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今朝先來謁相公

第37章 今朝先來謁相公

“正是此理,天時雖不可逆,然人事不可不預。”

陸北顧點點頭說道:“極北苦寒之地,本就難以農耕,全靠遊牧,若再遇大寒,牧草不生,則胡騎爲求生存必然南掠.澶淵之盟雖立,然不可奢求永久和平,總有一日寒期將至,屆時即便不是契丹,也總會有北方胡人如匈奴、鮮卑、柔然一般再次南下中原的。”

“居安思危,所慮不假!”

老者感嘆道:“不想今日竟在這摩訶池畔,聽得如此新奇之論。”

“你這後生,年紀輕輕,卻能從故紙堆中看出這般門道,倒是個有心人,只是我聽聞四川常有文士來張相公這裡投遞文稿,以求驟得青雲之梯,你小小年紀莫不是也想走這捷徑?”

老者正色說道:“老夫勸你一句,不走科舉正途,便是真保了個小官做,一輩子便也踟躕於原地了,到時候可沒有後悔藥可以吃。”

這裡面有個說法,大宋的薦舉制度最初其實是非常氾濫的,並且允許大員推薦親屬、門客入仕。

而慶曆三年,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等綱領,直指薦舉制度積弊,並且大規模罷黜冗官,著名的“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故事便是從這來的。

慶曆新政明確規定了各級官員每年薦舉人數上限,哪怕是三司使這樣的高官所薦舉的人數也不超過三人,到了現在的嘉祐元年,雖然薦舉人數有所放寬,但條件還是非常苛刻,並且薦舉人要承擔連帶責任。

因此,薦舉這條路只能找高官,而且一般都是確實有真才實學的人,纔會被薦舉。

但即便如此,走薦舉出身,也只能當“選人官”.意思就是判、司、簿、尉這樣的最低級的職位,這種雖然也是官,但乾的都是髒活累活,所謂“皆勞筋苦骨,摧折精神,爲人所役使,去僕隸無幾也”便是這些“選人官”的工作現狀了。

而“選人官”如果不能被繼續薦舉入京,那就意味着終身都只能做個微末小官,基本上仕途就是一眼望到頭了,不可能再有進步。

所以如果不是科舉這條路實在是走不通,一般的士人不會選擇走薦舉這條路。

但是聽起來很奇怪是不是?怎麼可能有人有才華到了足夠讓高官賞識的地步,又走不通科舉這條路呢?

有的,包有的。

譬如蘇洵。

諸葛亮當年“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初出茅廬,直到寫《出師表》,也不過是二十一年。

但這位老兄,截止到現在,考科舉已經足足考了二十二年了,還沒中進士。

這可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存在,就算因爲文學技能點全都點到了“散文”這一項上,偏科有些厲害,但是天賦才華都在那明擺着呢,考科舉肯定也比絕大多數考生都強吧?

然而,努力也努力了,就是考不上進士。

甚至蘇洵在州學考舉人,也不是一次就考上的。

原因也很簡單,不管蘇洵策論寫的多好,如何苦背帖經,在詩賦、墨義這兩項上面,卷王們總是能通過極致的操作,把分數差拉開。

——所以真的不要覺得在大宋考科舉容易啊!

而老者也是以爲陸北顧也想走這條捷徑,故而好心規勸了一句。

陸北顧連忙拱手說道:“非是如此,晚輩明年便去朝天子,今朝先來謁相公罷了。”

聽了這話,那老者面色一緩,指着陸北顧笑道。

“你這小子,口氣不小!”

陸北顧笑笑不答話。

顯然,老者雖然並不喜歡那些來張方平這裡投遞文稿以求薦舉的人,因爲很多人都只是空有文華而已。

不過他也改變不了張方平,畢竟張方平喜歡與有才華的士人交往,也是衆所周知的事情。

甚至老者這種人,纔是不符合大宋士大夫階層風氣的。

因爲士大夫以文會友,賞識、提攜還未做官的書生,實在是再普遍不過了。

而這時在門口眼看已經不能再等下去的李磐,也整理了一番衣冠,走了進來。

“下官合江知縣李磐,見過轉運使。”

轉運使?

陸北顧有些驚訝,這官夠大的了,只是不知道是益州路的轉運使還是梓州路的轉運使。 老者見了李磐,交叉審訊似的問道:“今日你來拜謁張相公,所爲何事?”

