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6章 蒸蒸日上的美國

東非、蘇聯和奧斯曼帝國的所謂“五年計劃”,在1928年的國際社會上影響很有限,對於其他國家而言,唯一值得關注的地方在於這三個國家都算大國。

蘇聯和奧斯曼帝國至少要年底才能正式實施五年計劃,現在看不到效果,而東非的五年計劃早就被嚴重削弱了,至少相對於1910年前是這樣。

而1910年以前,東非影響力有限,此前沒有多少人會研究和關注一個尚未開發的非洲國度,哪怕當時東非的國力已經不弱,東非正式成爲國際事務主要參與者,這就要追溯到一戰前後了。

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假設世界上某個地區發生了動盪,在一戰前,普通人會首先懷疑是不是英國和法國背後搗鬼。

這就像前世,世界某個地區發生動盪,那大家會首先想到美國一樣,排除美國嫌疑後,纔會再抽絲剝繭的尋找罪魁禍首。

在一戰前,英,法兩國基本上就相當於前世的美國,畢竟只有這兩個國家擁有最多的殖民地,最大的勢力範圍,以及遍佈各國的扶持勢力。

一戰後,情況發生了轉變,大名單從英法擴張到整個帝國主義集團。

東非甚至能排在前列,畢竟這些年來,東非可以算世界上最能搞事的國家,從遠東到南洋;從南亞到中東、中亞;從西非到北非;再到整個南美……

可以說全世界大部分熱點衝突地區,都有東非活躍的身影,甚至在國際社會上,東非比美國,德國,日本更加聲名狼藉,負面報道僅次於英國和法國。

在列強國家中以道德水平排名,東非能排到倒數第三,有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受到過東非的迫害。

甚至日本都只能屈居倒數第四,畢竟東非霍霍的地區比日本更多,罪行也比日本多。

至於,道德水平高的國家,那是一個也沒有,國際印象不錯的列強國家也就奧匈帝國,蘇聯和美國。

但奧匈帝國在巴爾幹,蘇聯在周邊,美國在美洲壞事也沒少幹,而限制他們“發揮”的,並不是道德水平的高低,而是區位因素。

就像美國,他不可能把手伸到印度洋,蘇聯也很難影響非洲和美洲,奧匈帝國更是隻能在巴爾幹地區作威作福。

所以,在國際社會上有“幹壞事”的能力,實際上也體現出了一個國家的影響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世界影響力排名前三的國家,正好是英國,法國和東非,這三個國家的對外政策,很大程度上決定着許多小國,弱國以及殖民地等地區的發展命運。

這也是說東非在一戰前後才成爲世界最具有影響力國家的主要原因,因爲正是一戰前後,東非的全球擴張戰略才奠定了東非如今的國際地位。

但這也讓國際社會對東非發展的政策容易產生忽視,在許多人看來,東非經濟完全就是和美國一樣,靠着殖民地紅利得到的結果。

……

1928年,最春風得意的還是美國人。

在紐約的股票交易所外,幾個美國人正在討論如今的經濟形勢。

“最近幾年,美國的發展速度一直都居於世界首位,今年合衆國的經濟增速肯定又能壓東非一頭。”安德烈捧着炸薯條說道。

威爾遜喝了一口汽水,迴應說:“我也是這樣想的,根據多家權威報紙的專家所言,我們美國的貿易活躍度穩居世界第一位,在去年,美國就重新奪回了世界第一位工業國的寶座。”

在一戰前後,東非超過了美國,成爲當時的世界第一大工業國,這一直都讓很多美國民衆心存不滿。

在很多美國人看來,東非就是一個小偷,竊取了美國的榮譽。

畢竟,在上個世紀末,美國正式超過英國,成爲新的世界工廠後,第一工業大國的招牌,都是美國人相當引以爲傲的事。

但僅僅不到三十年時間,東非就迅速從非洲那個犄角旮旯之地,把美國的皇冠奪走,這簡直比英國等歐洲國家超過美國都讓人難受。

“不過,這場我們和東非在工業上的大比拼,最終勝利者終究還是我們美國人。”

“而這也證明了,東非經濟政策遠不如我們美國,他們政府的干預,限制了本國工業化的發展進程,否則美國也不可能重回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的寶座。”

“同時,這也代表着,我們美國的營商環境比東非更加公平,否則歐美的資本也不可能更傾向於在美國投資。”

事實上,東非依舊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工業規模世界第一,但是在工業總產值上,美國在1927年對東非實現了反超,這也是威爾遜得出不完全正確結論的原因之一。

