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

趙德言的話,讓大度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似乎一個被唐廷認可,叫漠北臣服的可汗之位已經在向他招手了。

而大度設大軍西出,奔東而去,奉命替換突利失,在金山駐守的咄摩支便陷入了險境。

咄摩支麾下本就不過只一萬人馬,勉強佈防尚且不足,又從何去面對大度設和阿史那社爾的七萬聯軍,大度設出兵不過三日,咄摩支便因兵力懸殊連連敗退,退出了與大度設拉鋸年餘的金山防線,讓出了整個金山,退到了唐麓嶺暫守。

但咄摩支最多也只能是且戰且退,咄摩支兵力不足,唐麓嶺也不是久守之地,咄摩支在唐麓嶺面前站穩腳跟後,便遣人兵分兩路,一路往汗庭告急請援,一面則送信至獨洛水,給奉命配合咄摩支防備金山的回紇部,請兵增援。

在以往,薛延陀部乃漠北之王,鐵勒之主,夷男之命回紇部不得不從,只是現在,隨着唐軍北上,征討檄書遍傳漠北各部,薛延陀和夷男的號召力早不比從前。

獨洛水,回紇首領大帳,當回紇首領菩薩看到了咄摩支的信,考慮的就不止是一個大度設,還有此時正身在漠北的李恪的態度。

菩薩全名作藥羅葛菩薩,乃故回紇首領時健之子。菩薩一向與夷男交好,同爲回紇部族,當年夷男起兵反突厥,菩薩便曾出兵鼎力相助,立下大功,故而也在戰後得到了獨洛水這塊沃土建牙。

在偌大的漠北,鐵勒稱王,而在鐵勒九部中,又以薛延陀部和回紇部最強,以往薛延陀和夷男能穩坐可汗之位,離不開菩薩和鐵勒的支持,但現在,菩薩卻動了其他的心思。

菩薩和夷男雖份屬同宗,但兩人的關係再近,也近不過部族的興衰,身爲回紇首領,回紇部族的存亡纔是菩薩最放在心上的,薛延陀人的使者剛走,菩薩便命人傳來了自己的長子吐迷度,一同商討此事。

“咄摩支在金山戰敗,已經退守到了唐麓嶺,他命人拿着可汗的手令請我出兵,助他固守唐麓嶺,你以爲如何?”吐迷度剛一進帳,菩薩便對吐迷度問道。

方纔咄摩支的使者來此,吐迷度也得到了消息,自也清楚咄摩支的使者來此所爲何事,吐迷度見菩薩發問,於是回道:“據我所知,此次大度設東進與以往都不相同,這一次大度設打出的是大唐的旗號,揚言是奉唐廷楚王殿下的帥令出兵助戰,現在若是去擋大度設,便是與唐廷作對啊。”

菩薩道:“你也不贊同我出兵?”

吐迷度回道:“大度設奉楚王之命攻薛延陀,這時誰插手去助咄摩支,便是和楚王作對,和唐廷作對,所以阿塔萬萬不可出兵。”

吐迷度所言也正是菩薩心中所想,李恪興兵北伐薛延陀,這個時候誰出兵助薛延陀,便是和李恪、和大唐爲敵。

在兩者間,一個是已經日暮西山的薛延陀,一個是正如日中天的大唐,誰都知道該如何去選。

菩薩道:“既如此,那我便從你之言,暫不出兵,再觀望觀望。”

吐迷度聽着菩薩的話,想了想道:“若只是觀望恐怕不足。”

菩薩不解地問道:“你的意思是?”

吐迷度回道:“眼下楚王北伐,漠北大亂,草原各部都有着自己的心思,欲從中謀利,難道阿塔就甘願錯過如此良機嗎?”

菩薩和吐迷度父子也是野心之輩,菩薩聽着吐迷度的話,隱約也猜到了吐迷度的意思,菩薩問道:“你想從夷男的身上割肉?”

吐迷度回道:“當年我回紇助夷男起兵,出力甚多,族人也因此死傷不少,可勝後夷男只給了獨洛水一代,鄂爾渾河河谷一帶死活不肯鬆口,既然夷男不肯給,我們便自己去拿,左右眼下楚王北伐,我們若是向薛延陀出兵,奪了鄂爾渾河,也是應楚王之令攻伐薛延陀。”

吐迷度的話落入菩薩的耳中,菩薩的眼裡閃過了一絲精光,鄂爾渾河河谷土地肥沃,水草豐美,當年回紇助薛延陀平定漠北後,菩薩曾一度向夷男索要此地,但夷男卻當面回絕了此事。

薛延陀能勝突厥,回紇和菩薩出力甚多,回紇也是爲薛延陀立國立下汗馬功勞,故而此事一直叫菩薩耿耿於懷,記了許久。

菩薩道:“好,此事便依你所言,出兵先奪了鄂爾渾河,而後再看看大唐楚王的意思。”

————————————

鬱督軍山,汗庭。

“大度設這個逆子,竟敢在此時發難!”咄摩支的信傳到了回紇,很快也傳到了鬱督軍山,夷男看着咄摩支送來的信,拍案怒道。

自打李恪北上河東督邊後,先是大度設西叛,而後近幾日來曳莽和拔灼也是一降一死,薛延陀凋零的不止是在漠北的勢力和聲望,還有夷男諸子。

這般境況之下,本就年過中旬,身子不佳的夷男連遭此等打擊,身子骨便越發地差了,一聲怒喝之後,接連是幾聲咳嗽,臉上泛起了一抹病態的潮紅。

“可汗息怒,還需仔細身子,大度設不是大患,大度設兵出金山,遣人抵擋便是。”梯真達官看着夷男的樣子,生怕夷男再氣出個好歹來,忙勸慰道。

夷男也知梯真達官用心良苦,夷男輕嘆了一聲道:“眼下突利失正率麾下大部在盧山抵抗李恪,曳莽和拔灼兩部又全軍覆沒,眼下哪裡還有可用之兵。”

眼下薛延陀的境況已是捉襟見肘,梯真達官哪裡不知夷男的難處,梯真達官思慮了片刻,才道:“大度設雖然不是大患,但卻不能叫他過了唐麓嶺,過了唐麓嶺便距鬱督軍山不遠了,若是實在無兵可調,只能自汗庭抽調人馬去唐麓嶺了。”

夷男眉頭緊鎖,問道:“依帕夏的意思,調多少人馬往唐麓嶺爲好?”

梯真達官回道:“兩萬,少了恐怕不成事,多了汗庭兵力不足,頗爲不妥。”

此事的夷男連遭打擊,早已精力不濟,左右梯真達官行事穩妥,又爲夷男信重,於是夷男應道:“既然如此,那便依帕夏所言,遣兵兩萬往唐麓嶺,交由咄摩支。”

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十三章 歸寧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章 墜馬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三章 自請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章 隨行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五章 拒婚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四章 拉攏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九章 尋機第五章 侯君集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
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十三章 歸寧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章 墜馬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三章 自請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章 隨行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五章 拒婚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四章 拉攏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九章 尋機第五章 侯君集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