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

基特韋市區。

卡富埃河從基特韋市穿城而過,卡富埃河是前世贊比亞的主要河流之一,發源於東非的銅帶帶北部的山區,最終流過東非的盧薩卡市匯入贊比西河。

其走勢和銅礦帶,尤其是東非中央省內銅礦帶走向重合,可以說這條河流就是前世贊比亞最重要的河流。

其長度,流域面積,周邊經濟在前世贊比亞都佔據重要地位,而基特韋市就處在這條河流的上游沿岸。

卡富埃河的上游和中游,地勢相對平緩,其支流衆多,滋養了中央省的大片土地,同時在下游將近二十公里,因爲地形陡然變化,水能資源十分豐富。

不過,這也導致其航運價值大打折扣,遂而東非政府通過人工運河的方式,重塑了當地的航運價值,基特韋市因此受益頗豐。

不過,隨着基特韋市經濟會議後,基特韋市政府對於卡富埃這條“母親河”的處置也做出了新的決策。

德伯爾恩說道:“卡富埃河是基特韋市的母親河,過去,因爲經濟發展的原因,我們對卡富埃河的生態破壞十分嚴重。”

“主要是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對我們境內的卡富埃河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同時,沿線的社會和生產活動,也對卡富埃河造成了惡劣影響,就比如過度放牧,砍伐雨林,破壞沿岸植被等等。”

“這讓卡富埃河的水質變得十分惡劣,同時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所以對卡富埃河等基特韋市境內的河流必須進行整治。”

基特韋市是卡富埃河的源頭之一,當然,這裡的基特韋市主要是指行政區劃上整個基特韋市的轄區,包括其附屬的城鎮和鄉村,也就是整個地級市內。

而這也是基特韋市爲什麼能夠成爲銅礦帶第二大城市的主要原因,基特韋市下轄的城鎮,基本上以基特韋市馬首是瞻,至少行政上是如此。

德伯爾恩接着說道:“對於卡富埃河的治理,首先是保護其源頭的生態環境,也就是西北部山區的自然環境,設置保護區,限制對源頭水源地的破壞和開發。”

“中段,也包括市區要做好污水的處理工作,同時要恢復沿岸的植被,建立河流兩岸的天然保護帶,退耕還林,還草,減少和防止水土流失情況的發生。”

基特韋市是東非工業高度發達的地區之一,雖然基特韋市區人口只有三十多萬,遠不及盧本巴希,但是基特韋市下面的小弟,也就是下屬城鎮發展都不差,以工礦業爲主。

而這麼一堆工礦型城鎮,再加上基特韋市區,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當地產業以重工業爲主的情況下。

而基特韋市的農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就很不理想了,本來長期得不到重視,所以發展也比較粗獷。

而德伯爾恩就是爲了改變這一現狀,光有重工業,而且過度依賴銅礦產業,這讓基特韋市的產業發展十分不均衡,粗俗點說基特韋市的產業就是偏科生中的偏科生。

就拿基特韋市南方的波西米亞工業區來說,雖然產業也以重工業爲主,但是,因爲波西米亞工業區的自然資源多元化,產業鏈和工業種類也更豐富。

即便重工業發展受到桎梏,也不至於對其形成致命性的打擊,而基特韋市現在完全依賴銅礦產業,經濟發展的風險比波西米亞工業區還要高。

德伯爾恩說道:“現在基特韋市的生態問題十分嚴重,這影響到了我們市農業,環境保護和服務業的發展。”

基特韋市銅礦開採和冶煉,對當地的土地,植被和水源都產生了破壞,並且這種破壞已經顯示出了巨大威力,畢竟,基特韋市也發展了幾十年時間,隨着採礦和冶金規模的擴大,影響範圍也越來越大。

“就拿農業來說,受到採礦業的影響,大量土地被污染和破壞,而因爲冶金產業的發達,已經對可耕地造成了惡劣影響,土壤重金屬超標,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負面現象呈現。”

“雖然我們市的產值主要是銅礦產業支撐,但是這是不可持續的,基特韋市的銅礦儲量終究是有限的,而農業如果能夠維持的好,卻是千秋萬代的長久生意。”

“所以,我們不能爲了眼前的利益,犧牲長遠的利益,保護土地,植被和水源問題也就顯得刻不容緩。”

“過去,我們沒有能力這麼做,畢竟發展前期,一切都以積累原始資本爲主,但是,現在基特韋市的經濟已經發展起來,我們就不能再做自斷根基的蠢事,應該把目光放的長遠一些。”

“先污染後治理,已經不符合我們市的實際需求,如果再抱着這種陳舊觀念,那未來我們都將成爲基特韋市的罪人。”

“而第三產業方面,一個生態環境惡劣的地區,顯然會對當地的商業,服務業,旅遊業等造成惡劣影響,畢竟在環保意識越發凸顯的趨勢下,如果基特韋市的自然環境進一步惡化,勢必會減少外部資金,人口以及先進產業和科研資源向我們市的流動。”

