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福濟皖域逞強

向榮卒後,咸豐帝敕令和春爲欽差大臣,赴援金陵,再建江南大營。安徽巡撫福濟以和部一去,皖域成空,遂專摺奏留。咸豐帝不允。

福濟謂和春道:“圍攻三河鎮兩載,克此或在須臾;欽帥一去,功虧一簣矣!”

和春道:“聖意難卻,壽春鎮總兵鄭魁士驍勇、福建提督秦定三多智,均可擔當大任。吾非冥頑不化,今夜突襲,或將三河奉送大人。”

是夜初更,和春令軍士偃旗息鼓,攜帶雲梯攻具,潛伏而進,偷越三河鎮外濠內溝,直抵街口營壘、石壘牆下,四豎雲梯,翻牆入鎮,射箭開槍放炮施火。

藍成春猝不及防,退奔焦湖而去。

翌日二更,秋雨淅瀝,和春率部銜枚而進,漏夜奔馳,次日黎明,包圍廬江。守軍驚恐,欲趁夜突圍。和春探知,一更即攻。守軍無心戀戰,自東西兩門潰逃。

和春離皖赴蘇進抵丹陽,揣摩數日,奏曰:金陵首逆自相殘殺,誠爲難得之機,一俟句容、溧水得手,即應進兵金陵。查看情形,果有隙可乘,必當設法圖經,或分兵前往鎮江助剿。如能及早克服,去其犄角,則金陵賊勢自孤。再行合圍,可期次第肅清。

山西道監察御史趙元模忤和春意,上疏:金陵地勢雖在上游,而下游之鎮江、瓜州克否,尤爲緊要。瓜洲,瞰京口、接金陵、際滄海、襟大江,總攬一隅。南岸鎮江,金陵脣齒,蘇常門戶,七省咽喉,素稱險阻要地,所謂脣亡齒寒。逆賊肆擾以來,不敢久踞揚城,而於瓜、鎮困守不去者,則以內固金陵巢穴,外思竄擾蘇州也。自丹陽擊退賊匪後,金壇解圍,高淳克復,大兵進逼句容、溧水,南路安堵如常。何也?隔靴搔癢矣。

咸豐帝喟嘆:“朕本以和春克服廬州、三河、廬江,帥才也。今觀其奏,主軍攻偏,裨將矣!”

戶部尚書肅順道:“向榮卒,和春、張國樑、餘萬清,儼然三巨頭矣,一山尚不容二虎,況三乎。”

咸豐帝道:“金陵賊訌,不患今歲粵匪不平。張將國樑,迷途知返,然曾爲天地會匪,根基不正。曾、胡之湘勇肅清皖贛外圍,朕之八旗金陵擎功,如此方乃完美。然曾、胡亦不能獨佔外圍之功,皖撫福濟,即刻肅清殘匪,南下巢縣、桐城、安慶,扼大江水道,順流直下,匯和春之軍,一舉克復金陵。”

皖地戰勢,和春去後,依然水深火熱。

巡撫福濟道:“吾等圍困三河鎮兩載,屢攻不克;和軍門一觸兩下,吾百思不解。今接上諭,賊逆金陵內訌,血流溢河,屍塞大江;原乃天賜之機。聖意,大軍傾出,即刻攻擊巢縣、桐城,一戰而定皖北大局。無爲州,東界江邊,西接廬江,南壤桐城,北連巢縣。東關鎮,上扼廬州、巢縣北戶,下通無爲、和含;夾山帶河,形勢險固,爲巢湖出江第一要隘。此二處破,巢縣、桐城孤矣!吾令:李元華攻無爲,李鴻章攻東關,鄭魁士攻巢縣,秦定三攻桐城,即日分兵四擊。”

知府李元華領令,督率2000練勇,趁夜潛抵無爲城下;寅刻,李令兵勇鼓譟南門,火燒東門,待守軍鹹來援救,遂自西門梯城而入。

翰林編修李鴻章曾在東關駐守,熟悉地勢,鴻章以藤牌作前隊,上緊環攻,搶過內濠;又令後隊掘斷外濠,傾空積水;復令練勇焚燒木樁、竹籤,火焰洶洶,延燒西北門樓。守軍無水沃救,驚慌失措,鴻章趁機率練勇登城。