李磐當然也不傻,他估計陸北顧已經被問過這個問題了。

所以他恭謹答道:“乃是因爲我這學生對經國濟民之道有些想法,策論中有未盡之意,想與張相公面談一番。”

而李磐這時候也藉機向陸北顧介紹了趙抃的身份,陸北顧急忙行禮。

“見過趙轉運使!”

就在這時,屏風後一位紫袍大員踱步而出。

只見此人身着紫色曲領寬袖長袍,袍長及足,腰間束玉帶,掛金魚袋,頭戴直腳硬襆頭,腳蹬烏皮靴,端地是氣度不凡。

“見過張相公!”

李磐連忙帶着陸北顧作揖行禮。

“免了。”

張方平撫了撫頜下三縷長鬚,說道:“這少年郎,想來便是你說的做《御夏策》之人吧?”

“正是如此。”李磐恭謹應道。

“隨意坐吧。”

張方平撣了撣紫袍,坐在上首。

這身紫袍是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是大宋官員日常辦公和一般正式場合穿着的服飾,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

所謂“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裡面的“朱紫”指的便是五品以上的朝廷大員了。

而李磐,穿的就是綠色官袍。

張方平看着本打算離開,這時候卻又坐下了的趙抃,有些奇怪地問道。

“你不是剛纔就說要走嗎?怎地?不走了?”

趙抃笑道:“此子剛纔所言之論,老夫覺得極有道理,正好轉運使司這時候也沒什麼事情,也不妨再聽聽他還說些什麼。”

張方平聽了這話有些詫異,畢竟,能讓趙抃這個老古板欣賞的人可實在是不多。

“能讓你覺得欣賞的人倒是不多,那就聽吧。”

張方平點點頭。

反正要聊的事情也不是什麼隱秘之事,還正好跟經濟有關,趙抃作爲益州路轉運使旁聽也是理所應當。

“你那篇《御夏策》我看了,寫的很不錯。”

張方平拿起茶杯飲了口茶水,目光並不銳利,但落到陸北顧身上,卻極有壓迫感。

曾經的“計相”,如今坐鎮西南的封疆大吏,不經意的言談舉止間真的讓人覺得有種“不怒自威”的感覺,陸北顧不自覺地坐直了身體。

“你們遠道而來,閒話也就不多說了,我算半個知兵的,早些年也寫過《平戎十策》,用間、募弓箭手云云,我不想聽。”

“至於你說的‘貨殖斷筋絡’一策,慶曆和議已定,國朝不好貿然與青唐吐蕃互市,不過作爲反制之策,確有道理剛纔趙轉運使說了,你跟他講了寒暖之論,這個稍後再說。”

“我現在更想聽聽,你此前跟李知縣說的所謂‘鹽、鈔、糧,三難自解之法’,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本章完)

