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彈劾

凱旋大軍自陰山南下,過定襄、馬邑,便到了代州雁門關,到了雁門關便算是真正入了大唐境內。

入了夜,李恪正在屋內同王玄策弈棋,打發時間,而就此此時,門外的侍衛卻突然來報,鴻臚寺卿唐儉求見。

李恪聽到唐儉求見,臉上露出了一絲疑色。

唐儉不同於王玄策,王玄策爲蜀王府士曹參軍事,乃是李恪的家臣,無論何時與李恪見面都是尋常,但唐儉卻是外臣,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外臣,他在這個時候求見李恪難道就不怕傳了出去,朝中有人質疑嗎?

“唐儉與本王一向無甚往來,不過萍水之交,他在此時來見本王,怕是有些不妥吧。”李恪聽到唐儉求見的消息,對一旁的王玄策道。

王玄策回道:“鴻臚寺掌朝會儀節之事,唐儉這個時候求見殿下,莫非是爲了頡利進京拜見陛下之事而來?”

李恪初一聽似乎有些道理,但隨即想了想又搖了搖頭道:“頡利拜見父皇之事與本王何干,此事他該去找李靖商議,來尋本王作甚。”

站在兩人身旁的蘇定方聽着李恪的話,突然想起了什麼,對李恪道:“末將近來倒是聽鄉里的同袍說起一事,興許與唐儉此來有關。”

李恪道:“哦?何事?”

蘇定方道:“數日前鐵山大戰,頡利撤地匆忙,許多自定襄城運出的珠寶都爲來得及帶走,盡數被李靖麾下的將士們給瓜分了,唐儉此來興許便與此事有關。”

李恪聽着蘇定方的話,嘴角露出了一絲意趣之色。

縱兵搶掠之事可大可小,往小了說,不過是御下不嚴,憑着李靖眼下的軍功,最多就是傷叱幾句罷了,可往大了說,便是縱容士卒劫掠,擅動本該是屬於國庫的東西,最大,可是要罷官,甚至殺頭的。

李恪與唐儉關係不近,唐儉突然來此尋李恪多半便是爲了此事。

“傳!”李恪大概摸清了唐儉的目的,對前來通稟的護衛道。

護衛領命退下,過了片刻,便帶了前來求見的唐儉入內。

李恪見唐儉火急火燎地進門,故作不知地起身問道:“時已入夜,莒國公此事來見本王有何要事?”

唐儉從袖中掏出了一封奏摺,遞到了李恪的手中,對李恪道:“此乃臣謄抄的李靖報捷奏摺,請殿下閱覽。”

李恪打開唐儉遞來的奏摺,裝模作樣地看了看,奏摺中除一些問安之類的話,其他的無非就是關於北伐戰果的呈報,李恪已經越發肯定了唐儉的意圖。

李恪看了片刻,將奏摺合起,故作不知地對唐儉問道:“卻不知這奏摺中有何異常,竟叫莒國公如今着急?莫非是這奏報俘虜人數有假?”

唐儉搖了搖頭,對李恪道:“俘虜人數倒是不假,只是這繳獲的財物卻是差了一大截。李靖大破突厥軍,竟只繳獲了牛羊十萬只,這豈非是在做虛嗎?這些年頡利四處征伐,累計財寶無數,別的不說,光是渭水之盟便搬光了長安大半的國庫,可現在頡利兵敗被擒,那些堆積如山的財物呢?”

唐儉這麼一明說,李恪的臉上頓時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

李恪驚訝地對唐儉道:“是啊,頡利積攢多年,他的家底絕不會只有這些牛羊,那些繳獲的財物難道李靖未曾封存上繳國庫嗎?”

唐儉道:“這便是李靖呈報的奏摺,上面對所繳獲的財物並未提及半字。”

唐儉這麼說着,李恪的表情也越發地驚訝了起來,李恪問道:“這封奏摺可靠嗎?”

唐儉當即回道:“此乃臣親自謄抄,與李靖所報送長安的絕無半字偏差。”

李恪聞言,似乎對李靖的所作所爲頗爲惱火,當即拍案道:“李靖狂妄,竟敢擅動國庫之物。”

李恪是李世民親子,是大唐親王,整個大唐,整個天下都是他李家的,本該屬於他家裡的東西竟因李靖而遺失,他怎麼的都不該是一副平靜的樣子。

李恪這麼一聲怒喝,似乎將胸口的怒氣,散了出去,又接着問道:“卻不知這些財寶現在到了何處?”

唐儉回道:“已被唐軍士卒盡數瓜分了,只怕李靖身爲主帥,拿了也不少。”

大軍繳獲大批財物,李靖身爲三軍主帥,拿個大頭倒也在情理之中。

“大膽!”李恪聽了唐儉的話,猛地一拍桌案,一副恨不得當即要將李靖拿來身前問罪的意思。

短短几句話的功夫,李恪神情已經激動非常,顯然,李靖貪墨之事已經大大地激怒了李恪。

李恪一聲喝完,竟轉身提起了原本掛在牆上的佩劍,對唐儉道:“李靖膽大妄爲,貪墨國財,本王豈能容他,還請莒國公與本王同往中軍,本王要親自擒拿李靖,押抵長安請父皇問罪。”

見得李恪如此激動的模樣,唐儉反倒有些慌了,連忙對李恪道:“殿下不可,眼下李靖仍是三軍主帥,殿下若是貿然前往恐怕容易激怒李靖,若到時李靖譁變,那殿下的處境就危險了,還望殿下暫息雷霆之怒。”

李恪聽了唐儉的話,似乎也是這麼個道理,於是放下了手中的佩劍,懊惱道:“李靖領軍在外,本王又拿不得他,如之奈何!”

唐儉對李恪道:“臣深夜來此便是專爲此事,眼下我們雖動不得他,但當務之急是上書陛下,叫陛下知曉此事,免得陛下還被矇在鼓裡。”

李恪當即同意道:“本王這就動筆,必要參李靖一本。”

李恪說着,還命人鋪紙磨墨,當真就動筆寫了起來,儼然一副要上書皇帝的樣子。

李恪當着唐儉的面裝模作樣地將彈劾李靖的奏摺寫完,唐儉告了聲退便離去了。

李恪看着唐儉離去,過了片刻,待墨痕晾乾,對一旁的王玄策和蘇定方道:“收拾一下,咱們去會會李靖。”

蘇定方性情忠直,聽到李恪的話,只當李恪要問罪李靖,當即道:“李帥一向御下有道,唐儉之事恐不可信,殿下此去恐怕有些貿然啊。”

還不等李恪開口,李恪身旁的王玄策卻先笑道:“定方勿急,依我看殿下的樣子,想必已有打算。”

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章 拒辱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章 拒辱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十三章 歸寧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一章 接風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十章 收局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八章 演練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十四章 求親第十八章 逼反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章 馬周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章 初定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
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章 拒辱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章 拒辱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十三章 歸寧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一章 接風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十章 收局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八章 演練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十四章 求親第十八章 逼反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章 馬周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章 初定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