秦定三屢攻桐城不克,急奏:桐城久被賊踞,東南瀕江,西北負山,袤延二百餘里。四通八達,七省通衢,水陸賊竄紛集。查南鄉樅陽鎮,逼近江邊,扎有賊營二座,以爲水陸應援。城東北隅賊營三座,西北隅賊營一座。緣西南直通安慶,西北接壤潛山。兩路之賊往來出沒,聚集於此,以爲城內切近之援。攻城必先撥城外四營,去其犄角。第非益以兵力,勢難搗穴擒渠。

隔日,定三又奏:探得安慶、潛山、太湖援賊,俱竄入桐,意圖死守,以顧安慶後路。桐城援賊愈集愈衆,此時若不添兵,轉戰力攻,勢難分派。伏思安慶瀕臨大江,爲皖省關鍵,而桐城爲安慶第一門戶;末將以爲:攻桐斷難鬆勁,添兵勢難稍遲。末將所帶貴州兵僅有千名,按成出隊,不過五六百人,義勇徒壯聲援,難期實用。我兵倍覺單薄,至巢縣克復亦難懸揣。

這廂,鄭魁士猛攻巢縣一月,僅毀濠三道,攻陷城外營壘五座。

福濟親臨巢縣,指揮攻堅。

鄭魁士道:“四面城牆,皆磚石壘就,極其堅厚;外濠三道,均極寬深,竹籤排列如林,內炮眼甚多。巢縣東南姚廟岡、放王岡,賊援來糧進之所。遏其來路,使賊內外不通,可以迅圖得手。”

福濟道:“依鎮總意,速佔姚、放二崗;待巢縣得手,大軍迅圍桐城,進而安慶,皖局定矣!速傳吾令,副將江忠信,於姚廟岡對面東河口地方,紮營三座。再僱募漁舟,滿載硝石、硫磺、木炭,排列近岸。吾自率主力攻擊小西門、北門、小東門。鎮總攻大東門、南門、大西門。”

巢湖告急,安慶太平軍水師燈火帆檣,蟬連而下,積極應援。

清兵燃舟焚船,乘風駛放,阻斷水路。江忠信率軍攻克姚廟岡,氣勢洶洶,進抵城下。福濟、鄭魁士集合數萬之衆,繞城狂奔,屏息鳴鑼,擊鼓而噪。是夜,各路清軍豎立雲梯,超躍登陴,一舉破城。

巢縣告破,鄭魁士、江忠信一刻未歇,馳至桐城。江忠信率部夜襲,攻取城外太平軍營一十六座。清軍氣勢頓漲,兵分四路,強攻城垣。江忠信身先士卒,越濠挺進,博命直衝,一彈子飛來,直入胸腔;忠信身形三晃,溘然而去。

忠信死,秦、鄭皆懼,不敢再攻,急稟福濟:桐城爲南路濱江要衝,附近皆屬賊區。逆首石達開踞守安慶,實恃桐城爲屏蔽。吾等竭攻外城,然賊巢堅固異常,甚難全克。探聞該逆敗竄回城後,復調集江楚各路援賊,死守抗拒。該逆四路呼吸皆通,而我軍只有此數。吾等再三籌商,惟有步步爲營,進逼城根,分扎要隘,以期迅速攻兌。

福濟飭令吉順、札隆武據東關,音德布守和州,畢承昭、恩錫駐廬州,金光筋扼巢縣,篤定後方;自率主力,由舒城馳抵桐城,匯合秦定三、鄭魁士,移營分扎,徐徐困逼,坐待守軍窮蹙。又令李元華留少兵守無爲,大兵攻潛山,襲桐城之西。

李元華彙集七千練勇,三路進擊潛山,又令人潛入城內,勾聯富戶紳縉,縱火內應。

1856年12月30日,潛山縣城煙火四起,守軍擾攘紛雜,混亂不堪;李元華髮令總攻,練勇於四門豎立雲梯,翻城而進,大肆殺戮。

福濟喜疏:潛山光復,斬賊逾千,得糧千石,此實乃兵事之轉機,而攻克桐城之先着也。

咸豐帝甚慰,諭命:福濟加太子少保,賞頭品頂戴;實授鄭魁士壽春鎮總兵,會同福濟督辦安徽軍務;翰林編修李鴻章一攻東關,輔攻巢縣、和州,功高卓著,賞加按察使銜;即選知府李元華力克無爲、潛山,着部優敘。

