故而再三命奴婢通傳。”

與突厥合盟之事有關?

李世民聽到內侍的話,腦海中浮現起李恪稚嫩,卻乖巧懂事的模樣,心中一下子想起了什麼,當即道:“宣!”

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七章 反常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十章 回京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七章 命格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三章 盛會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一章 奉茶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七章 考較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章 將行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十章 請辭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十五章 拒婚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
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七章 反常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十章 回京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七章 命格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三章 盛會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一章 奉茶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七章 考較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章 將行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十章 請辭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十五章 拒婚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