第132章 你闖大禍了!第152章 “三難”第108章 蘇軾的好勝心第97章 未來只有一條路第260章 流外入流第5章 來自何聰的記恨第78章 新家第24章 學問勤中得第131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69章 摹南朝綺靡之風【求首訂!】第42章 張方平的饋贈第80章 縣試第一名的福利第183章 蘇軾到訪【求月票!】第80章 縣試第一名的福利第50章 國朝懸案第62章 實力排序第89章 白沙先生第214章 迷霧散盡第3章 一紙《御夏策》,文成滿堂驚!第148章 四州英才州試講習會第30章 江川號子第104章 南朝何事?第184章 人間至味【求月票!】第119章 聲名鵲起的陸北顧第104章 南朝何事?第53章 上門催稿第262章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第40章 天下奇才!第225章 向“太學體”開戰!第241章 你們現在就是監生了第233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150章 什麼叫雄辯家啊?第75章 豐厚回報第3章 一紙《御夏策》,文成滿堂驚!第52章 知恩圖報第155章 發乎情,止乎禮義第140章 蘇洵:我去與他切磋一番!第104章 南朝何事?第34章 芙蓉城第56章 韓子瑜的善意第187章 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求月票!】第173章 範祥的許諾第1章 穿越到大宋的學霸第35章 “鐵面御史”第66章 山中可採薇第146章 甲上之選!第17章 《天河水》【求月票!】第121章 分別第21章 略施小計第14章 藏書樓中意外發現第84章 詩賦第189章 千里江陵一日還【求月票!】第228章 陰陽矛盾第179章 跨馬遊街,傾城相賀!【求月票!】第41章 《論川關鹽鈔法試行事疏》第243章 考前特訓第191章 呂惠卿與王韶【求月票!】第220章 三易回河第95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州學第113章 我要上四層第244章 文脈之爭第136章 童謠第218章 聖火昭昭,聖光耀耀第142章 醍醐灌頂第231章 《太虛仁淵歌》第137章 韓三孃的心思第250章 絕世好劍第256章 大廈將傾,積弊如山第139章 立碑表彰第264章 鹽鐵司的任職邀請第204章 此情此景,豈能無詩?第51章 歸途第15章 可還有佳作?第53章 上門催稿第247章 劉幾的質疑第154章 你比我還卷啊第71章 風過鬆杪兮霓迴天【求月票!】第20章 小叔叔真好第87章 頒獎儀式第11章 寒門如之奈何第204章 此情此景,豈能無詩?第257章 帝國真正的掌權者第42章 張方平的饋贈第261章 包青天第72章 莫離蓋纏,莫求佛祖【求月票!】第135章 《哪吒降龍》第51章 歸途第134章 范仲淹圖什麼?第230章 國士之器第130章 不敢開的惠民倉第167章 淯井監第127章 “水窗”第122章 小道消息第56章 韓子瑜的善意第31章 《水龍吟》第212章 毫無破綻的包拯第193章 《小宋學士夜宴圖》【求月票!】第124章 蹊田而奪之牛第219章 六塔河案第265章 入中法與見錢法
第132章 你闖大禍了!第152章 “三難”第108章 蘇軾的好勝心第97章 未來只有一條路第260章 流外入流第5章 來自何聰的記恨第78章 新家第24章 學問勤中得第131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69章 摹南朝綺靡之風【求首訂!】第42章 張方平的饋贈第80章 縣試第一名的福利第183章 蘇軾到訪【求月票!】第80章 縣試第一名的福利第50章 國朝懸案第62章 實力排序第89章 白沙先生第214章 迷霧散盡第3章 一紙《御夏策》,文成滿堂驚!第148章 四州英才州試講習會第30章 江川號子第104章 南朝何事?第184章 人間至味【求月票!】第119章 聲名鵲起的陸北顧第104章 南朝何事?第53章 上門催稿第262章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第40章 天下奇才!第225章 向“太學體”開戰!第241章 你們現在就是監生了第233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150章 什麼叫雄辯家啊?第75章 豐厚回報第3章 一紙《御夏策》,文成滿堂驚!第52章 知恩圖報第155章 發乎情,止乎禮義第140章 蘇洵:我去與他切磋一番!第104章 南朝何事?第34章 芙蓉城第56章 韓子瑜的善意第187章 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求月票!】第173章 範祥的許諾第1章 穿越到大宋的學霸第35章 “鐵面御史”第66章 山中可採薇第146章 甲上之選!第17章 《天河水》【求月票!】第121章 分別第21章 略施小計第14章 藏書樓中意外發現第84章 詩賦第189章 千里江陵一日還【求月票!】第228章 陰陽矛盾第179章 跨馬遊街,傾城相賀!【求月票!】第41章 《論川關鹽鈔法試行事疏》第243章 考前特訓第191章 呂惠卿與王韶【求月票!】第220章 三易回河第95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州學第113章 我要上四層第244章 文脈之爭第136章 童謠第218章 聖火昭昭,聖光耀耀第142章 醍醐灌頂第231章 《太虛仁淵歌》第137章 韓三孃的心思第250章 絕世好劍第256章 大廈將傾,積弊如山第139章 立碑表彰第264章 鹽鐵司的任職邀請第204章 此情此景,豈能無詩?第51章 歸途第15章 可還有佳作?第53章 上門催稿第247章 劉幾的質疑第154章 你比我還卷啊第71章 風過鬆杪兮霓迴天【求月票!】第20章 小叔叔真好第87章 頒獎儀式第11章 寒門如之奈何第204章 此情此景,豈能無詩?第257章 帝國真正的掌權者第42章 張方平的饋贈第261章 包青天第72章 莫離蓋纏,莫求佛祖【求月票!】第135章 《哪吒降龍》第51章 歸途第134章 范仲淹圖什麼?第230章 國士之器第130章 不敢開的惠民倉第167章 淯井監第127章 “水窗”第122章 小道消息第56章 韓子瑜的善意第31章 《水龍吟》第212章 毫無破綻的包拯第193章 《小宋學士夜宴圖》【求月票!】第124章 蹊田而奪之牛第219章 六塔河案第265章 入中法與見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