其實想一想也知道,東非的人口就比美國多出了至少五千萬,這五千萬人所創造的市場,根本不可能讓美國工業規模超過東非。

除非美國能在海外市場找補回來,但美國的海外市場規模,甚至還不如東非。

而美國的工業總產值超過東非,這其實是一個巨大的經濟泡沫,許多美國企業,打着發展工業的名頭,實際上就是炒股公司。

甚至有些只花費了幾百美元註冊的企業,都能到股市裡撈上一筆,炒高公司的市值,僞裝成大公司。

但凡美國政府嚴格審查一下市場,就會發現很多所謂的工廠,可能連建設工廠的地皮都沒有,就已經開始在社會上募資了。

所以說如今美國的工業,水分很大,尤其是和東非對比的情況下,雖然東非的工業化程度比美國低一些,但是即便去掉東非的非工業人口和產業,東非剩下的工業部分,也應該和美國差距不大,甚至比美國更高。

但是,美國的工業產值卻超過了東非,這就不是正常現象。

當然,不可否認,如今美國也確實興建了不少工廠,畢竟不是所有美國人都熱衷於股票或者其他金融投資,也有不少實幹派的企業家或者工廠主,老老實實的搞工業,但也絕對不可能讓美國工業超過東非。

當然,這都不重要,對於美國人來說,現階段他們的工業總產值確實比東非高,別管這所謂的工業總產值水分有多大,美元至少在經濟泡沫被戳破前,還是值錢的。所以,威爾遜說美國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也不算錯,只是側重的角度不同而已。

安德烈附和說:“這是必然的,東非官僚性質對經濟的過度干預,註定是失敗的,好在這幾年,東非政府有所悔悟,放鬆了一定的限制,否則的話,他們早就被美國甩的沒影了。”

“我一個嘗試過東非股市的朋友就說,東非的金融市場,限制頗多,遠不如美股開放自由,而且利潤也不如我們股市市場。”

“所以,東非的股票碰不得,甚至不如英國,德國和法國等更容易賺到錢,而股市不活躍,顯然也不利於企業的發展,因此,我們美國在工業上重新超過東非也就完全不值得奇怪了。”

如今,美股確實是最容易實現人生財富翻倍的股票市場,製造了衆多一夜暴富的財富神話,即便是許多普通人,也能從中獲利。

許多美國股民恨不得每天住在股票交易所裡,每天盯着不斷上漲的股價,整個人臉上都飄逸着笑容。

安德烈和威爾遜的朋友卡羅爾在吃完最後一口炸雞腿後,也開口說:“最近我買的幾支股票,價格都增長了不少,感謝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蒸蒸日上的國家。”

“我相信,只要再過一段時間,大家就都能過去財富自由的生活,成爲真正的有錢人。”

“最近爲了賺更多的錢,我們可要繼續加把勁,尤其是獲取更多的信息。”

安德烈對卡羅爾說:“根本用不着這麼麻煩,現在是牛市,閉着眼買,都不會出問題。”

安德烈三人,對於如今美國股市有着盲目的信心,畢竟,每過一段時間,他們的財富就增加一點,這種上癮的感覺,幾乎成爲了絕大部分美國股民的現狀。

市場實在太火熱了,整個美國,到處都在搞建設,到處都是工地,而紐約這個全世界第二發達的城市,更是如此。

每天都有新的公司成立,新的工廠在建設,新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

瀝青公路,自來水,學校,醫院等等配套設施,紛紛落地。

各種商業活動還有廣告,鋪天蓋地,民衆消費情緒也極度高漲。

汽車﹑電話﹑洗衣機﹑冰箱﹑吸塵器這些生活電器設備已經走進了普通美國人的家庭,生活水平質量大幅度提高。

甚至,如今美國的報紙和媒體,大力鼓吹雙份奢侈,連汽車都應該每一間車庫停放兩輛,所有美國人都毫不掩飾對奢靡生活的狂熱追求,奢侈品消費極度盛行。

華爾街的股票經紀人數量,也從十年前的兩萬人激增到如今的七萬多人,股票成爲了紐約市民們討論度最高的話題之一。

如今,兩個紐約市民打招呼,都有可能是問對方買了哪隻股票,有什麼內幕消息……

全民炒股在美國都成爲了當下最火熱的話題之一,有人甚至提出,每一個美國人每週都應該存下十五美元投資股票。

而各路經濟學家,報紙,廣播,公司,甚至美國政府,都極度推崇股票市場的發展前景。

許多美國人在這種信息的灌輸下,已經將股票當做了最穩妥的理財方式,他們甚至認爲股票比銀行儲蓄更加安全,畢竟美國銀行倒閉不是什麼稀罕事,把錢存在銀行裡,同樣有可能血本無歸,收益更是遠不及股票等金融投資手段。