這一點也比較好理解,相對於世界上其他國家,雖然東非的環保意識並不算太過深入,但是對比其他工業國,那要領先很多。

在倫敦,巴黎,紐約等城市的一部分民衆還在以工業廢水,廢氣這些“工業文明”的象徵,引以爲傲的時候,至少東非絕大部分民衆,都知道這些是對健康有害的。

如果,基特韋市的環境得不到改善,那未來一些重視自身健康的民衆,顯然不會將基特韋市作爲久居之地,而人口流失,又會進一步引發本地市場的萎縮,市場萎縮,進一步推動人口外流,形成惡性循環。

說到底,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普通民衆最終還是會嚮往青山綠水,只不過如今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經濟都還沒有發展到那種層次。

20世紀初,世界上絕大部分民衆都都在溫飽線上苦苦支撐,爲了生存不太重視生活質量。

而在德伯爾恩看來,基特韋市顯然不能隨波逐流,畢竟,基特韋市在全世界也算一個工業相對發達的地區,經濟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臨界點。

所以德伯爾恩認爲,至少銅礦帶這種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基本的溫飽問題已經不存在,一部分民衆已經有能力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

而且,就目前東非的發展形勢來看,國民經濟水平會進一步提高,未來第三產業說不定就會超過第二產業,成爲國民經濟的支柱。

而想要發展第三產業,就要把握機遇,及時佈局,至少生態環境這個短板,基特韋市應該走在東非其他工業城市之前,將基特韋市打造成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

當然,德伯爾恩顯然還有更深層的考慮,那就是根據他的觀察和思考,整個銅礦帶因爲產業的趨同性,過去銅礦帶長期追求工業產量上的增長而忽視其他領域的發展。

包括目前在經濟上穩壓基特韋市的盧本巴希也是如此,雖然盧本巴希天賦比基特韋要好得多,但正因爲如此,盧本巴希反而憂患意識比基特韋市要低一些。

對此,德伯爾恩說道:“在銅礦帶,所有工業城鎮都長期發展重工業,重視工業產量,忽視其他領域的發展,但是就我個人的觀察,目前國家的經濟已經出現了新的變化。”

“尤其是銅礦帶地區,銅礦帶在全國都屬於經濟中上游的地方,工業不說第一,但也能排在前列,在中部更是能擠進前三。”

“但是,我們銅礦帶缺乏在全國,全世界知名度比較高的城市,這一點就算盧本巴希也是如此。”

“雖然盧本巴希是全國前十的大城市,但是他的知名度可能還比不上馬普托,本格拉等城市,甚至也就比我們基特韋市高一點,而這還是沾了其省會城市,以及經濟發達城市的光。”

“整個銅礦帶,缺乏招牌型城市,缺乏國內和國際知名度,缺乏一個高端的消費和服務業中心,缺乏一個旅遊業中心城市,生態環境更是慘不忍睹。”

“要知道,銅礦帶的經濟以及民衆消費能力還是不錯的,但是有錢人更願意到其他地區度假,旅遊和消費,比如新法蘭克福市,萊茵市等等。”

“萊茵市畢竟是首都,所以情有可原,但是新法蘭克福市可不比盧本巴希經濟發達多少,兩者可以說是同一級別的城市,但是盧本巴希民衆反而喜歡跑到新法蘭克福市購物,度假,消費。”

“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爲什麼不是反過來盧本巴希吸引新法蘭克福人到盧本巴希去呢?”

德伯爾恩也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盧本巴希相比較於新法蘭克福市,可以說是一座沒有特點的城市,而且環境也差,如果不是工作等原因,誰願意跑到盧本巴希。”

“當然,我們基特韋市更是如此,經濟水平一般,生態環境差,商業環境一般,服務業水平低,缺乏知名度等等。”

“可以說我們的情況比盧本巴希更加糟糕,除了從事有色金屬行業和特定產業的人羣以外,我們很難吸引到人口和其他企業。”

“所以,這種情況,我們既然知道了,就必須做出改變,還是那句話,把目光放的長遠一些,而第一步就是藉着這次產業調整的機會,對我們市的生態問題進行整治。”

“我們市有山有水,有平原和池沼,處在雨林和草原交匯地帶,這是我們城市的寶貴財富和天然優勢。”

“所以,第一步是規範礦山的生產,推動礦渣,礦坑的治理,規範礦區合理利用水資源,減少和杜絕不合理的水流排放等等問題,同時對於一些廢棄礦山進行生態恢復工作。”

“第二是對相關企業,工廠進行約束,由政府牽頭建設污水處理廠,推動石油,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的使用。”

在20世紀初,相對於污染更嚴重的煤炭,石油顯然也是一種清潔能源,當然,德伯爾恩的意思主要是淘汰一批企業使用的老古董蒸汽機械,不僅效率低,污染還嚴重。

“第三,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整治和恢復卡富埃等河流沿岸地方的生態,同時推進對中央運河基特韋段的維護。”

“第四,對一些被污染土地,尤其是耕地進行綜合性治理,減少重金屬等污染對食品安全的危害。”

