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端午

彩絲巷,煙雨樓。

五月初五,端午,時臨中夏,日頭也漸漸地長了起來,當李恪大覺初醒時,屋外的天色已然大亮。

李恪躺在牀上,長長地伸了個懶腰,側身望去,卻發現枕在身旁的佳人早已不在。

“殿下可是醒了?”李恪正想着蕭月仙人在何處,便聽見了耳邊如翠鈴般的聲音,李恪順着聲音的方向擡眼望去,原來蕭月仙已在鏡前梳妝。

“時間還早,仙兒怎地不再多睡會兒?”李恪着衣起身,走到了蕭月仙的身後,輕輕地撫摸着蕭月仙瘦削的肩膀,柔聲問道。

眼下看着雖是天色已亮,但日頭卻還不高,想必也就是卯時前後,時候還早,故而李恪有此一言。

不過蕭月仙輕輕地拍了拍李恪的手背,卻嬌嗔道:“今日是端陽節,午前在玉帶河上有一場彩舟競渡,圖的是個與民同樂,朱刺史邀殿下前往,殿下推了朱刺史之邀,懶睡到此時。便不怕別人笑話不成。”

李恪抓住手背上蕭月仙的一雙玉掌,放在手中輕輕地把玩着,笑道:“本王這個揚州大都督掌軍不掌政,又非親民官,去與不去又無甚大礙,去討這個樂子作甚,還是多陪陪仙兒來的實在些。”

蕭月仙任由李恪抓着自己的手,對李恪道:“殿下不去倒也無妨,只是殿下總在這煙雨樓,不在臨江宮中,若是將旁人知道了,仙兒怕有人非議。”

蕭月仙的好意是爲關切李恪,李恪自然知道,不過李恪笑了笑卻道:“無妨,世人都以本王少年風流,本王風評一向如此,外人也就見怪不怪了。”

蕭月仙聞言,擡頭看着李恪一副渾不在意的模樣,臉上也浮起了一陣笑意。

她知道,端午之後,李恪便當回京了,這一去短則是兩三月,長則是半載,李恪流連於此,也是想多陪着她些,李恪的心意她豈會不知。

蕭月仙看着李恪,突然又想起了什麼,竟把自己的手自李恪的掌中抽了出來,對李恪道:“有一事仙兒竟險些忘了,殿下稍待。”

蕭月仙說完,便起身離開妝臺,到了裡間,在貼牆擱置,儲放衣裳的櫃子裡翻找了起來,顯然是在尋摸着什麼東西。

李恪看着蕭月仙鄭重其事的模樣,也當是什麼緊要之事,興許是蕭月仙要交由李恪的什麼重要物什,可片刻後,當蕭月仙尋找了東西,李恪一眼望去,卻一下子愣住了。

蕭月仙手中拿着的哪是什麼緊要之物,只是一束六寸多長的五彩絲線。

“這是作甚?”李恪指着蕭月仙手中的絲線,問道。

蕭月仙拿着五彩絲線,走到了李恪的身邊,對李恪道:“這是荊楚習俗,每逢端陽,以五彩絲線係臂,名作‘闢兵’,可保殿下一歲康健,不生病瘟。”

每逢端午,這荊楚乃至江南之地彩絲係臂的習俗李恪倒是知道,李恪以往在長安時也曾見過,可大多是小兒所繫之物,若是要李恪臂系彩絲,李恪覺着着實有些怪異。

李恪擺了擺手,忙道:“本王堂堂男兒,又非孩童,何必如此。”

李恪雖是少年,但不知是不是因自幼習武的緣故,個子卻長得極快,雖然年少,但乍一看去除了模樣稍顯清秀些,幾與成人無異,比起蕭月仙還要高上一些。

不過蕭月仙卻道:“殿下年才十六,未及弱冠,豈不正是少年,若依了仙兒家鄉習俗,正是系絲的年紀。更何況仙兒爲殿下繫於上臂,旁人又見不着,殿下怕什麼。”

蕭月仙說着,也不管李恪同意與否,自己便抓過了李恪的手,將彩絲在李恪上臂環繞,打了個結,繫了上去。

蕭月仙所爲自是一片好意,李恪倒也沒有回絕,只是伸着手臂,在那邊任她施爲。

蕭月仙倒也仔細,她一邊爲李恪繫着絲線,一邊口中還在振振有詞地念叨着“驅邪避煞,無病無災”等語,認真地很。

李恪低頭,看着蕭月仙一絲不苟的模樣,猛地心中一動,竟伸出自己的手,攬住了蕭月仙盈盈一握的腰肢,將蕭月仙整個人都攬到了自己的懷中。

李恪摟着蕭月仙,貼在蕭月仙的耳邊道:“仙兒在本王身邊尚且如此,將來若是爲母,想必更是淑良。”

蕭月仙爲李恪系絲,本是關切,她萬萬沒想到李恪竟會這樣說話,一下子先是愣住了,緊接着,一抹羞紅便浮上了她粉嫩的臉頰。

蕭月仙伏在李恪的胸前,擡着頭,一雙美目盯着李恪的眼睛,問道:“將來仙兒若當真有了殿下的骨肉,待殿下登基之後,殿下可會認他?”

李恪看着蕭月仙眼中期待的目光,靠在蕭月仙的耳邊,低語道:“那是自然,將來本王若能登基稱帝,本王便當冊他爲樑王,封於荊州,如何?”

蕭月仙臉上頓時露出了一絲喜色,她知道,李恪能這麼說,便是將她放在了心上。

如今的樑王封號是給了李恪阿弟李愔,而將來若是李恪登基,李愔作爲李恪唯一的嫡親胞弟,自然要另封王號,入“秦、晉、楚、齊”四尊之列,到時這樑王王號便空了出來。而且蕭月仙之父蕭銑便是樑王,李恪這麼說,也足見對蕭月仙的偏愛。

不過蕭月仙聽着李恪的話,卻笑道:“仙兒先行謝過殿下了,不過若是細細想來,仙兒倒是不願生子,但願有個女兒便足夠了。”

時值唐初,可還沒有那“人言生女做門楣”一說,時人大多重男,蕭月仙之言倒是與常人相異。

李恪不解地問道:“這是爲何?”

蕭月仙道:“自古皇室多爭,皇子間便更是如此。仙兒向不喜與人相爭,一生所願唯二,一是阿爹之名昭雪,青史不污,二是殿下大志得償,登臨帝位,其他的都不甚在意,又何必生子去爭那些東西,徒增煩惱。”

蕭月仙的話,看似不過隨口一提,但李恪卻清楚,這多半是蕭月仙有意言之。

李恪欲倚重蕭月仙,以揚州爲基,在數年內慢慢整合漕運、鹽行、青樓、糧道,掌楚王府朝外勢力,早晚必成氣候,蕭月仙這也是在向李恪示忠,換着法子告訴李恪自己並無野心。

不以寵爲驕,不以勢爲傲,李恪看着懷中柔若春水但卻心思縝密的人兒,也不禁感嘆一句:“好聰慧的女子。”

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章 尋人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十八章 聘禮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七章 和親第五章 玄都觀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五章 射花燈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章 陰山下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三章 拜師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十九章 醉客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二十九章 騙城
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章 尋人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十八章 聘禮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七章 和親第五章 玄都觀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五章 射花燈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章 陰山下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三章 拜師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十九章 醉客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二十九章 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