而任何“悲觀”,“警惕”言論,基本上很難在如今美國的輿論環境下嶄露頭角,炒股已經成爲了美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相比較而言,大洋彼岸的東非股市,確實遠不如美國股市活躍,而反映在經濟發展上,東非企業能吸取的資金量也遠不及美國。

所以,現在美國重新成爲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完全不值得意外,美利堅全國到處都是投資,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從南部到北部,甚至是和美國經濟深度綁定的加拿大,各種工廠還有機械,工人根本就停不下來。

雖然倉庫和車間裡的商品,已經大量堆積,但沒有人相信如今市場會崩潰,反而認爲現在是美國市場蓬勃發展的大好階段。

威爾遜說:“再過十年,按照如今的發展速度,我們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之間差距,將會被徹底拉開,美國將成爲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一經濟體。”

“而現在,唯一能對美國形成競爭力的東非,他們如果不是遇到一戰這個機遇,當初根本就不可能超越我們,而事實也是如此,從世界大戰結束到現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我們的國家就再一次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

“而我們每一個光榮的美國公民,也充分的享受了如今經濟發展的紅利,我相信,再過不久,美國就將正式取代英國,成爲世界經濟和文明的典範。”

安德烈和卡羅爾不禁爲他的言論贊嘆,火熱的經濟和社會財富的膨脹,讓現階段美國民衆的信心達到了極致,彷彿回到了19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工業總產值超過英國的那一刻。

而這也大概是如今世界爲什麼對蘇聯和奧斯曼帝國經濟領域改革不感興趣的重要原因之一,相較於兩個前途虛無縹緲的國家。

如今,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更加誇張,不僅僅是美國,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都極爲迅速。

而在這種情況下,各國政府,企業和民衆,自然都對如今經濟現狀感到滿意,自然也就不可能關注蘇聯和奧斯曼帝國的新變化。

畢竟,如今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更爲迅猛,呈現出蒸蒸日上,萬物競發的景象,這也導致問題和潛在危機被掩埋。

但是,許多政府即便知道隱患的存在,他們也選擇性的忽視這些問題,而是選擇與民同歡,畢竟,把選民的馬屁拍好了,其他問題也就不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說,東非正是因爲萊茵皇室的獨裁統治,反而使得東非政府在發現和處理問題的態度上更加務實。

雖然,如今東非的發展速度,相較於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的完全自由市場國家略顯緩慢。

但是,每一步走的都更加穩妥,這樣即便危機到來,東非的損失肯定也不會是最大的。

第216章 未來可期第498章 和談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600章 嘗試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1248章 普吉島第803章 威脅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1144章 背靠東非好乘涼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871章 “萊茵”市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1041章 新農業第1508章 鉅額援助第1474章 人口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258章 夜襲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1092章 菜市場第489章 戰爭歸戰爭,貿易規貿易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1480章 有實無名的殖民地第973章 籌備第492章 靜坐戰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1062章 新興產業蛻變第1399章 加入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556章 氣吐血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847章 畜牧業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483章 新民族第560章 記者會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1183章 撒哈拉鐵路第292章 先進的包稅制第13章 國際調停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514章 喀布爾大起義第162章 打魚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1493章 阿道夫出獄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600章 嘗試第355章 安卡村第1416章 東非“工黨”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1542章 波西米亞紡織工人運動第775章 紹奎第1151章 東非人打過來了!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298章 香蕉園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700章 龍騎兵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80章 農業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
第216章 未來可期第498章 和談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600章 嘗試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1248章 普吉島第803章 威脅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1144章 背靠東非好乘涼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871章 “萊茵”市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1041章 新農業第1508章 鉅額援助第1474章 人口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258章 夜襲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1092章 菜市場第489章 戰爭歸戰爭,貿易規貿易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1480章 有實無名的殖民地第973章 籌備第492章 靜坐戰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1062章 新興產業蛻變第1399章 加入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556章 氣吐血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847章 畜牧業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483章 新民族第560章 記者會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1183章 撒哈拉鐵路第292章 先進的包稅制第13章 國際調停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514章 喀布爾大起義第162章 打魚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1493章 阿道夫出獄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600章 嘗試第355章 安卡村第1416章 東非“工黨”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1542章 波西米亞紡織工人運動第775章 紹奎第1151章 東非人打過來了!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298章 香蕉園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700章 龍騎兵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80章 農業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