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趙禎的注意力

歷史上的又一位女帝出現了。

這被大宋朝臣們看作是乾坤顛倒,牝雞司晨,至於遼朝江山是否穩固,這一點沒人去在意,因爲在禮法上這就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蕭撻裡稱帝,號曰“聖天皇帝”國號曰“大契丹”。

大契丹,這是遼太祖立國時的國號,之後才改爲大遼,而現在不過是改回去了而已。

國書通達天下,醒以萬邦,一時間舉世震驚,世人爲之咋舌,原本趙禎以爲遼朝會出現巨大的變動,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大宋駐契丹使臣發來消息,契丹安定,萬民擁戴矣!

顯然這是民間基礎已經聚集到了水到渠成個的程度,是啊!契丹百姓視蕭撻裡爲白馬女神,在這個母系社會中蕭撻裡這樣有能力的女人登臨帝位確實不算什麼。

從耶律宗真之死開始,遼朝一直就在蕭撻裡的控制之下,即便是有耶律洪基繼承皇位,幕後的掌權者依舊是蕭撻裡。

這是整個遼朝都知道的事情,事到如今不過是把最後的遮羞布扯掉而已,又有什麼好驚奇的?趙禎放下手中的奏疏,微微苦笑,看來是自己成就了蕭撻裡,成就了她今天的地位。

話是這麼說沒錯,但趙禎始終覺得有些夢幻,蝴蝶效應就是這麼的神奇,你做了一件事,所導致的後果都會隨着時間從進行而出現。

趙禎改變了歷史,也改變了同一時代的遼朝。

大契丹的國書早已在大宋傳開,大宋的百姓覺得不可思議,一個女人居然登基稱帝了,周武之事再次上演,這對大宋來說是好是壞?

沒人能說得清,但有一點是共識,大宋絕不能出現這種情況!

王語嫣是沒由來的躺槍,身爲中宮皇后的她被御史盯得死死的,遼朝的前車之鑑放在那裡,大宋的後宮必須要遠離前朝,不得干政已經是最基本的限制。

乾宇元年的年關之後,發生了兩大事件,一者大宋對黑汗用兵,讓人始料不及,二者遼朝改朝換代,從大遼變成了大契丹國,蕭撻裡以女兒身登臨帝位。

這可讓百姓們在茶餘飯後多了許多談資,女人怎麼能當皇帝呢?

周武的前車之鑑還在,不過三百多年的時間再次上演,這簡直是天下奇聞,但來自遼朝,不,應該說是大契丹的商賈們卻並沒有覺得有何不妥。

在他們看來,聖天皇帝乃是順應時勢,本就應該是稱帝之人,至於女兒身又如何?在契丹,女子的地位可不比男人要低,只有目光短淺的漢人才會這麼想!

趙禎坐上乾宇殿的御座之上,百官們出奇的沉默不語,怎麼說呢?

信息量太大,以至於他們到現在還沒反映過來,只有一句牝雞司晨來形容契丹如今的情況好似並不妥當。

禮部的官員最有發言權,華夏之禮亦是歷代正統之禮,禮部執掌禮法,自然是最佳人選,當所有人看向歐陽修這位禮部尚書的時候,他卻非常的冷靜。

在朝堂中寂靜無聲的時候,緩緩出班道:“陛下,遼後稱帝,此非世間無有,自有周武之出處,神龍之變猶在,非無禮可依也!”

歐陽修的話一出,朝中官員便無話可說,是啊!雖有周武稱帝,卻也有神龍之變,最終還不是李唐復辟,唐宗中最終還是得到了天下。

乾宇殿中的朝臣們明白了歐陽修的意思,蕭撻裡稱帝並不可怕,歷史上也有武曌嘛!最終的結果不過是契丹皇族耶律氏復辟,她當不了太久。

趙禎看着歐陽修以及大宋的朝臣,心中是一萬隻羊駝奔馳,他擔心的是這個嘛?遼朝誰但皇帝和他有什麼關係?!

“朕並非擔心誰登臨帝位,也不去在意是男兒身還是女兒身,朕在意的是她的能力!周武雖然是一介女流,可爾等也不瞧瞧她稱帝之後的大唐是一番什麼樣的光景!?”

