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

次日清晨,天色初亮,長安的天空已經淅淅瀝瀝地下起了小雨,潮溼了地面,也潮溼了許多人的心。

渭水合盟的時間定在了午後,這一日李恪難得地偷了個懶,未去弘文館聽課,而是蝸在宜秋殿中陪李愔玩耍。

小兒無知,年僅四歲的李愔哪知什麼是質子,更不知他最親近的兄長即將北上,一去便是數載,李愔仍舊無憂無慮地在趴在錦塌上玩鬧,“咯咯咯”地笑個不停。

“愔弟,阿兄再過會兒便該遠行了,以後阿兄不在,你需得聽阿孃的話,不可惹阿孃動怒,知道嗎?”

“恩,知道了。”

“阿兄不在時你也不可整日玩耍,偶爾也需去弘文館聽大學士授課,若有不明之處,可往岑師請教,記得了嗎?”

“恩,記得了。”

李恪一邊陪着李愔玩耍,一邊得了空,便交代了李愔幾句,也不管他記不記得住。

李愔自記事起,便一直跟着李恪的屁股後面長大,對李恪的話自然是言聽計從,在李愔面前,李恪的話比起楊妃甚至是李世民還要來的管用。

李愔聽了李恪交代的話,撥浪鼓般地點着小腦袋,全部應了下來。

“阿兄,那你出遠門的話,今日晚間還能趕得回來嗎?”李愔點着頭,嘴裡突然冒出這樣一句話。

李恪聽了李愔的話,心中突來地一陣苦澀。

李愔年幼,自打出生以來,從未離開過長安城,在他眼中,長安城南的明德門已經算是極遠的了。

李恪擔心如實告知李愔,李愔會在這個節骨眼上哭鬧,於是李恪摸了摸李愔的腦袋,輕聲道:“待阿兄將事情處理完,阿兄便立刻回來,可好?”

李愔不知李恪言下之意,只當李恪是應了下來,乖巧地點頭應了下來。

“蹬、蹬、蹬...”李恪正在與李愔說着話,門外傳來了一陣輕微的腳步聲,李恪的貼身侍女丹兒應聲走了進來。

“啓稟殿下,門外軍士傳信,說宮外有一人自稱是岑大人所薦,持岑大人名帖求見。”丹兒稟告道。

李恪聽了丹兒的話,想了起來,昨日岑文本曾言將舉薦一故友隨他一同北上,以爲助力,想必此人便是他了。

李恪正欲命丹兒傳令將來人帶進來,但李恪想了想,又問道:“來人可曾通名?”

丹兒回道:“來人自稱王玄策,乃一白身。”

王玄策!

聽到了這個名字,李恪的心頭突然一顫。

大唐初年,名臣將相無數,李靖、李績、秦叔寶、尉遲恭、房玄齡等俱是名傳千古的人物,說來王玄策確實算不上的大人物,名氣更是比不上那些從龍功臣,但有他有一件事李恪卻是如雷貫耳。

一人滅一國!

史載,貞觀年間,王玄策曾奉李世民之命出使四天竺國,自東天竺往中天竺而去。

不過恰逢中天竺國內叛亂,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暴斃,叛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做亂。

阿羅那順遣兵攻打王玄策使團,王玄策不慎被叛軍所擒,不過好在叛軍忙於劫掠東天竺國獻於大唐的珍寶,叫王玄策抓住機會逃了出去。

逃出生天的王玄策並未因橫遭劫難而落魄回國,反倒雷霆大怒,竟前往吐蕃及泥婆羅借兵,憑着一身縱橫之術和大唐的金字招牌,王玄策借得吐蕃兵一千餘,泥婆羅騎兵七千,藉此反攻中天竺叛軍。

王玄策掛帥征伐中天竺國都,數戰擊殺中天竺兩萬人,俘虜數萬,降城邑五百八十座,生擒阿羅那順,一舉震懾天竺諸國。

一人滅一國,如此戰果古來罕有,縱在將星璀璨的大唐亦是如此,只不過王玄策本人官位不高,天竺也非大唐勁敵,故而唐書未曾給王玄策單獨立傳,聲名不顯罷了。

李恪當即對丹兒問道:“王玄策現在何處?”

丹兒回道:“此人乃白身,入不得東宮,現在鳳麗門外等候,可需奴婢前往引他進來。”

李恪吩咐道:“不,你先命人將愔弟送去阿孃處,然後隨本王走一趟,本王要親自前往鳳麗門。”

此去突厥,前途未卜,身邊若是能有王玄策這樣的能人相助,自然是件好事,李恪豈能怠慢。

“諾。”丹兒輕聲應了下來。

鳳麗門位處東宮東側,緊鄰城東的光宅坊,以李恪的腳程不到一炷香的時間。

當李恪加快腳步,來到鳳麗門外時,一眼便看到了孤身立於雨下等候的王玄策。

時值仲秋,長安的氣候已頗有些涼意,稀疏的雨水滴落在臉頰上,刺骨地冷。

而岑文本手中並無紙傘,只穿着一身冬衣,站在甬道之外等候。

“草民王玄策,拜見蜀王殿下。”王玄策站在雨絲之中,看着一個滿身貴氣,容貌清秀,身披貂皮大氅的錦衣少年在侍女的陪侍下迎面走來,便猜到了李恪的身份,俯身拜道。

王玄策有岑文本的帖子,要見到李恪自然不難,但他沒想到李恪竟會親自出迎,此時的王玄策年不過二十上下,面色和言語雖極力地平靜,但依舊叫李恪察覺出了一絲難掩的激動。

王玄策雖姓王,但卻與幷州巨閥太原王氏沒有半點關係,王玄策出自洛陽寒門,乃尋常人家子弟,從他的一身粗布冬襖也能看出端倪。

王玄策少年時曾遊學南陽,爲岑文本舊交,頗有才學,學成後入長安求官,然仕途不順,至今仍未謀得一官半職,在京中蹉跎潦倒數載。

王玄策少年求學,寒窗苦讀十年,自覺文才武略不弱於人,又豈會甘願蹉跎一身,此前一直苦無良機,如今一旦抓住機會自然便會挺身而上。

此番隨李恪北上本是苦差,但在眼下苦無機遇的王玄策眼中卻是難得的機遇,故而昨日得了岑文本的引薦,便滿口應了下來,一早便在此等候。

李恪上前,親自將王玄策扶起,道:“先生快快請起。”

“謝殿下。”王玄策起身謝道。

李恪對王玄策道:“此處不是說話的地方,先生且先隨本王入內。”

“謹遵殿下吩咐。”王玄策感覺到了李恪對自己的重視,卻仍舊不敢有絲毫的輕慢,恭謹地回道。

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五十章 隨行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八章 鞠文泰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一章 定帥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七章 和親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十章 請辭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一章 接風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九章 尋機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六章 李泰布棋
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五十章 隨行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八章 鞠文泰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一章 定帥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七章 和親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十章 請辭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一章 接風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九章 尋機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六章 李泰布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