“第五,對城區進行環境的綜合治理,進一步提升市區環境,打造區域,乃至國內的花園型城市,同時對城市風貌,景點進行設計,建設城市歷史博物館,藝術館,體育中心,足球場館等,引入和建設一批優質消費型企業,尤其是引入國內或者國際上知名的商超。”

關於德伯爾恩提到的第五點,這些措施都是能夠吸引到遊客和消費者的措施,當然,具體效果如何還要看後期基特韋市的操作。

¤ttκan¤¢Ο

就必須博物館,藝術館,體育中心都需要知名度,建成後也需要不斷投資,比如舉辦區域性,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體育賽事,藝術展覽,學術會議等等。

當然,世界性的體育賽事這一點,基特韋市暫時肯定是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麼大能耐辦到的。

而商超等消費型企業,對於城市的消費帶動能力是比較強大的,尤其是知名度高的商超,連鎖店和購物場所。

德伯爾恩當然不僅僅是想掏空基特韋市民衆的錢包,從而促進消費帶動基特韋市的產業發展,他這麼做的目的,實際上包含了整個銅礦帶。

因爲目前銅礦帶就缺乏相關消費場所,尤其是高端消費場所,在德伯爾恩看來,如果能吸引整個銅礦帶的消費者到基特韋市購物,那就已經是十分巨大的利益了,畢竟銅礦帶大大小小几十座城鎮,消費能力是十分可觀的。

德伯爾恩接着說道:“第六,大力支持高新產業在基特韋市的落地,尤其是其他類型的製造業,尤其是科研型和創新性企業,最好是對礦產資源依賴程度低的企業。”

這次基特韋市就是爲了擺脫對銅礦的依賴,而實際上,除了銅礦以外,基特韋市也沒有其他優勢比較突出的資源,所以德伯爾恩更歡迎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低的企業。

“第七,則是提高城市交通,教育,醫療等基礎民生領域的發展,讓基特韋成爲一座帝國內適合生活,和幸福程度高的城市。”

雖然受到條件限制,基特韋市無法建設高水平的大學,但是把基礎的義務教育質量提升上去,顯然也能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吸引人員定居。

而且,高質量大學雖然能夠吸引到很多人才,但是對於基特韋市來說也並非完全最好的選擇,畢竟想留住人才需要產業上的配合,而這是基特韋市目前所缺乏的。

再者來說,提升了了基礎教育,是否有高質量大學對於基特韋市反而影響會進一步削弱,畢竟大學生的流動性強。

前世,遠東帝國的教育就是如此,小學,中學和高中周邊多學區房,而到了高等教育層次,學區房反而這個概念就不重要了。

畢竟高等教育門檻高,這也就意味着不確定性,而且學生的年齡也足以獨立生活,加上交通的便利等因素,高等教育對於移民的吸引反而沒有想象中那麼強。

基特韋市政府的行動很快,在德伯爾恩決定改變基特韋市發展方向之後,僅僅不到三個月時間,關於基特韋市生態環境整治活動就浩浩蕩蕩的開始了,根據德伯爾恩所說,生態環境是未來基特韋市發展的基礎,解決這個大問題,才能更好的落實其他政策。

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146章 農業研究所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809章 事後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608章 會面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1265章 新世界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368章 插曲第1099章 鋼鐵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405章 產業轉移第417章 炊事車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290章 長絨棉第3章 在柏林第981章 捷徑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1390章 自治第700章 龍騎兵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37章 戰爭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498章 移民第797章第258章 夜襲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42章 移民熱潮第21章 軍事化管理第194章 迎接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861章 分贓第811章 送行第39章 利薩海戰第360章 安排第1310章 禍水東引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1395章 下藥第732章 雙輸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88章 衝突升級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區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847章 畜牧業第360章 安排第1505章 庫夫拉地區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1222章 會面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258章 夜襲第104章 飲食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113章 野望第1389章 定居第801章 恭賀第1489章 各國汽車工業第1248章 普吉島第1505章 庫夫拉地區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1252章 軍事安排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210章 小丑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740章 古戰法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245章 我的總督舅舅第758章 331師第772章 心態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1063章 推力
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146章 農業研究所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809章 事後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608章 會面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1265章 新世界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368章 插曲第1099章 鋼鐵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405章 產業轉移第417章 炊事車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290章 長絨棉第3章 在柏林第981章 捷徑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1390章 自治第700章 龍騎兵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37章 戰爭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498章 移民第797章第258章 夜襲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42章 移民熱潮第21章 軍事化管理第194章 迎接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861章 分贓第811章 送行第39章 利薩海戰第360章 安排第1310章 禍水東引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1395章 下藥第732章 雙輸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88章 衝突升級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區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847章 畜牧業第360章 安排第1505章 庫夫拉地區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1222章 會面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258章 夜襲第104章 飲食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113章 野望第1389章 定居第801章 恭賀第1489章 各國汽車工業第1248章 普吉島第1505章 庫夫拉地區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1252章 軍事安排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210章 小丑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740章 古戰法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245章 我的總督舅舅第758章 331師第772章 心態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1063章 推力