趙禎起身離開御座,聲音中帶着怒意:“武曌者,則天大聖皇帝,天授元年自立爲帝,定都洛陽,建武周而廢李唐。

在位前後,雖大肆迫害李唐宗室和大臣,興起“酷吏政治”。但卻是爲了鞏固其治下!

雖是一介女流卻帶着她的大周走向治世!爲何?因其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又獎農桑,改革吏治,重人才,重科舉,賢才輩出。雖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但卻不可忽視其才能!”

趙禎說出了自己的擔心,他並不擔心蕭撻裡稱帝之事,只是擔心她的能力得到全面發揮!

直至稱帝之前,蕭撻裡還只是站在幕後,有一層遮羞布在,耶律氏還能有一點制衡的能力,可現在,蕭撻裡稱帝之後,便是遼朝的一次資源整合,她得到了遼朝百姓的支持,耶律氏不得不從。

她沒有扶持蕭家的人上臺,更沒有讓蕭家的人謀權篡位,而是自己“親力親爲”自己操刀成就了帝位,這個女人的手段和心機實在太過驚人,最要命的是她的魄力完全不屬於男子。

現在她登臨帝位,整個遼朝易主,雖然還是大契丹,卻是以種族爲國號,所有的契丹人都會擁戴,趙禎相信以蕭撻裡的手段,耶律氏想要復辟,成功的可能性基本爲零。

蕭撻裡獲得了正統皇帝所能擁有的所有權利,兵權,政權,財權全部集中在了她的手中,一個有能力,有魄力,有心機的女人手中。

這恐怕是她對抗大宋的第一步,也是開始。

趙禎忽然發現,她挑選政變的時間太過巧合,剛好是自己發兵黑汗的時間,這樣一來,大宋完全沒有時間去顧及遼朝的政變,更不可能出兵伐遼,至於打着“順天應時,剷除妖后”的旗號更是不可能。

這個女人真是讓趙禎又愛又恨,她顯然是猜到了大宋會對黑汗用兵,上元夜宴時趙禎才正式決定出兵的,遼朝的使者傳遞消息的速度不可能這麼快…………

所以這個女人早在政變之前便已經猜出自己要用兵黑汗了?!

