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請

“白虹貫日異象應在東南,而我兒身在關中,與他何干,於卿之言是不是太過牽強了。”李世民盯着于志寧,不滿地問道。

對於李世民的反應,于志寧早有預期,李恪已到外放的年紀,若非李世民護着,早該如其他宗室子弟一般外放地方了,又怎會拖到今日,故李世民不願李恪外放,倒也不出于志寧所料。

于志寧道:“揚州乃東南第一重鎮,一地所繫乃我大唐東南半壁之安危,而自貞觀四年,殿下受封揚州大都督以來,至今還未之官揚州。揚州地方首官出缺,勢必不利州郡安穩,異象所應的未嘗便不是揚州。”

揚州地處淮南,其富庶天下皆知,甚至不在兩京之下,否則當年的隋煬帝也不會流連揚州不願返京,以致關中失守,丟了天下。故而於志寧所言揚州城關係東南半壁江山的安穩,倒是不是虛妄之言。

不過揚州歸揚州,天相歸天相,這與李恪又有何干系,李世民問道:“揚州之重,朕自知曉,然白虹貫日異相與我兒又豈有干係。”

于志寧道:“啓稟陛下,依大唐法例,皇子長成,自當外放地方爲官,近楚王已年滿束髮,卻尚在長安,於理不合,白虹貫日之相興許便是上天警示,規勸陛下命楚王就藩。楚王乃當世人傑,天潢貴胄,興許楚王一去,這東南的災禍便免了呢。”

于志寧先據法例,講天相,而後又對李恪不吝褒獎,爲的無非就是勸李世民將李恪外放。

而滿朝上下,希望各皇子外放地方的絕不在少數,有懷揣私心,也有公心爲國的,但無論出自何意,當於志寧之言一出,大殿中頓時熱鬧了起來。

“啓稟陛下,臣以爲於侍郎之言極是,皇子成年而不外放,於國不利,還望陛下慎思。”于志寧話音才落,新晉侍中魏徵便跨步出列,對李世民道。

李世民看着魏徵出列,不禁皺了皺眉頭。

于志寧雖然耿直,但倒也不是犟脾氣,未嘗說不通,可魏徵卻是頭倔驢,他既然出列進言了,勢必是要追着問到底的。

不過真正叫李世民頭疼的還不止於此,羣臣中有魏徵打了頭,魏徵話音剛落,大殿之上又紛紛站出了幾人,齊聲道:“皇子成年外放,實乃朝之定例,望陛下善納忠言。”

衆人說着,李世民的臉色不自覺地變得難看了起來。

李世民不悅道:“我兒年方十五,天之異象與我兒何干,難道你們便非得逼我天家父子相離,不得相見嗎?”

李世民之言,已有怒意,若是旁人,早該謹慎起來了,可魏徵卻對李世民的不滿渾然未覺。

魏徵道:“楚王與陛下雖是父子,卻更是君臣,所謂天地君親師,君在親前,先君臣,而後父子,楚王既爲唐臣,自當奉臣命。”

皇子成年後離京,確是朝之慣例,而李恪雖然方纔一十五歲,但已然之官右驍衛,每日理政,以李恪眼下的情況,再強留京師確實說不過去。

往日便常有人向李世民進諫,請皇子外放,可李世民一直壓住不表,可如今于志寧藉着白虹貫日的天象,他們舊事重提,又有滿朝大臣幫襯,李世民縱然不捨李恪離京,也難護着李恪。

李世民只得怒道:“何謂善納忠言?武德九年,突厥破關,兵叩渭水,那時若非楚王自請北上爲質,豈有今之大唐,豈有今日之衆卿。今日衆卿在大殿之上逼楚王出京,卻不思楚王之功,難道便是爲臣之道嗎?”

於李世民而言,李恪自是臣,可於李恪而言,魏徵、于志寧等人也是臣。

魏徵是耿直,但也不是胡攪蠻纏之人,李世民的一番話,倒叫他愣住了。

李恪不同於尋常皇子,少時便有功績在身,對百萬關中百姓更有活命之恩,這些功勞是魏徵萬萬不敢,也不會去抹殺的,他一時間倒不知該如何回話了。

不過魏徵到底是頭犟驢,雖然不知該如何回李世民的話,但既是他認定的事情,他便不會退讓半步,魏徵站在大殿之中,雖無話可說,但是臉憋地通紅也未退讓半步。

一旁的李恪看着大殿中的君臣,其中心中已有揣度。

今日之局,雖是太子黨借白虹貫日異象發難,但此事絕非於志寧臨時起意,必是早有思量的結果,所謂白虹貫日不過是他們借來的由頭罷了。

就算沒有今日的白虹貫日,也會有其他事情,他們想發難,多得是機會。

至於長安,李恪倒也不是非留不可。

當李恪在春明門外聽了阿史那雲的話,那時的李恪已經動了離京的心思,他回府也已同岑文本、王玄策做過商討,外放出京,他倒也並非無法接受。

只是李恪知道,被逼出京,和自願出京去全然不同的兩個概念,而他,便是要給李世民這種感覺,他李恪是被這羣與太子親善的大臣逼出京的。

當衆臣在同李世民爭辯之時,李恪並未出列,而是在一旁不動聲色地看着熱鬧。

當大殿中的局勢陷入僵局的時候,李恪知道,自己出面的時間到了。

李恪突然出列道:“啓稟父皇,今日之事皆因兒臣而起,兒臣絕不敢教父皇爲難,兒臣自請外放,還望父皇恩准。”

李恪之言一出,李世民先是一陣驚詫,緊接着眼中閃過一絲溫熱。

自古以來,唯長安最是繁華所在,凡大唐皇子,無一不是死皮賴臉地想留在長安享樂,唯李恪一人自請出京。

但此時此景,李世民看着李恪面色頹然的模樣,那裡是自願出京的該有的樣子,分明就是被羣臣逼地無奈,又不忍他爲難,這才甘願退讓,自請外放的。

多麼純孝曉事的孩子。

武德九年,李恪自請爲質,而如今七年過去了,李恪還如此,李恪從頭到尾考慮着的都是他這個父皇。

李世民低頭看着李恪,不忍地問道:“恪兒,白虹貫日一說,與你無干,你大可不必往自己身上攬。”

李恪擡頭看了眼李世民,眼中雖帶幾分委屈之色,但卻仍舊強打笑顏道:“兒臣早聞揚州景色綺麗,早欲前往一觀,今日難得有如此良機,還望父皇恩准。”

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九章 狼谷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章 破陣第三十章 爭執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七章 和親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十八章 山路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四章 取義第五章 引薦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十七章 反常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五十章 隨行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七章 急招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八章 新皇登基
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九章 狼谷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章 破陣第三十章 爭執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七章 和親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十八章 山路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四章 取義第五章 引薦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十七章 反常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五十章 隨行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七章 急招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八章 新皇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