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自古以來凡送別之意,大多蕭瑟淒涼,縱是不在深秋,也該帶着幾分孤寂纔是,但今日的這場送別卻從頭到尾帶着一種奇怪的味道。

長安城外,灞橋驛。

楚王李恪和廢太子李建成正在驛中正堂相對而坐,偌大的一個驛站,卻早已被清空,只剩下李恪和李承乾兩人,而負責押送李承乾的一隊差役正跟隨楚王府衛率站在門外老老實實地候着。

“一招棋差,陷身囹圄,我早已是落魄之身,但沒想到最後來送我的竟然是你。”灞橋驛中,李承乾看着身前的美酒,和滿桌的佳餚,卻沒有絲毫的胃口,對李恪嘆道。

李恪看着只筷未動的李承乾,指着桌上的佳餚對李承乾道:“兄長還是吃些吧,到了路上可就沒有這麼便利了。”

李承乾苦笑道:“今時今日,這般場景,也不知我到了黔州後會是何等處境,你覺得我還能吃得下嗎?”

李恪道:“你應該吃得下的,你犯的錯和你所受的懲處相較並不算什麼。”

李承乾道:“如此說來,我倒還是要謝過你了?”

李恪親自端起酒壺,爲李承乾斟上了一杯,道:“你不是謝我,而是要謝過父皇,你眼下如此,父皇也不好過。”

李承乾輕哼了一聲道:“事已至此,你所願已成,此處又沒有旁人,你還這般跟我冠冕堂皇地作甚,你來尋我何事只管說便是,你總不能是來瞧我的笑話的吧。”

李恪搖了搖頭問道:“你覺得我便這般閒暇,專程到灞橋來看你的笑話嗎?”

李承乾回道:“你是無利不起早的人,你還不至如此。”

李恪道:“你此去黔州只管去便是了,黔州刺史部那邊我已經打好招呼了,你到了黔州後自然沒有在東宮那般自在,但衣食是無憂的,黔州刺史部會親自安排。”

李承乾聞言,不解地問道:“你這是爲何?”

李恪笑道:“如你所言,我走的是兄友弟恭的路子,兄長流放,我這個阿弟不來相送,不做打點,像話嗎?”

李恪的話入耳,李承乾先是一愣,他顯然是未曾想到李恪竟會這麼說。

過了片刻後,李承乾才反應過來,李承乾指着李恪道:“你說的頗有道理,你是愛惜羽毛的人,最重名望,只是想不到到了今日,我李承乾竟還要靠你才能苟活。”

在入獄的幾日,李承乾想了很多,也想通了很多,他不是什麼忠貞之士,沒有事敗赴死的勇氣,他只想保住性命而已,如果李恪出手能叫他過得更舒服些,他又何樂而不爲,又何必去深究李恪這麼做的緣故呢。

李恪道:“苟活兩個字倒也談不上,不過到了黔州你只管好生待着便是,長安的事情已經與你無干了。”

李承乾聽着李恪的話,心中也多了一絲希冀,對李恪問道:“你以爲此生還能回得來長安嗎?”

就眼下而言,李恪自然是不希望李承乾在長安添堵的,李恪回道:“此事我也不知,但近幾載間只怕是不能了。”

李承乾點頭道:“你說的也是,叛逆之罪哪有這麼容易回得了京的,能保全性命已是萬幸了。”

李恪想了想回道:“你在黔州好生待着便是,將來也未嘗就沒有回京的機會。”

李恪眼下只爲親王,就算將來李恪登太子位,入主東宮,也沒有讓李承乾回京的本事,李恪說的將來是什麼,李承乾自然也清楚,李恪所言的將來只怕就是他登基稱帝之時吧。

李承乾聽着李恪話,頓了片刻,竟一下子笑了出來,李承乾道:“如此說來,你爲太子對我而言倒也並非壞事了,你爲太子,將來如若繼位,我至少還能保全性命,留得富貴,可若是李泰繼位,以他外寬內忌的性子,只怕象兒和厥兒都未必能活。”

李承乾之言出口,李恪卻搖了搖頭道:“你也不必太看得起我,我雖不比李泰那般刻薄,但也不是什麼寬厚的性子,謀反被廢的太子絕沒有復位的可能,我只不過是不過是憊懶,不想殺無用之人罷了。”

“哈哈哈...”

聽着李恪的話,李承乾的笑聲越發地重了,只是這一次他是自內心真的坦蕩地笑了出來。

如果說在此之前,李承乾對自己的南下之路和未來還多幾分畏懼和迷惘的話,那他和李恪說完,他已經完全放下了擔心。正如李恪所言,謀反的太子以後聲名狼藉,絕沒有再復位的可能,他對李恪已經全然沒有了威脅,李恪也不會殺他。

相反地,將來李恪若是登基稱帝,爲了展現他的“仁慈”,對兄長的“愛護”,興許還會下旨特赦於他,賜他一個爵位回京,準他死後也能隨葬昭陵。

長安子弟長安老,生於斯,死於斯,如有可能,李承乾又如何願意歸土異鄉呢?

李恪把自己身前的碗碟也往李承乾身邊推了推,笑道:“如何,現在兄長可還有胃口?”

李承乾道:“你專程自長安出京,在此爲我設宴送行,我若是片箸不動未免也太不識擡舉了吧。”

李承乾說着,舉起手中的竹箸夾起一塊魚肉入肚,而後又端起酒杯朝李恪敬了敬,一口飲盡了。

片刻之後,李承乾酒足飯飽纔去,隨着押送他的差役上路南下黔州而去了。

薛仁貴不解道:“此事也是末將不明之處,李承乾雖然被廢,但畢竟還是嫡長,爲啥殿下不尋機除掉他,反倒尤爲優待呢?”

對於李恪的脾性,薛仁貴是清楚的,李恪雖不是狠辣之人,但也不是心慈手軟的性子,該動手的時候李恪絕不會手軟。北伐之戰,李恪率衆伏殺薛延陀大軍,數萬人的生殺也不曾見他皺過眉頭,又怎會李承乾格外手軟。

李恪笑道:“本王殺他無用,留着他卻還有用。李泰近來最是不老實,李承乾在,李泰就不是長孫皇后所出的長子,在父皇的心裡李泰便永遠要退於次位,留着他,膈應李泰是足夠了。”

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九章 拒親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十八章 山路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八章 婚成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章 易爵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七十章 騙鉞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章 自請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章 請辭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
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九章 拒親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十八章 山路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八章 婚成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章 易爵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七十章 騙鉞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章 自請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章 請辭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