第二十四章 洪秀全永安分封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2)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五章 義律拒不具結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3)第一百五十章 洪秀全坐京觀天第三十六章 江忠源援東救西第一百二十四章 董元醇折震殿陛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2)第二十九章 石達開搶佔龍回潭第十九章 楊秀清神機妙算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0)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2)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2)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3)第九十章 李續賓命殞三河鎮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鴻章綿裡藏針第一百四十七章(2) 李秀成無力迴天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4)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9)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4)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2)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1)第十七章 金田村風雲突變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六十七章 吉爾杭阿亡命高資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2)第八章 琦善虎頭蛇尾第三十五章 賴漢英西征南昌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三十章 楊秀清一破武昌城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一百五十二章 陳炳文棄守杭州第九十一章 都興阿大戰陳玉成第一百零二章 李若珠六合慘敗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秀成繞越羊棧嶺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鴻章督任直隸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1)第三十七章 林鳳祥轉戰豫晉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8)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鴻章署撫伊始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3)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5)第十二章 陳化成以身殉國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第一章 許乃濟石破驚天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十九章 楊秀清神機妙算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一百二十二章 胡林翼積勞成疾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1)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1)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二十五章 烏蘭泰兵敗昭平谷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1)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3)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4)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七十三章 福濟皖域逞強第一百五十章 洪秀全坐京觀天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2)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一百四十八章 程學啓蘇州殺降(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9)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第六十七章 吉爾杭阿亡命高資第一百五十七章 洪幼主殞命江西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2)第三十六章 江忠源援東救西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1)第五十五章 林啓榮固守九江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2)第二十七章 蕭朝貴折戟長沙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八十一章 額爾金兵臨大沽口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鴻章綿裡藏針第一百四十三章 左宗棠攻佔金華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4)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0)第二十七章 蕭朝貴折戟長沙城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1)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2)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三十七章 林鳳祥轉戰豫晉第一百五十九章 左宗棠角逐閩中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2)第三十三章 向榮、琦善南北分營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
第二十四章 洪秀全永安分封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2)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五章 義律拒不具結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3)第一百五十章 洪秀全坐京觀天第三十六章 江忠源援東救西第一百二十四章 董元醇折震殿陛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2)第二十九章 石達開搶佔龍回潭第十九章 楊秀清神機妙算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0)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2)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2)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3)第九十章 李續賓命殞三河鎮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鴻章綿裡藏針第一百四十七章(2) 李秀成無力迴天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4)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9)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4)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2)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1)第十七章 金田村風雲突變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六十七章 吉爾杭阿亡命高資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2)第八章 琦善虎頭蛇尾第三十五章 賴漢英西征南昌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三十章 楊秀清一破武昌城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一百五十二章 陳炳文棄守杭州第九十一章 都興阿大戰陳玉成第一百零二章 李若珠六合慘敗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秀成繞越羊棧嶺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鴻章督任直隸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1)第三十七章 林鳳祥轉戰豫晉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8)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鴻章署撫伊始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3)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5)第十二章 陳化成以身殉國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第一章 許乃濟石破驚天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十九章 楊秀清神機妙算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一百二十二章 胡林翼積勞成疾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1)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1)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二十五章 烏蘭泰兵敗昭平谷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1)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3)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4)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七十三章 福濟皖域逞強第一百五十章 洪秀全坐京觀天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2)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一百四十八章 程學啓蘇州殺降(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9)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第六十七章 吉爾杭阿亡命高資第一百五十七章 洪幼主殞命江西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2)第三十六章 江忠源援東救西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1)第五十五章 林啓榮固守九江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2)第二十七章 蕭朝貴折戟長沙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八十一章 額爾金兵臨大沽口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鴻章綿裡藏針第一百四十三章 左宗棠攻佔金華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4)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0)第二十七章 蕭朝貴折戟長沙城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1)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2)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三十七章 林鳳祥轉戰豫晉第一百五十九章 左宗棠角逐閩中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2)第三十三章 向榮、琦善南北分營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