這纔是最讓趙禎心驚的地方,蕭撻裡的眼光相當驚人,完全不輸與任何一位才能卓著的戰略家。

回想起那份密信,趙禎只能在心中苦笑,開頭的情話也許是真的,但最後的內容纔是本質,她這是在告訴自己,她對自己的瞭解已經相當透徹。

第兩千五百零七章范仲淹的腦殼第一千零五十章北京城的改變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包拯夜憂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一千三百一十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上)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趙家的“本事”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文帝之舉第六十三章反擊反擊反擊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無路可逃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女真人的完顏部第七百九十四章“自戀”的帝王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李若谷的能力第一千八百九十一章將心不附第兩千五百九十二章遙遠的“京觀”第六百七十二章東山再起第六百第五十五章進退之道第十六章太子萬歲萬歲萬萬歲第三百零五章戰爭帶來的財富第一千零三十章皇宮之夜第六百七十五章眼紅的張儉第兩千一百四十三章利益的交換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理想第九百六十八章百姓御街前第七百二十三章火車的作用第七百二十七章玻璃的秘密第兩千四百三十五章內有乾坤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蔡伯俙的新差遣第一千三百零五章遼朝的留學生第三百二十一章駭人聽聞的貪腐第二百三十四章絕地反擊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學第八百六十六章清閒的歐陽修第兩千三百五十二章全軍出擊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槍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官員的權與責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運動發展的第兩千一百五十一章國法之辯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在沉默中爆發的敦良第兩千一百零六章彌勒降世第兩千三百二十六章仁青東眼中的恐懼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兩千三百七十三章沒有天塹能夠阻擋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三百五十章板甲問世第一千零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陰謀”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上元佳節第八百九十三章西夏使者的無奈第兩千三百八十五章不瘋魔不成活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問第七百零五章天子之殿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大國沙文主義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中京道大捷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工匠與學者的不同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兩千四百六十二章擁抱未來第兩千六百二十七章等兒子等出了麻煩第一百七十章文臣,皇后,是非多!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使者甘地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破虜勳章第兩千零二十七章民心的自信第一千六百五十章時代改變真理不變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兩千二百六十八章貸之利與弊第四百四十九章脣舌之戰第四百四十章火炮初現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宋武第八百一十九章窮途末路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趙禎的“自私”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兩千零八十章水落石出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蔡伯俙進宮了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萬事俱備第一百五十一章蔡伯俙的野望第七百二十三章火車的作用第九百五十八章都野部之禍第六百九十九章等待收穫的果實第五百九十二章張儉的取捨之道第一千八百零二章大宋商賈的吸血能力第一百九十一章批閱奏章第一千九百五十章倆個選擇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集格物之大成者第兩千零七十八章第三種可能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貝爾騎軍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兩千五百零四章皇帝與駙馬第二百零六章烈火焚城第三百七十四章大宋,大不同!第兩千五百二十七章小國博弈第一千一百零四章自掘墳墓第四百三十三章皇后的恐慌第兩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變第兩千二百九十八章趙禎眼中的“固有領土”第一百九十六章廬陵歐陽修第三百一十八章萬千吉兆,盛世佳節(下)第兩千五百六十章趙禎的“教化”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回還是不回
第兩千五百零七章范仲淹的腦殼第一千零五十章北京城的改變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包拯夜憂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一千三百一十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上)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趙家的“本事”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文帝之舉第六十三章反擊反擊反擊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無路可逃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女真人的完顏部第七百九十四章“自戀”的帝王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李若谷的能力第一千八百九十一章將心不附第兩千五百九十二章遙遠的“京觀”第六百七十二章東山再起第六百第五十五章進退之道第十六章太子萬歲萬歲萬萬歲第三百零五章戰爭帶來的財富第一千零三十章皇宮之夜第六百七十五章眼紅的張儉第兩千一百四十三章利益的交換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理想第九百六十八章百姓御街前第七百二十三章火車的作用第七百二十七章玻璃的秘密第兩千四百三十五章內有乾坤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蔡伯俙的新差遣第一千三百零五章遼朝的留學生第三百二十一章駭人聽聞的貪腐第二百三十四章絕地反擊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學第八百六十六章清閒的歐陽修第兩千三百五十二章全軍出擊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槍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官員的權與責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運動發展的第兩千一百五十一章國法之辯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在沉默中爆發的敦良第兩千一百零六章彌勒降世第兩千三百二十六章仁青東眼中的恐懼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兩千三百七十三章沒有天塹能夠阻擋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三百五十章板甲問世第一千零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陰謀”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上元佳節第八百九十三章西夏使者的無奈第兩千三百八十五章不瘋魔不成活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問第七百零五章天子之殿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大國沙文主義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中京道大捷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工匠與學者的不同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兩千四百六十二章擁抱未來第兩千六百二十七章等兒子等出了麻煩第一百七十章文臣,皇后,是非多!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使者甘地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破虜勳章第兩千零二十七章民心的自信第一千六百五十章時代改變真理不變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兩千二百六十八章貸之利與弊第四百四十九章脣舌之戰第四百四十章火炮初現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宋武第八百一十九章窮途末路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趙禎的“自私”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兩千零八十章水落石出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蔡伯俙進宮了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萬事俱備第一百五十一章蔡伯俙的野望第七百二十三章火車的作用第九百五十八章都野部之禍第六百九十九章等待收穫的果實第五百九十二章張儉的取捨之道第一千八百零二章大宋商賈的吸血能力第一百九十一章批閱奏章第一千九百五十章倆個選擇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集格物之大成者第兩千零七十八章第三種可能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貝爾騎軍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兩千五百零四章皇帝與駙馬第二百零六章烈火焚城第三百七十四章大宋,大不同!第兩千五百二十七章小國博弈第一千一百零四章自掘墳墓第四百三十三章皇后的恐慌第兩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變第兩千二百九十八章趙禎眼中的“固有領土”第一百九十六章廬陵歐陽修第三百一十八章萬千吉兆,盛世佳節(下)第兩千五百六十章趙禎的“教化”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回還是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